試說馬王堆帛書中的“襦傳”
作者:伊強  發布時間:2008-02-13 00:00:00

(中國石油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首發)

  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十大經》中有“襦傳”一詞,凡三見。“襦”、“傳”亦可分用,見於《十大經》。“襦”、“傳”及“襦傳”該如何解釋,仍有不同意見。爲了便於討論,先把相關文句引在下面:
  《經法·亡論》:“抹(昧)利,襦傳,達刑,爲亂首,爲怨媒,此五者,禍皆反自及也。”
  同篇:“約而倍之,胃(謂)之襦傳。”
  《十大經·觀》:“聖人正以侍(待)人,靜以須人。不達天刑,不襦不傳。當天時,與之皆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同書《兵容》:“聖人不達刑,不襦傳。因天之時,與之皆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1]

  《馬王堆漢墓帛書》(壹)云:“襦疑讀爲繻。繻、傳皆古代過關時之憑證,與其它符契可以責取、調發者不同,故不爲人珍惜。《漢書·終軍傳》記終軍入關,關吏予軍繻,軍棄繻而去。東漢李尤《函谷關賦》:‘察言服以有譏,捐繻傳而勿論。’皆謂繻傳常被人輕棄。此處以‘繻傳’比喻輕棄信約。”[2]谷斌、魏啓鵬等先生亦承襲此說。[3]
  余明光先生亦讀“襦”爲“繻”,但解釋卻有不同,云:“東漢李尤《函谷關賦》:‘察言服以有譏,捐繻傳而勿論。’《漢書·終軍傳》:‘步入關,關吏予軍繻,軍聞以此何爲?吏曰:“爲復傳還,當以合符。”’因此,‘襦傳’含有約信的意思。故這裡是用‘襦傳’比喻結黨。”[4]
  對《馬王堆漢墓帛書》(壹)的説法,陳鼓應先生非之曰:“既然‘襦傳’爲符信憑證,就不當反釋爲‘輕棄信約’。”並提出另一種看法,將“襦傳”讀爲“渝轉”,解釋說:“‘渝’,謂改變,‘轉’謂反復。‘渝轉’就是改變主意,反復其心,故謂之‘背約’。”[5]
  按陳鼓應先生認爲“襦傳”讀爲“渝轉”不可取,是有道理的。至於將其讀爲“渝轉”,雖然從古音上說沒有問題,但在古書裏卻未見到“渝轉”的用例。因此這種解釋大概也是有問題的。
  我們認爲“襦傳”似即“獨專”。上古音“襦”是日母侯部字,“獨”是定母屋部字。侯、屋陰入對轉。古書从“蜀”之字有與日母字相通的例子,《左傳·文公十八年》“邴歜”,《史記·齊太公世家》作“丙戎”,“戎”即日母字。因此“襦”當可讀作“獨”。“傳”從“專”得聲,讀爲“專”亦無問題。
  古書“獨”、“專”可互訓,如:
  《易·晉·象傳》“獨行正也”,孔穎達疏:“獨,猶專也。”
  《淮南子·氾論》“行無專制”,高誘注:“專,猶獨也。”

  亦可連言作“專獨”:
  《呂氏春秋·驕恣》:“亡國之主,必自驕,必自智,必輕物。自驕則簡士,自智則專獨,輕物則無備。無備召禍,專獨位危,簡士壅塞。欲無壅塞必禮士,欲位無危必得眾,欲無召禍必完備。三者人君之大經也。”
  又常見“獨”、“專”連用的例子,如:
  《韓非子·三守》:“鬻寵擅權,矯外以勝內,險言禍福得失之形,以阿主之好惡,人主聽之,卑身輕國以資之,事敗與主分其禍,而功成則臣獨專之。”
  《三國志·魏書·卷二十五》裴松之注引《世語》:“且曹爽與太傅俱受寄託之任,而獨專權勢,行以驕奢。”

  上兩例從語法上說,將“獨”看作副詞似乎更合適。[6]再回到帛書中的“襦傳(獨專)”。單就“襦傳(獨專)”三例看,把“襦(獨)”看作副詞來修飾“傳(專)”也未嘗不可。但從《觀》篇“不襦(獨)不傳(專)”之“襦(獨)”、“傳(專)”相對爲文看,把“襦傳(獨專)”分析爲同義複詞似也講得通。不論作何種分析,“襦傳(獨專)”義同“專獨”,理解爲專制、獨斷應該是可以的。
  《亡論》篇將“襦傳(獨專)”列爲自取禍患的五種情況之一,類似的説法,也見於古書:
  《管子·形勢》:“墜岸三仞,人之所大難也,而猿猱飲焉,故曰伐矜好事之也。
  《禮記·中庸》:“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及其身者也。’

  專制、獨斷也含有背約不守法的意思,如《管子·立政》:“考憲有不合于太府之籍者,侈曰專制,不足曰虧令。”因此,《亡論》篇才將“約而倍之”稱作“襦傳”。另外,《稱》篇有這樣的話:“(聖)人不爲始,不剸(專)己,不預謀,不爲得,不辭福,因天之則”,[7]所謂“不剸己”、“因天之則”,與《十大經》之“不襦不傳”、“因天之時”含義相近。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爲2008年2月7日。)


[1]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壹)《經法》第55頁,《十大經》第63、71頁,文物出版社1980年。
[2]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壹)第56頁注釋80。
[3]參看谷斌、張慧姝、鄭開注譯:《黃帝四經注譯·道德經注譯》第34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4年;魏啓鵬:《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書〉箋證》第69頁,中華書局2004年。
[4]余明光:《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第269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5]陳鼓應:《黃帝四經今注今譯》第149頁,商務印書館2007年。
[6]可參看俞敏監修、謝紀鋒編纂《虛詞詁林》第416—417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教研室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第107—108頁,商務印書館2001年。
[7]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馬王堆漢墓帛書》(壹)第81頁。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