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天文氣象雜占》“列國雲占”考釋
作者:王樹金  發布時間:2009-05-23 00:00:00

(湖南省博物館)

(首發)

  內容提要:馬王堆漢墓帛書《天文氣象雜占》自公佈以來,研究成果頗為豐富,然尚無對帛書第一列所繪列國雲圖與占語進行專門研究的成果。本人依據圖文,參考諸文獻,就研究中心得斗膽羅列,以求拋磚引玉。
  關鍵詞:馬王堆漢墓帛書  天文氣象雜占  雲占
   
  1973年出土于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的帛書《天文氣象雜占》是一件朱墨彩繪、圖文並茂的珍貴文獻,它集日、月、彗、雲、氣等圖像與占語於一體。在1979年10月《中國文物》第一期《西漢帛書〈天文氣象雜占〉釋文》的開篇中描述說:“出土的原件高約四十八釐米,長約一百五十釐米,內容為雲、氣、星、彗四個方面,除一小部分已經殘蝕,尚存三百五十餘條。其中三百多條有名稱、解釋及占文等文字,並且有朱墨畫成的圖,所以不但內容非常豐富,而且是圖文並茂的古書”。《雜占》向人們展示了二千多年前的天文氣象占卜的情況。這幅帛書從上到下可分為6列,每列從右到左又分成若干行,每行都是用墨或朱砂、或朱砂和墨並用繪成圖像,每一圖下書寫的文字,其內容或是標出名稱,或是解釋圖像。
  帛書《天文氣象雜占》自圖版、釋文刊佈以來,國內外學者對其相關問題展開了深入的研究。筆者曾對近三十年來的研究成果作一回顧[1]。然可惜大多未能圖文結合將其內涵解釋透徹。尚無對於帛書第1列所繪列國雲圖與占語進行專門研究的成果。筆者在參與相關整理、研究工作中,就研究中的心得依據帛書圖文,參考諸文獻,試作一考釋。
   
  席澤宗先生曾介紹道:《天文氣象雜占》“將雲排在第一、二列的開頭,以暈最豐富;從第二列中部起,一直到第五列,大多畫有太陽或月亮,而在旁邊加上圓圈或各種線條”。[2]在6列圖文中的第1列,時人繪畫出了楚、趙、中山、燕、秦、戎、蜀、韓、魏、衛、周、宋、齊、越14國地區的雲象圖形(參見下圖1)。

圖1

  帛書第一列和第二列圖紋全部是針對“雲象”的觀察與記錄。對於各國各地區雲象各異的原因古人亦有研究,如《讀書紀數略》卷二“十二地雲篇”引《呂氏春秋》曰:“雲出地氣,地氣異矣,故雲之成象亦異。”《繹史》卷一百五十一注曰:“易通卦驗:冬至初陽雲出箕如樹木之狀,立春出房如積冰,春分正陽雲出軫如白鵠,榖雨太陽雲出張如車,立夏初陰雲出觜如赤珠,夏至少陰雲出參如水波,寒露正陰雲出昴如冠纓,霜降太陰雲出鬼上如羊下如磻石。”由此我們得知,古人對氣象觀測已有了一定的科學認識,雲氣的變化是因為節氣的不同而導致地氣變化,從而形成不同時節、不同地區的雲象各異。但是,時人又給自然天象賦予一定的寓意,以此來向世人昭示吉凶,指導世人的生活,甚至國家軍政大事。例如《天中記》卷二:“雲水氣篇”記載:“無不比類其所生以示人。”《太平御覽》卷八引“魏武兵書按要曰:孫子稱司雲氣,非雲非煙非塵非霧,形似鳥獸,客吉,主人忌。”《繹史》卷一百五十一注曰引宋符瑞志:“雲有五色太平之應也,曰慶雲,若雲非雲,若煙非煙,五色紛縕,謂之慶雲。”關於各國雲象,在諸多史籍中頗有記載,大略相同。例如《晉書·天文志》:“韓雲如布,趙雲如牛,楚雲如日,宋雲如車,魯雲如馬,衛雲如犬,周雲如車輪,秦雲如行人,魏雲如鼠,鄭雲如絳衣,越雲如龍,蜀雲如囷。”《說郛》卷一百八上:“晉氣之雲白潤精明,楚雲如日,渤海碣岱之間雲氣正黒色,魏雲如鼠,越雲如龍,荊雲如犬,秦雲如行人,周雲如車輪,華山河南氣色下黒上赤,韓雲似布,幽薊之氣如長蛇形,宋雲如車,魯雲如馬,蜀雲如囷輦,乍髙乍下,濟水之雲如黒豬,東齊之雲如青靛,淮水之間氣如瀑布,渭水之象如白狼尾,東海之氣如懸燈,煙附漢亦如圖畫,江漢之氣如揺杆,東齊吳鄭之間氣如絳衣,趙冀氣如黒牛尾,燕趙之間上青下黒,北夷氣如穹廬狀也,北狄之氣如牛羊之羣,來而不斷也,南蠻之氣如舩如閣,亦如旌旗揺動,東夷氣如樹,西戎氣如屋宅之狀,海傍蜃氣如樓閣,廣野之氣如宮闕,千歲靈龜上有白雲,常聚雲氣,多黒潤者,其下有潛龍。”《升庵集》卷七十四“雲名”記載:“雲狀有若犬、若馬、若白鵠、若眾車,有其狀若懸釜而赤,其名曰雲旌。韓雲如布,趙雲如牛,楚雲如日,宋雲如車,魯雲如馬,衛雲如犬,周雲如輪,秦雲如行人。”《天中記》卷二:“雲水氣篇”記載:“各國雲象:韓雲如布,趙雲如牛,楚雲如日,宋雲如車,魯雲如馬,衛雲如犬,周雲如輪,秦雲如行人,魏雲如鼠,齊雲如絳衣,越雲如龍頭,蜀雲如倉囷。”《讀書紀數略》卷二“十二地雲篇”:“韓雲如布,趙雲如牛,楚雲如日,宋雲如車,魯雲如馬,衛雲如犬,周雲如車輪,秦雲如行人,魏雲如鼠,齊雲如絳衣,越雲如龍,蜀雲如囷倉。”《繹史》卷一百五十一注曰:“韓雲如布,趙雲如牛,楚雲如日,宋雲如車,魯雲如馬,衛雲如火,周雲如輪,秦雲如行人,魏雲如鼠,齊雲如絳衣,越雲如龍,蜀雲如囷。”
  關於列國雲象諸文獻多有類似記載,可惜一沒有圖像可參照,二沒有對圖像含義進行解釋。帛書《天文氣象雜占》的出土雖然解決了第一個問題,簡單的文字又給後人留下了諸多的研究空間。為便於說明問題,特將其相關釋文抄錄如下,其中釋文以《帛書〈天文氣象雜占〉釋文再補》[3]中最新的拼接成果為基礎,逐一對帛書中所繪14國雲象、占語進行考釋,順及“大雨”、“大風”。釋文後的數字表示行數。
  第一列
    楚云(雲)如日而白1
    趙云(雲)2
    中山云(雲)3
    燕云(雲)4
    秦云(雲)5
    戎云(雲)6
    濁(蜀)云(雲)7
    韓云(雲)8
    魏【云】(雲)9
    衛云(雲)10
    【周云】(雲)11
    宋云(雲)12
    齊云(雲)13
    越云(雲)14
    大雨15
    大風16
    ……

圖2

  1、楚云(雲)如日而白[4]
  按:在唐房玄齡等編的《晉書》、元末明初學者陶宗儀所編纂的《說郛》、明楊慎撰的《升庵集》、明陳耀文撰《天中記》、清宮夢仁編《讀書紀數略》、清馬驌編《繹史》等文獻中均記載有“楚雲如日”。帛書《天文氣象雜占》中各有詳細的記載:“楚雲如日而白。”記錄文字與圖像吻合。此帛書記載從時間上均早於眾文獻記載,而且雲象的顏色也記錄下來,保留了對天象的研究更加全面真實的信息。再者,從文獻記載來看,“楚雲”位置無一排列在第一位的,唯有此帛書排列在最前面,這也證明了此帛圖確為楚人所繪製。
  2、趙云(雲)
  按:在《晉書》、《升庵集》、《天中記》、《讀書紀數略》、《繹史》等文獻中均記載“趙雲如牛”。但在《說郛》卷一百八上記載為“趙冀氣如黒牛尾。”此帛書僅記載“趙雲”二字,並未點明雲象特徵,而從此帛圖中可以看出雲象似為牛的形狀,而無牛角,其頸背上部多鬃毛,又不似牛的特徵。這與文獻記載似有出入。
  3、中山云(雲)
  按:中山國為春秋戰國時白狄的一支——鮮虞,在公元前507年建立的國家,位於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帶,中山國當時位於趙國和燕國之間,都于顧,後遷都于靈壽(今中國河北省靈壽縣),因城中有山得國名。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二十年)為魏將樂羊第一次攻滅。至遅到公元前380年左右,中山桓公復國。中山王期間,北攻燕國,南侵趙國,國勢大為強盛。至中山王,屢遭趙國攻伐,領土大為縮小。公元前296年,最終為趙國所滅。中山國地處燕趙之間,而史書上並無中山雲象的記載,唯在《說郛》卷一百八上篇中提及“趙冀氣如黒牛尾,燕趙之間上青下黒”。從此帛書所繪圖像來看,中山雲象為黑牛,牛尾有五處分叉。由此可以推斷,中山國之雲象顏色基本為黑色,形狀極可能就是牛的形狀。《說郛》的說法之所以出現“趙冀之間”和“燕趙之間”的兩種雲象記錄,筆者認為:中山國曾經和趙國並存,而兩國的疆域時有變化,後中山國又成為了趙國領土的一部分。所以,很可能是由於觀測者的觀測時間和地區差異,故而出現了最初“趙冀之間”和“燕趙之間”雲象記錄的區別。而趙滅中山以後,雲象記錄統一為趙雲,均為牛狀。在此帛書中所繪的中山雲與趙雲形狀類似而略有不同的現象也就解決了。從而也可以判斷,帛書《天文氣象雜占》記錄的天象應為中山國還未被趙國所滅時期的天象特徵。
  4、燕云(雲)
  按:文獻記載不見“燕雲”記載,唯有《說郛》卷一百八上提到:“燕趙之間上青下黒。”在帛書《天文氣象雜占》中所繪圖形,下為黑色長方形,上為樹枝狀。《開元占經》卷四十五曰:“(太白)出於戍之北,燕得位,行不失,勝;行失,敗。色黑大而角,勝;黃,小敗。”其注引“晉灼曰:燕,色黒黃,小敗。”這裏所講雲氣“色黑大而角”,其形狀似與此帛書中所繪圖形相近。
  5、秦云(雲)
  按:在《晉書》、《說郛》、《升庵集》、《天中記》、《讀書紀數略》、《繹史》等文獻中均記載有“秦雲如行人”。《升庵集》卷七十四“雲名”注又曰:“一作佳人,一作美人。”從帛書《天文氣象雜占》所繪圖形來看似一女子作行走狀,與文獻記錄還是一致的。
  6戎云(雲)
  按:關於“戎雲”形狀,帛書《天文氣象雜占》所繪圖形為一開口向下的半圓弧形。“戎”即指西戎。在《說郛》卷一百八上記載說:“西戎氣如屋宅之狀。”二者圖文吻合。

圖3

  7、濁(蜀)云(雲)[5]
  按:“濁”通“蜀”。《晉書·天文志》、《開元占經》卷九十四、《繹史》卷一百五十一注皆云“蜀雲如囷。”《說郛》卷一百八上記載:“蜀雲如囷輦,乍髙乍下。”《天中記》卷二“雲水氣篇”記:“蜀雲如倉囷。”《讀書紀數略》卷二“十二地雲篇”曰:“蜀雲如囷倉。”《說文解字》:“廩之圜者。從禾在囗中。圜謂之囷,方謂之京。”《太平御覽,卷八》記載:“蜀雲如囷”注曰:“言當處雲似之。”“倉囷”、“囷倉”、“囷輦”應皆偏正指“囷”的本義,圓形的穀倉之意。帛書《天文氣象雜占》所繪圖形亦為圓形的穀倉,頭尖,與文獻記載一致。
  8、韓云(雲)
  按:在《晉書》、《隋書》、《開元占經》、《升庵集》、《天中記》、《讀書紀數略》、《繹史》等文獻中均云“韓雲如布”。《說郛》卷一百八上記:“韓雲似布。”意思一致。帛書《天文氣象雜占》中所繪圖形即為一匹橫向黑布,與文獻記載一致。
  9、魏【】(雲)
  按:在《晉書》、《隋書》、《開元占經》、《天中記》、《讀書紀數略》、《繹史》等文獻中均曰:“魏雲如鼠”。而帛書《天文氣象雜占》中所繪圖形為振翅上沖的鳥。《升庵集》卷七十四“雲名”記載:“雲狀有若犬,若馬,若白鵠,若眾車,有其狀若懸釜而赤,其名曰雲旌。”觀其狀並非白鵠,極似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黑漆朱繪扶桑弋射紋匫中所繪被箭射中的鳥。1972年四川大邑安仁鄉出土的東漢畫像磚中所繪《弋射收穫圖》中一人將弓拉圓對準東去的大雁,一人直指中天飛鴻,兩人均全神貫注,張弓欲射。飛鴻的形象與戰國黑漆朱繪扶桑弋射紋匫中所繪被箭射中的鳥又極相似。由此來看,弋射紋匫和帛書天文氣象雜占》中所繪之鳥當似鴻。而後人文獻所載已極晚也,與戰國時期出人所觀察的雲氣不同,亦屬正常。
  10、衛云(雲)
  按:在《晉書》、《隋書》、《開元占經》、《升庵集》、《天中記》、《讀書紀數略》、《繹史》等文獻中均云“衛雲如犬”。與帛書《天文氣象雜占》中所繪圖形一致。
  11、【周】(雲)
  按:帛書《天文氣象雜占》中所繪圖形殘缺,從參圖來看當是帶輪之車。在《晉書》、《隋書》、《開元占經》、《升庵集》、《天中記》、《讀書紀數略》、《繹史》等文獻中均有“周雲如車輪”、“周雲如輪”的記載,因此殘缺文字依前文體補入“周雲”是正確的。

圖4

  12、宋云(雲)[6]
  按:依文獻記載,西周初年周公東征打敗了夥同武庚叛亂的殷商舊屬國,於公元前1042年分封周公長子伯禽於其中的奄國故土建立魯國,楚於公元前256年滅魯。武庚叛亂被周公平叛殺死後,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于商邱,國號宋,以奉商朝的宗祀,齊於公元前286年滅宋。宋魯兩國建國時間相近,而宋早魯亡三十年。《晉書》、《隋書》、《開元占經》、《升庵集》、《天中記》、《讀書紀數略》、《繹史》等文獻中均曰“宋雲如車”。在《晉書》、《隋書》等文獻中同時記載:“宋雲如車,魯雲如馬。”在《開元占經》中卻只有“宋雲如車”,不再言“魯雲如馬”。 而帛書《天文氣象雜占》中所繪圖形雖有殘缺,但圖形絕不是“車”,而為似馬動物,也無“魯雲”圖文。不知何故。《晉書》所記當襲前人,以後諸文獻又多襲《晉書》。推測可能所補釋文“周雲”為誤,其上所繪的“車”圖下文字當為“宋雲”,而此處似馬圖形下文字補為“魯雲”。亦或許為時人筆誤。
  13、齊云(雲)
  按:從帛書《天文氣象雜占》所記諸侯國來看,有宋雲、衛雲,這一時期鄭國也是存在的,不知何故沒有“鄭雲”。而文獻記載中也有差異,如《晉書·天文志》、《古微書》卷十四等記載:“鄭雲如絳衣。”在《隋書·天文志》、《群書考索》卷五十六中記載為:“鄭齊雲如絳衣。”而《天中記》卷二“雲水氣篇”、《讀書紀數略》卷二“十二地雲篇”、《繹史》卷一百五十一注、《事類賦》卷二“輕飄絳衣”注等記載為“齊雲如絳衣。”《說郛》卷一百八上曰:“東齊吳鄭之間氣如絳衣。”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鄭國東遷都新鄭(今新鄭縣附近)後,其疆域約有今河南北半省之中部。大致東有汴梁,至蘭考;南包許昌,達禹州;西距虎牢;北越黃河,縱橫約一二百里之間,東南為廣闊的黃淮平原。在春秋初年,鄭國非常活躍,強大的齊國也曾與鄭國結盟,跟隨鄭國東征西討。到鄭莊公統治末期,鄭國因為連綿不斷的戰爭,國勢日衰,齊國逐漸取得有利地位,開始控制周邊小國。在春秋時期中期,由於內亂迭起,國勢逐漸衰弱。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國,疆土擴大到山東東部。疆域東到海,西到黃河,南到泰山,北到無棣水(今河北鹽山南)。在戰國初期,田齊立國時,國都仍在臨淄,疆域亦襲姜齊之舊,故而齊、鄭兩國也相距不遠。文獻記載或云“鄭雲”,或云“齊雲”,除了因文獻撰寫的時代不同導致之外,還與兩國的所處的自然之理位置有更大關係。
  14、越云(雲)
  按:《晉書·天文志》、《隋書·天文志》、《說郛》卷一百八上、《讀書紀數略》卷二“十二地雲篇”、《繹史》卷一百五十一注等文獻記載曰:“越雲如龍。”《緯略》卷八、《太平御覽》卷八和《天中記》卷二“雲水氣篇”中均記載:“越雲如龍頭。”都是講越雲之氣像龍形狀。帛書《天文氣象雜占》中所繪圖像就是一條頭朝上、四肢與爪伸張開來的龍的形象。繪圖與文獻記載基本是一致的。
  15、大雨
  按:《開元占經》卷四十九云:“風雨氣如魚龍行,其色蒼潤”。帛書中繪有一魚,占語為“大雨”。“魚”“雨”通音,圖文結合,此條占辭的意思是:雲氣出現魚形之時則兆示天將有大雨。
  16、大風
  按:帛書此處繪一振翅鳳鳥,占語為“大風”。“鳳”通“風”,表示雲氣如鳳鳥形則昭示著天有大風。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年5月15日。)


[1]王樹金:《馬王堆漢墓帛書〈天文氣象雜占〉研究三十年》,《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四輯2007年。
[2]席澤宗:《馬王堆漢墓帛書中的彗星圖》,《文物》1978 年第2 期。
[3]陳松長 劉紹剛 王樹金:《帛書〈天文氣象雜占〉釋文再補》,《出土文獻研究》第八輯2006年。
[4]第1行至第6行釋文、雲圖參見圖片2。
[5]第7行至第11行釋文、雲圖參見圖片3。
[6]第12行至第16行釋文、雲圖參見圖片4。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