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易傳》五篇對《漢語大詞典》的訂補價值
作者:張文玥  發布時間:2015-09-15 15:00:57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首發)

 

馬王堆漢墓帛書《易傳》之《二三子問》《衷》《要》《繆和》《昭力》五篇,具有極強的文獻真實性,且為傳世文獻所未錄,更顯珍貴。就其中的詞彙現象而言,可以爲辭書書證補闕,可以提前辭書“始見書”書例,可以增補辭書詞語和辭書義項。所以帛書《易傳》五篇雖然篇幅不大,但作為未能傳世的古佚書,對語文辭書編纂具有很高價值。《漢語大詞典》是我國大型的漢語詞典。其內容浩繁,條目眾多,但囿於時間和材料等方面的限制,難免存在一些尚需完善的地方。現在我們以馬王堆帛書《易傳》五篇為依據,從辭書書證補闕(1例)、辭書書證補晚(6例)、辭書詞語增補(4例)、辭書意向增補(3例)四個方面,擇要闡述其對《漢語大詞典》的訂補價值。

 

─、辭書書證補闕例

前人及時賢編纂辭書,大都根據古代的辭書建立義項,然而,有一些義項,編纂者儘管下了很大功夫,搜集了很多資料,但往往也未能爲之找到用例。出土簡帛不少為世所未見的文獻,從中為辭書搜尋書證,往往有驚喜的發現。例如:

立:通“位”。

《漢語大詞典•立部》“立2”[wèi]:通“位”。無書證。而帛書《易傳》中不乏其用例,可提供可靠的書證,彌補空闕,如:

(1)《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衷》21下:“天地定立(位),山澤【通氣】,水火相射,雷風相薄,八卦相錯。”

(2)《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衷》31下32上:“物之上即而下絕者,不久六立(位),必多其咎。《易》曰:‘亢龍有悔。’”

(3)《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要》9上:“【夫子曰】:危者安其立(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

(4)《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要》10上:“夫子曰:德薄而立(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鮮不及。”

(5)《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要》12上:“無立(位)而求,則人弗予也。”

(6)《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繆和》16上下:“夫【□】君之爲爵()賞慶也,若體勢然。”

(7)《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繆和》19下上:“夫處上(),厚自利而不{自}恤下,小之猶可,大之必凶。”

(8)《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繆和》35下上:“聖人不敢有()也,以有知爲无知也,以有能爲无能也,以有見爲无見也。”

(9)《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繆和》39下:“夫先君作爲設列爵()之尊,明厚賞慶之名,此先君之所以勸其力也。”

(10)《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昭力》2下上:“師也者,人之聚也;次也者,君之()也。”

 

二、辭書書證補晚例

追溯詞語或語義産生的源頭非常重要,所以辭書選取書證當以最早者為佳。《康熙字典》的書證,就是以“始見書”爲標準的,後來的辭書包括《漢語大詞典》,也大都如此。然而,隨著簡帛等出土材料的湧現,使得不少未能傳世,我們不知其存在的文獻得見天日,其中不少語言材料可以大大提前辭書的“始見書”書證。以下,以《漢語大詞典》之書證最早者爲主要參照系,僅舉幾例以見一斑[1]

五兵:泛指各种兵器。

《漢語大詞典•一部》“五兵”:“2.泛指各种兵器。”首引書證隋代《隋书•达奚长儒传》:“且戰且行,轉鬭三日,五兵咸盡,士卒以拳毆之。” 與帛書《易傳》相比,時代較晚。帛書書證如下:

(1)《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昭力》4上下:“城郭弗修,五兵弗砥,而天下皆服焉。”

武夫:指军人。

《《漢語大詞典•止部》“武夫”:“2.指军人。”首引書證東漢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然公卿大臣絳灌之屬,咸介胄武夫。” 與帛書《易傳》相比,時代較晚。帛書書證如下:

(1)《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衷》37上:“武夫倡慮,文人緣緒。”

(2)《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昭力》6上:“文人爲令,武夫用圖;修兵不懈,卒伍必固。”

損敝:损耗,损坏。。

《漢語大詞典•手部》“損敝”:“损耗,损坏。”首引書證明代《明史·欧阳一敬传》:“人主深居禁掖,左右便佞窺伺百出,或以燕飲聲樂,或以遊戲騎射。近則損敝精神,疾病所由生。久則妨累政事,危亂所由起。”與帛書《易傳》相比,時代較晚。帛書書證如下:

(1)《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繆和》17上:“列設尤尊,賞祿甚厚,能寵專君而國不損敝者,蓋无有矣。”

西人:古时对山西、陕西人的称呼。

《漢語大詞典•覀部》“西人”:“2.古时对山西 、陕西人的称呼。”首引書證《新唐书•韦伦传》:“時中人衛卒多侵暴,尤難治。倫以清儉自將,西人賴濟。” 與帛書《易傳》相比,時代較晚。帛書書證如下:

(1)《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繆和》59上 :“西人舉兵侵魏野,而【□□□】。”

(2)《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繆和》61上:“西人聞之,曰:‘我將伐无道也,今也文矦尊賢,【□□】此?’”

【案】《繆和》雖為古佚書,但其所載事體傳世文獻中也偶有提及,可相互參證。如此處所敘“西人舉兵侵魏野”之事,《史記•卷44•世家第14》中記載:“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幹木,過其閭未嘗不軾也。……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淮南子•卷19•脩务训》中也有敘錄:“段干木辞禄而处家,魏文侯过其闾而轼之。……其後秦将起兵伐魏,司马庾谏曰……”不同文獻有不同的記載,但都是“秦人”(欲)侵魏,雖具體細節有異,但帛書之“西人”,當指“秦人”(陝西人)無誤。

置身:存身。謂自己處於某種環境或場合。

《漢語大詞典•網部》“置身”:“存身。谓自己处于某种环境或场合。”首引書證宋代陆游《携瘿樽醉梅花下》诗:“肯從放翁來住山,誰云置身不得所?” 與帛書《易傳》相比,時代較晚。帛書書證如下:

(1)《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二三子問》16下9下 :“時盡而止之,以置身置身而靜,故曰:‘夕泥若,厲,无咎。’”

“置身”一詞在傳世文獻中也有用例,雖絕大多數晚於帛書《易傳》,但也有早於《漢語大詞典》之南宋書證者,如:

(2)《梁書•卷1•本紀第一》:“嚴科毒賦,載離比屋,溥天熬熬,置身無所。”

(3)《舊唐書•卷86•列傳第三六》:“孝和母囂婦傲女暴,如置身群魅之中,安有保其終吉哉!”

(4)《資治通鑒•卷226》:“景超謂高氏曰:‘姑何自置身於俎上!’”

陳義:陈述大义。

《漢語大詞典•阜部》“陳義”:“2.陈述大义。”首引書證三国魏嵇康《明胆论》:“延年文生,夙無武稱,陳義奮辭,膽氣淩雲。” 與帛書《易傳》相比,時代較晚。帛書書證如下:

(1)《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繆和》15上 下 :“吾聞先君其陳義措法,發號施令於天下也,皎焉若【□□】□,故□世循者不惑眩焉。”

 

三、辭書詞語增補例

  馬王堆漢墓帛書中,還有一些《漢語大詞典》所未涉及的詞彙,若整理搜集之,可豐富辭書內容。下面,我們以帛書《易傳》五篇之語料,試對大詞典進行詞條上的增補:

外志:異志,二志。不忠誠。

《康熙字典·夕部》:“內之對,表也。《易·坤卦文言》義以方外。《家人彖傳》男正位乎外。《禮·祭義》禮也者,動於外者也。《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列子·仲尼篇》遠在八荒之外。又疏斥也。《易·泰卦彖傳》內君子,而外小人。《前漢·霍光傳》盡外我家。”宗法制文化背景下強調內外有別、親疏有分。“內”多指親戚,親近;“外”則指不是自己這方面的,關係疏遠的,甚至可指敵人,所以向外之志即“異志”、“二志”,表示不忠誠的背叛之義。該詞在帛书易传中和传世文獻中都有出现。如:

(1)《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繆和》45下&上:“羣臣虛位,皆有外志,君无賞祿以勸之。”

(2)《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繆和》69下:“其士好學,則有外志也。”

(3)《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繆和》》70下:“簡子大怒,以爲有外志也。”

(4)《晉書•卷39•列傳•第9》:“時曹爽專權,何晏等欲害太常傅嘏,顗營救得免。及高貴鄉公立,顗言于景帝曰:‘今上踐阼,權道非常,宜速遣使宣德四方,且察外志。’”

敢问:请问。

《康熙字典·攴部》:“敢。又《儀禮·士虞禮》敢用絜牲剛鬣。《註》敢,冒昧之辭。《疏》凡言敢者,皆是以卑觸尊,不自明之意。”《漢語大字典·卷2》:“敢。3.谦辞,自言冒昧。如敢請;敢煩。”“敢問”亦即“請問”,為發問用詞,表對被請教者的尊敬。該詞在帛书易传中和传世文獻中都有出现。如:

(1)《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繆和》5上:“今《周易》曰:‘困,亨。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敢問大人何吉於此乎?”

(2)《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繆和》33上下上:“莊但問於先生曰:‘敢問,於古今之世,問學談說之士君子,所以皆跂焉勞其四肢之力,竭其腹心而索者,類非安樂而爲之也。’”

(3)《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繆和》39上:“今《周易》曰:‘謙,亨,君子有終。’敢問君子何亨於此乎?”

(4)《抱樸子•內篇卷19》:“或問:‘仙藥之大者,莫先於金丹,既聞命矣,敢問符書之屬,不審最神乎?’”

(5)《春秋左氏傳•隱公》:“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

(6)《春秋左氏傳•昭公》:“蔔人曰:‘實沈台駘為祟,史莫之知,敢問此何神也?’”

(7)《資治通鑒•卷231》:“從一詣複曰:‘欽緒宣旨,令從一與公議朝來所言事,即奏行之,勿令李、盧知。敢問何事也?’”

(8)《包龍圖判百家公案·卷6》:“是時學中諸友見查生盡夜而來,皆向前問道:‘兄今宵洞房花燭,正宜同伴新人,及時歡會行樂,何獨拋棄新人至此,敢問其故?’”

(9)《醒世恒言•卷38•李道人獨步雲門》:“瞽者道:‘在下正姓李,敢問老翁高姓大名?’”

欲惡:喜好和厌恶。

《康熙字典·欠部》:“欲。《說文》貪欲也。从欠谷聲。《徐曰》欲者,貪欲。欲之言續也。貪而不已,於文欠谷爲欲。欠者開口也。谷,欲聲。《禮·曲禮》欲不可從。《疏》心所貪愛爲欲。又《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又物欲。《禮·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老子·道德經》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漢語大字典·卷4》:“惡(二)wù 。1.討厭;憎恨。《廣韻 暮韻》:‘惡,憎惡也。’”“欲惡”,與“好惡”類似,表示“喜好和厭惡”的意思,語義色彩上似比“好惡”更顯強烈。該詞在帛书易传中和传世文獻中都有出现。如:

(1)《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昭力》12上:“子曰:昔之賢君也,明以察乎人之欲惡,《詩》、《書》以成其慮,外内親賢以爲紀綱。”

(2)《大智度論釋遍學品第74•卷86》:“佛言。須菩提。若諸欲惡不善法當有性。若自性若他性。我本為菩薩行時。不能觀諸欲惡不善法無所有性入初禪。以諸欲惡不善法無所有性。若自性若他性。皆是無所有性故。我本行菩薩道時。離諸欲惡不善法入初禪。乃至入第四禪。”

(3)《資治通鑒•卷229•建中四年》:“臣謂當今急務,在於審察群情,若群情之所甚欲者,陛下先行之;所甚惡者,陛下先去之。欲惡與天下同而天下不歸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未理亂之本,系于人心,況乎當變故動搖之時,在危疑向背之際,人之所歸則植,人之所在則傾,陛下安可不審察群情,同其欲惡,使億兆歸趣,以靖邦家乎!”

(4)《春秋繁露•卷16》:“欲惡度理,動靜順性,喜怒止於中,憂懼反之正,此中和常在乎其身,謂之得天地泰,”

(5)《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卷3》:“斷除諸欲惡不善法證初靜慮離生喜樂。名遠離樂。”

賞祿:獎賞,賞賜。

《說文解字•貝部》:“賞,賜有功也。从貝尚聲。書兩切。”《康熙字典·示部》:“禄。《說文》福也,《廣韻》善也,《詩·商頌》百祿是何,《箋》當擔負天之多福。又俸也,居官所給廩,《禮·王制》位定然後祿之。”“祿”也引申為赏赐物。《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福禄如茨。” 郑玄笺:“爵命爲福,賞賜爲禄。”“賞”與“祿”聯合,組成動賓式詞語,表“獎賞、賞賜” 之義,與《漢語大詞典·貝部》“賞慶”類似。

該詞在帛书易传中和传世文獻中都有出现。如:

(1)《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繆和》17上:“列設尤尊,賞祿甚厚,能寵專君而國不損敝者,蓋无有矣。”

(2)《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繆和》45下&上:“貪亂之君不然。羣臣虛位,皆有外志,君无賞祿以勸之。”

(3)《大戴禮記•盛德第66》:“賢能失官爵,功勞失賞祿。”

(4)《大日經疏演奧鈔第三十七》:“譬如有智大臣於先陀婆一名之下得其四用。悅可王意賞祿倍增。”

(5)《管子·七主七臣•第52》:“秋毋赦過釋罪緩刑。冬無賦爵賞祿。”

(6)《韓非子·詭使第45》:“賞祿所以盡民力易下死也,今戰勝攻取之士勞而賞不沾,而蔔筮視手理狐蟲為順辭於前者日賜。”

(7)《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北周》:“而公忠簡帝心,勳德諧懋,賞祿既當,寵榮斯及。”

(8)《三國志·卷11魏書》:“疇答曰:‘是何言之過也!疇,負義逃竄之人耳,蒙恩全活,為幸多矣。豈可賣盧龍之塞,以易賞祿哉?’”

 

四、辭書義項增補例

除了詞條的增補,馬王堆漢墓帛書《易傳》五篇,對《漢語大詞典》中已經收錄的詞條,也具有義項上的補充價值,可以完善詞彙的義項系統。如:

地理:猶地道,指大地的特征和规律。

《漢語大詞典•土部》“地理”:1.土地、山川等的环境形势。今指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2.指研究地理的学科。3.区域;区划。4.地址。5.风水。無表示“地道,指大地的特征和规律”的義項,而簡帛文獻中正有表示此意思的用例,如:

(1)《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繆和》25上:“夫古之君子,亓(其)思慮舉錯(措)也,内得於心,外度於義,外内和同。上順天道,下中地理,中適人心。”

【案】由帛書可見,“地理”與“天道”相對。而《漢語大詞典•卷2•大部》收有“天道”:“1.犹天理,天意。”也收有“天理”:“1.天道,自然法则。” 《漢語大詞典•卷2•土部》已收有“地道”:“1.大地的特征和规律。”,故“地理”詞條下也當增補這一義項。

此外,傳世文獻中也有用例,如:

(2)《續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四·元紀二》:“帝嘗謂昂吉爾曰:“宰相明天道,察地理,盡人事,能兼三者,乃為稱職。”

(3)《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謾求邪神拜餓鬼。卻福招殃自受苦。如斯人皆返天時逆地理。背日月之光明。沒闇室。違正道之廣路。恒尋邪徑。顛倒之甚也。”

男德:指男子的德行。

《漢語大詞典•田部》“男德”:“指有德行的男子”。而簡帛文獻中還有表示“男子的德行”意思的用例,如:

(1)《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繆和》55上-下:“婦德,一人之爲,【不】可以有它。有它矣,凶必生焉。故曰:‘恆其德,貞婦人吉。’夫男德不□,必將【□□】;有弱德,必立而好比於人。”

在傳世文獻中也有用例,:

(2)《觀音義疏記•卷3•宋四明沙門知禮述》:“慈無偏緣故名端正。慈即佛相故名有相。女德備矣。智離邊邪故名質直。智含萬善故名福德。男德備矣。”

(3)《醒世恒言•卷36•蔡瑞虹忍辱報仇》:“男德在義,女德在節。”

【案】帛書《易傳》之中的“婦德”,與“男德”很明顯是相對的概念,《漢語大詞典•卷4•女部》“婦德”:“2.指妇女的德行。”已收“妇女的德行”。傳世文獻用例中,同樣明顯可見“女德”與“男德”是相對應的,《漢語大詞典•卷4•女部》也已收錄“女德”關於“婦女的德行”這一義項:“1.犹妇德。旧指妇女应具备的品德。”故“男德”實當相應增補“男子的德行”。

穜:植物的種子,五穀之子。

《漢語大詞典•禾部》“穜2[zhǒnɡ]”:同“ 種1 ”。1.种类,类别。 2.通“ 腫 ”。無表示“植物的種子”的義項。而簡帛文獻中正有表示“植物的種子”意思的用例,如:

(1)《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二三子問》9下B下:“路其國,【蕪其】地,五不收,謂覆公餗。”

谢章铤之《賭棋山莊詞話·卷3·姚燮詞》寫到:“梅伯,句東人,詞名疏影樓。梅伯好撰句,如汗充(汗牛充棟也),如鳳麼(麼鳳也)……又好用古文奇字,如種作,剔作鬄……”可見,“穜”實為“種”之古文奇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種爲先穜後孰。直容切。而隸書互易之。詳張氏五經文字。種者以穀播於土。因之名穀可種者曰種。凡物可種者皆曰種。別其音之隴切。生民曰。種之黃茂。又曰。實種實褎。箋云。種生不雜也。从禾。童聲。之用切。九部。”可以說,“穜”與“種”是廣義上的異體字,至少在“植物的種子”這一義項上也是可以相通的。

【案】《漢語大字典•卷4》“穜”:“(二)zhònɡ:同‘種’。播種;種植。(三)zhǒnɡ:1.同‘種’。《廣雅•釋詁三》:‘穜。類也。’2.同‘腫’。”仍失收了“穜”與“種”在“植物的種子,五穀之子”這一意義上也相通的義項。

 

參考文獻:

[1]王力.龍蟲並雕齋文集.中華書局.1980

[2]張顯成.簡帛文獻對辭書編纂的價值.辭書研究,1998(1)

[3]郭沂.帛書《要》篇考釋.周易研究.2004(4).

[4]宋立林.讀帛書《繆和》札記.周易研究.2007(5)

[5]王化平.讀馬王堆漢墓帛書《衷》篇札記.周易研究.2010(2)

[6]丁四新 汪奇超.馬王堆帛書《二三子》疑難句讀釋讀.周易研究.2013(4)

[7]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中華書局.2014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5年9月14日17:23。)


[1] 馬王堆漢墓帛書雖出土自西漢初期墓葬,但其中《周易經傳》等著作的實際產生時代,當早於漢朝,我們根據其中的內容,保守估計它為戰國末期、秦朝初期的文獻。并以此時間為準將其與《漢語大詞典》的始見書證進行比較。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