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五十二病方》有文句作:
胻傷:取久溺中泥,善擇去其蔡、沙石,置泥器中,旦以苦涶(唾)□端,以器【中】泥傅傷,□【□】之,傷已〓(已〓—已。已)用。[1]
“久溺中泥”,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認為即健康人尿液中自然沉澱的固體物——人中白:“久溺中泥,應即《新修本草》的溺白垽,後代醫書稱人中白。《本草綱目》:‘此乃人溺澄下白垽也,以風日久乾者為良。’《新修本草》云:‘療鼻衄,湯火灼瘡。’”[2]張顯成、馬繼興、裘錫圭、周一謀均沿襲原注,認為“久溺中泥”即人尿液的沉澱物。[3]
後句“善擇去其蔡、沙石”是對“久溺中泥”的修治方法。“蔡”,即草芥,“善擇去其蔡、沙石”即“仔細挑揀‘久溺中泥’裡的草芥、沙石等雜質”。健康人的尿液主要由水、無機鹽和有機酸組成,呈透明黃色或無色,如果認為“久溺中泥”是人尿液的沉澱物,則無法對其中含有的“草芥”做出合理的解釋,即便這些草芥是由外界因素落入尿液中的,它們也會由於密度小於水而漂浮在表面,而不是“沉澱”。
如果“久溺中泥”不是溺白垽、人中白的話,還有可能是指什麼呢?
《證類本草》第十五卷“人屎”條引《本草經集注》云:“東向圊廁溺坑中青泥,治喉痹,消癰腫,若已有膿即潰。”[4]筆者認為,《五十二病方》中的“久溺中泥”應該就是《本草經集注》中記載的“溺坑中青泥”,即尿坑中由人尿液與土混合而成的泥巴,而並不是人尿液的沉澱物。唐代醫方中仍有使用這種泥巴外敷治療蜂螫、蠼螋瘡、惡瘡的記載,例如: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五《蛇毒第二》:治蜂螫方……又方:尿泥塗之。[5]
《醫心方》卷第十七《治蠼螋瘡方第十五》引《千金方》:蛷螋尿瘡方:取廁前人尿泥塗,立瘥。絕驗,更不須余方。[6]
《醫心方》卷第廿五《治小兒惡瘡久不瘥方第百四十四》引《本草拾遺》:廁中泥敷之。[7]
蜂螫、蠼螋瘡、惡瘡雖然不同於《五十二病方》中的胻傷,但均屬皮膚瘡瘍類的疾病,這可能是後世醫家汲取了前代的醫學經驗後,逐漸將藥物適證範圍擴大的結果。
如果“久溺中泥”是指尿坑中由人尿液與土混合而成的泥巴,那麼“草芥”與“沙石”的問題又該如何解釋呢?
首先看“沙石”,土壤中含有部分沙石是完全符合自然規律的,因此這個問題並不難理解。再看“草芥”,無論是健康人還是病人,其尿液中均不可能含有“草芥”,所以這些“草芥”的出現只能有以下3種情況:①原本就存在於尿坑的土壤中;②人如廁時,鞋底粘有的“草芥”落入了尿坑中;③人如廁時,使用的“廁草”落入了尿坑中。“廁籌”是較為人所熟知的古人如廁時使用的清潔工具,但除“廁籌”外,古人也常使用“廁草”進行局部清潔,如:
《外台秘要方》卷第二十九《疣目方一十九首》引《肘後》:療疣目方:月晦日夜,於廁前取故草二七莖,莖別二七過,粉疣目上訖,咒曰:“今日月晦疣驚,或明日朝乃棄。”勿反顧之。[8]
《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十三《產難方二十四首》引《救急》:療產難方:取廁前用草二七枚,燒作屑,服之。[8]第667頁[9]
而這些使用過的“廁草”也就成了修治“久溺中泥”時需要被挑揀出去的“草芥”。
綜上,筆者認為《五十二病方》中用於治療胻傷的“久溺中泥”即《本草經集注》中的“溺坑中青泥”,也就是尿坑中由人尿液與土混合而成的泥巴,而並非溺白垽、人中白等人尿液的沉澱物。
[1]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伍)》,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275頁。
[2]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伍)》,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275頁。
[3] 張顯成:《簡帛醫書中的中藥異名(續一)》,《醫古文知識》1997年第2期,第32-35頁;馬繼興:《中國出土古醫書考釋與研究(下卷)》,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年,第303頁;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伍)》,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275頁;周一謀:《馬王堆醫書考注》,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第186頁;
[4] 唐慎微:《證類本草》,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第483頁。
[5]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下)》,日本:東洋醫學研究會,1989年,第371頁。
[6] 丹波康賴撰,高文柱校注:《醫心方》,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年,第365頁。
[7] 丹波康賴撰,高文柱校注:《醫心方》,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年,第542頁。
[8] 王燾:《外台秘要方(下)》,日本:東洋醫學研究會,1981年,第570頁。
[9] 王燾:《外台秘要方(下)》,日本:東洋醫學研究會,1981年,第667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4年7月24日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