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出土战国、秦汉时期简牍、帛书中,有一些属于古代数术文献1。“数术”之名,见于《汉书•艺文志》。《艺文志》云:“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数术”,颜师古注:“占卜之书。”又《艺文志》:“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 早期数术集科学、迷信、宗教于一体,对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产生过较大影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人知识背景和思想水平的状况。战国秦汉简牍帛书,有相当一部分出土在我国长江流域及淮汉之地,主要是今湖南、湖北、江苏、安徽以及河南南部、山东西南部等地。这些地点也大都在原来楚国的领域之内。我们这里所讲的楚地出土数术文献,大体上是指在战国楚地及秦汉时期楚国故地发掘出土或发现的数术类简牍帛书。
宇宙是古代中国思想世界的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来源。“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可以说是最为令人注目的特征,是从意识形态上说来它是在一个整体性的宇宙形成论的框架里面创造出来的。2”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楚地出土数术文献中所见“宇宙图式”的分析,讨论古宇宙结构理论在南方楚地的发展、运用及其在古代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一
《汉书•艺文志》曾参照《七略》将图书典籍按 “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六略分目,“数术略”下又分有“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六类。刘乐贤先生新近《简帛数术文献探论》一书按照《艺文志》的观点,对出土简帛数术文献的分类作了很好的概述3。《艺文志》六类名下列出的书籍,绝大多数都已亡佚,其具体内容不得而知。而今发掘所获的各批数术文献均为抄本,当中不少应属民间流行数术俗籍的传抄或辑录。因此,有关楚地出土数术文献分类的进一步研究还将持续。
在目前所见到的出土数术文献中,有一类比较侧重释理与解法,如《楚帛书》、《盖庐》、《算数书》等,另一类则比较侧重实用与操作,如《五星占》、《式法》及诸《日书》等。这两方面的内容,实际上在单篇文本中往往都同时有所反映。例如,子弹库《楚帛书》在论述“岁”的形成及其结构的同时,提供了十二个月的吉凶宜忌;张家山汉简《盖庐》在阐述用兵之时、攻战之道的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实战运用技术,例如“冬战从高者击之,夏战从卑者击之”(14、15号简)、“壬子、癸亥可以南向战”(20号简)等。而马王堆帛书《式法》之《徙》篇在提供咸池太岁所值十二个月中的迁徙宜忌的同时,对徙吉时作出了原理性的解释,即“凡徙吉时,天一后三,小岁前五。咸池所去,德之所将徙”4;睡虎地秦简《日书》在讲述诸类事物吉凶宜忌的时侯,也往往会作出一些带有原理性的解释,例如《稷辰》篇的“徹,是谓六甲相逆。”(甲种44号简正)、《盗者》篇的“子,鼠也。”(甲种69号简背)、《行》篇的“凡是日,赤帝恒以开临下民而降其殃。”(甲种128号简正)等。总体上看,目前所见楚地出土数术文献以后一类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楚地民间数术书籍的编撰比较注重服务于实用操作的实践用途。楚地出土的实用型数术书籍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人事物象,如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等,但大多数都是利用时间与空间结构的特征来组织写作材料和表现人事宜忌。一些在写作命题或组织材料上与时间或空间结构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太紧密的内容,往往就是针对人(如体貌、梦幻、作祟)或事物(如星体、云气、动植物)的某些具体表象及其变化特征。可以说,时间和空间结构的运用在出土数术文献的写作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然,数术文献对时间和空间结构的运用主要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和天文历算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没有阴阳五行原理和天文历算技能的支撑,时间与空间结构就不会构成能为数术之学所利用并产生效果的单一的或组合的有机框架体。因此,就实物资料而言,注重藉助和运用融合了阴阳五行学说和天文历算知识的时间与空间结构来创作运“理”于“术”和表“象”于“数”的实用型书籍,这大概在战国、秦汉时期的楚地是比较流行的。楚地出土的数术书籍,较之其它类别的出土简帛文献,在文体上有一十分突出的现象,就是较多地采用了图文和表格的形式。其中有一种我们暂称作“宇宙图式”的图形应是楚地数术文献在利用时间和空间结构理论上的杰出范例。
二
所谓“宇宙图式”,其基本图形结构如,是由“十”与“└”组成。或者作形,在四个“└”内绘四条对角线“/”。主要见于以下已公布的出土数术文献中:
1.沙市周家台30号秦墓竹简《二十八宿占》、《五子占》篇。
2.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帛书《禹藏图》、《刑德》、《式法》篇。
此外,在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木式、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木式上也都绘有这类图形5。李零先生在《中国方术考》一书中专辟《式与中国古代的宇宙模式》一章对包括在内的一类有关式的图形作了详实的分析,他把式所代表的图式简称为“式图”,认为“式是一个小小的宇宙模型,它的空间、时间结构和配数、配物原理,处处都带有仿真的特点6”。李学勤先生在《比较考古学随笔》之四中谈规矩镜、日晷和博局的图案时,认为出现的“规矩纹”,或称“TLV纹”具有宇宙论的性质7。他还指出“博局上的‘规矩纹’,或称‘TLV纹’,本来是图解阴阳五行四时的宇宙论的”,“博局又叫栻梮,正是由于上面有与栻一样的宇宙图形”8。在国外,夏德安(Donald J.Harper)、库伦(Christopher Cullen)、马克( Marc Kalinowski)等学者也都认为式的图案、博局与博局镜的“规矩纹”、“TLV纹”与宇宙模式相关9。研究表明,、图形中的“十”、“└”和“/”应是分别表现“四仲”、“四钩”和“四维”。
经组合而成的、图形是表现和规范时间和空间结构的一种几何线图。宇宙是天地万物,宇宙领域是以时间和空间作为背景和框架的。《淮南子•齐俗》:“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因此,、图形也就相当于一个界定宇宙万物的时空坐标系,我们暂且称之为“宇宙图式”。在这一时空坐标系里,“干支”是基本坐标参数。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与甲、乙、丙、丁等十天干是这一坐标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在出土数术文献中看到的“宇宙图式”大都标上了干支。中国古代对干支的使用由来已久。人们很早就赋予了干支表示时间和空间的功能。例如商代甲骨文有纪历的干支表,周代使用十二地支表示太岁(指示岁星)周天运行的“十二次”等。干支在早期天文历算中的运用促成了干支具备对时间和空间计“数”的定位条件而用来充当“宇宙图式”的时空坐标参数。《淮南子•天文》:“斗杓为小岁,正月建寅,月从左行十二辰。咸池为太岁,二月建卯,月从右行四仲,终而复始。”除干支外,“宇宙图式”也借助一些具有重要指示作用的“象”如北斗、天一、太岁等作为定位的参考。但这一类“象”本身已经被定位在“宇宙图式”中了。
干支在“宇宙图式”中还扮演了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配合阴阳五行学说阴阳转化消长和五行相生相胜原理的运用。从《周易》、《尚书》、《国语》、《左传》等的记载看,阴阳和五行的观念出现较早。战国秦汉之际,阴阳五行学说已十分盛行。出土数术文献显示,它在当时的数术学领域是极其重要的思想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历来与方位观和时令思想结合紧密,所谓“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央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干支与阴阳、五行配用,我们在出土的战国、秦、汉文献中均可见到。例如,九店楚简《日书》“……死生阴阳:夬生于丑,即生于寅,衰生于卯;夬旺于辰,即旺于巳,衰旺于午;……”(96号简)10;睡虎地秦简《日书》“[甲乙木,木胜土]。丙丁火,火胜金。戊己土,土胜水。庚辛金,金胜木。壬癸水,水胜火。丑巳[酉]金,金胜木。[戌寅午火,火胜金]。未亥[卯木,木]胜土。辰申子水,水胜火。” (乙种78号简贰—87号简贰)11;孔家坡汉简《日书》“水生申,壮子,老辰;木生亥,壮卯,老未;火生寅,壮午,老戌;金生巳,壮酉,老丑。”(103—104号简)。结合时空观念的阴阳五行学说也为早期宇宙论所容纳,这在《楚帛书》、郭店楚墓《太一生水》简等出土文献里都有所反映。阴阳五行学说对“宇宙图式”的格局和运作都具有指导意义,是决定“宇宙图式”基本框架和发挥作用的重要之“理”。总之,干支在“宇宙图式”中充当了计“数”和运“理”的工具。
上述这种以揉合阴阳五行学说和天文历算知识的时空结构模式为框架的“宇宙图式”,实际上是建立了能为社会广泛层面接受和认可的一个贯通天地、包笼人神的宇宙秩序。线条型的表现形式和利用干支记数使之简捷、有序,易于操作,阴阳五行原理和天文历算技能的融入又使之灵活、变通,易于普及。“宇宙图式”能最大限度地容纳万物,从而满足了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事物的沟通、处理、感应及预测。我们看到,出现在出土数术文献中的“宇宙图式”,其定位的事物是广泛的:
1.在周家台秦简《二十八宿占》中,“宇宙图式”的定位对象是二十八星宿(借助北斗的指示),它是用来推定二十八星宿(实际上是一组值日、值时的星官)的位置,以求得诸官所值日时。243号简云:“求斗术曰:以廷子为平旦而左行,数东方平旦以杂之,得其时宿,即斗所乘也。”
2.在周家台秦简《五子占》中,“宇宙图式”的定位对象有地祇一系的“田社”、“里社”、“冢”等;有五祀一系的“行”、“炊主”等;有鬼神一系的“兵死”、“殇”等;此外还有“木”、“筑囚”、“上公”等神祇。配图的文字云:“三十六年,置居金,上公、兵死、殇主岁。岁在中。”
3.在马王堆汉帛书《禹藏图》中,“宇宙图式”是用来推定人掩埋婴儿胞衣的日子。
4.马王堆汉帛书《刑德》,涉及“宇宙图式”的图有二种,即《岁徙图》(“大游”图)和《日徙图》(“小游”图)。
在《岁徙图》中,“宇宙图式”的定位对象是“刑”、“德”二神,它可用来推定两神在各年中所处位置,进而求得刑德左、右、向、背的态势及吉凶情况。配图的文字云:“刑德始于甲子。刑德之岁徙也,必以日至之后七日之子、午、卯、酉。德之徙也,子若午。刑之徙也,卯若酉。刑德之行也,岁徙所不胜而刑不入宫中,居四隅。”
在《日徙图》中,“宇宙图式”的定位对象是“刑”、“德”及“丰隆”、“大音”、“风伯”、“雷公”、“雨师”等诸神,它可用来是推定诸神所值之日,可为诸如“将军”、“司空”、“侯”、“尉”、“司马”、“冢子”的军吏提供兵事所当日时12。
5.马王堆汉帛书《式法》,有二幅与“宇宙图式”有关的图,据报导,一幅在“式图”部分,一幅在“刑日”部分。“式图”部分的一幅与“宇宙图式”相仿,可用来推定“坐阳”、“坐阴”、“勺”、“皙”及二十八星宿 、日辰之会等所在或所值之日。“刑日”部分的一幅没有画线条,但文字大概也是照“宇宙图式”的格局布置,它可用来推定“刑日”所在。
另外,在随州孔家坡8号汉墓出土的竹简《日书》中也有3幅以 为框架,并配有干支等文字的图形。三图在竹简上大体呈纵向排列,在最上一幅图之上的简首处写有篇题名“日廷”。《论衡•诘术》:“日廷图甲乙有位,子丑亦有处,各有部署,列布五方,若王者营卫,常居不动。”孔家坡汉简《日书》的这3幅图、《论衡》所言“日廷图”应该都是一类以 形“宇宙图式”为规范的图形。
我们综合有关资料,用图一表示“宇宙图式”的基本格局(图以南为上,因排版不便,文字皆正书)。
图一
楚地出土数术文献中的“宇宙图式”是战国秦汉时期宇宙结构理论的一种抽象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当时宇宙认知的知识背景及文明程度。考古资料表明,在南方楚地,“宇宙图式”不仅在数术领域流行时间较长,运用较广泛,而且还涉足了当时社会的其它层面。
三
1993年在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了一件木式和一批竹简13。据王明钦先生的介绍,出土的竹简《政事之常》中,绘有一幅图(图二1),图中部AⅠ处简文作“员(圆)以生枋(方),正(政)事之常”,图中BⅠ至BⅫ处书写的内容与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篇中的“•处如资,言如盟……”一段相同14。图二1尽管与常见的“宇宙图式”有一些差别,没有表现“四仲”和“四钩”的线条,但从整体格局及中部“圆以生方”文看,应属“宇宙图式”。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的这段简文末尾有文云:“百事既成,民心既宁,既毋后忧,从政之经。”(38号简肆—41号简肆)。“从政之经”与“政事之常”同义。这段以讲从政理民为主的“从政之经”依照“宇宙图式”来布置书写,大概意在表明政事顺应天时地利的道理。这反映出一种力图效仿宇宙秩序来构建维护统治的社会秩序的意识形态。王家台15号秦墓的年代大致在秦拔郢以后的战国末期。墓葬使用单棺,无铜礼器随葬,有日用陶器3件一套。结合墓中出土有《归藏》、《效律》、《日书》及《政事之常》简册看,墓主生前可能曾任基层属吏。随葬的日用陶器有典型的秦器陶釜,同时亦保留了当地楚式盂、壶,为楚文化的遗风。江陵地区在战国中晚期是楚国的政治中心。王家台秦简《政事之常》图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古宇宙结构理论在南方楚地的发展及其影响。
1 2 3
图二
2000年在荆门左冢3号楚墓出土了一件漆木梮,可能是式或棋梮一类的器物15。漆梮正面满绘一幅书有文字的图案,从图中布置有一栏与民之性情与行为有关的文字看,其文、图相配的道理与上述王家台秦简《政事之常》图有相通之处。该墓为战国中晚期楚墓,一椁一棺,随葬鼎、壶、盘铜礼器1套,墓主生前身份等级大致相当于上士。
如果说以“宇宙图式”为基本格局的荆门左冢楚墓漆梮及江陵王家台秦简《政事之常》图,使人们意识到了在南方楚地宇宙结构理论对于社会统治秩序及政治思想的作用,那么,1978年在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发掘出土的漆棺画饰又让人体会到古宇宙结构理论对当时有关个体存在与生命观念的深刻影响。
曾侯乙墓下葬有1具主棺和21具陪葬棺,在墓主内棺和多具陪葬棺的两端档板上装饰有一类报告称之为“田形窗格纹”、“覆斗形窗格纹”、“十形花瓣纹”等的图案16,图二2即W.C.13号陪葬棺挡板中部图案。这类装饰应属“宇宙图式”的布局17。《礼记•礼运》:“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地也。”用于饰棺的“宇宙图式”表现的就是一个沟通天地人鬼的神秘境界。《礼记•郊特牲》:“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阴阳之义。” 所谓“求诸阴阳之义”也就是要顺应天地之道,服从宇宙秩序。在当时人看来,代表永恒和谐、周而复始的宇宙时空是天地人鬼之间联系和感应的绝妙境界。置身于这样一个和谐共存、相通相应的神秘秩序中,就能魂魄归一而永生不死。事实上,我们已经在楚墓常见使用的笭床雕饰上见到了仿照“宇宙图式”的“规矩纹”饰。可见,在南方楚地,古宇宙结构理论已融入了一般意识形态的丧葬观念与习俗当中,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知。
古宇宙结构理论在南方楚地的发展和运用,我们也可从楚地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的各类式、博局、规矩纹镜等器物身上有所体察,相关的研究讨论已有很多,此不敷言。
南方楚地的古宇宙结构理论具备了较规范的时空架构体系,同时浸润了浓厚的阴阳五行色彩。它在这一区域的广泛运用和长期流行,固然与楚地天文历算知识的发达和阴阳五行学说及道家思想的盛行无不相关。随州曾侯乙墓“二十八星宿图”漆箱及长沙马王堆汉墓《五星占》帛书的出土已使我们对此深信不疑。当然,具体到古宇宙论学说本身,宇宙结构理论必然是与宇宙生成理论紧密联系的。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及荆门郭店楚墓《太一生水》简的面世,又让人们了解了古宇宙生成及结构理论在南方楚地一脉相承的成就与发展。
四
郭店《太一生水》简公布后18,立即受到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研究陆续取得进展。该篇与《老子》丙组同在一册,直接涉及古宇宙生成及结构理论的是1号至14号简。1至8号简表述了宇宙生成论,学者多以指出。9至14号简,裘锡圭先生在简序上作了比较合理的调整,他分《太一生水》为三章,分别命名为“太一生水”章(1至8号简)、“名字”章(10至13号简)和“天道贵弱”章(9、14两号简),认为“名字”章是“强调道无名故以道从事者功成而身长久、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彼此争强而造成天不足于西北、地不足于东南的后果”;至于“天道贵弱”章,他引陈伟先生文章注释的观点认为似乎是“从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第七十七章)的角度,来说明为什么地在西北方高而强,就要在东南方有所不足,天在西北方有所不足,就能在东南方得到补偿的”19。这些意见,我们认为是可取的。
从古宇宙论的分析角度出发,我们感到1至8号简文,从“太一生水”至“成岁而止”主要论宇宙生成;从“故岁者”至“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这一段讲解了宇宙循环、有序的时空结构。9至14号简文,从“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至“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囗囗囗]”意在表达宇宙结构的变化;从“天道贵弱”至“[不足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是阐述对变化的宇宙结构的调整、复归秩序。通篇论述宇宙生成及其结构特征,但强调了“道”对于宇宙秩序的维持作用。从这一点上讲,《太一生水》仍可视为道家著作。
《楚帛书》是一篇涉及古宇宙生成及结构理论的数术文献。研究成果颇丰。楚帛书文字内容分三篇,居中有两篇,即8行一篇与13行一篇,书写方向互倒;四周环书的12段为一篇。李学勤先生认为楚帛书的摆法当以南(即夏)为上(即照蔡季襄先生的摆法),他将三篇的次序排列并取名为《四时》(8行)、《天象》(13行)、《月忌》(12段,从左下隅“取”章起顺时针读)20。他在谈到《四时》篇的思想内涵时,认为“以五木奠四极,意味着五行的空间分布;以四色名四神,又意味着五行的时间循环。以五行说为原则的宇宙间架论,在帛书里已经表现得相当完整”21。对于《天象》篇的内容,他认为“在若干点上接近于《洪范五行传》”,“虽不使用《洪范》特有的名词,其内容强调天人感应,同时提到‘五正’,有明显的五行说色彩,均与《五行传》相近”22。关于《月忌》篇,他指出“从《月忌》有十二神看,与所谓‘六壬’有相近之处,或许有一定的渊源关系”23。上述意见可取。
《楚帛书》中部8行、13行这两篇文字书写方向互倒的处理方式与王家台秦简《政事之常》图中部“圆以生方,政事之常”两句正反书写的情形相同。这两篇在内容上是连贯的,主要是阐述宇宙生成及结构理论。与《太一生水》一样,它叙述了宇宙形成(“梦梦墨墨,亡章弼弼”、“四神相弋,乃止以为岁24。”),宇宙结构(“三天”、“四极”、“有宵有朝”、“有昼有夕”),宇宙结构动荡(“[日]囗囗囗,月则赢缩。”、“日月星辰,乱逆其行。”、“山陵其废,有渊厥汩”、“卉木无常”、“天地乍殃”),对宇宙秩序的调整与恢复(“存以为则”、“群神五正,四兴尧祥,建恒属民,五正乃明,其神是享。”)。与《太一生水》不同的是,《楚帛书》在这里充分运用了楚人的古史观念,以神话方式强调楚先祖等一批为楚人尊尚的神人圣祖在宇宙生成及结构理论中的作用。《楚帛书》是楚地宇宙生成及结构理论的代表作,也是早期数术理论的经典之作。它融合阴阳五行学说和天文历算知识,容纳在楚地同样盛极一时的道家思想,并借助神话体裁提供了艺术性与思想性都较高水平的古宇宙结构图式。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楚文化高度文明的生动写照。
曾侯乙墓出土E.61号衣箱侧面箱体上的图案(图二3下部),自左向右画出了四个即独立又连续的图案,体现了始一生二又四又八的意境。《吕氏春秋•大乐》:“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结合曾侯乙墓出土漆棺及其它衣箱的装饰题材,我们认为E.61号衣箱侧面箱体图应该是一幅表现古宇宙生成及结构的一组图。
如果说郭店《太一生水》、长沙《楚帛书》及上举随州曾侯乙墓漆棺、漆箱图饰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地宇宙生成及结构理论的实际面貌的话,那么,随州孔家坡汉简《日书》的《岁》篇则反映出这一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孔家坡汉简《日书》为一册,与睡虎地秦简《日书》在内容与结构上都有许多相近之处。《岁》篇抄在在册末,自题作“岁”,开头几句释文作:
天不足西方,天柱乃折。地不足东方,地维乃绝。于是名东方而树之木,谓之青。名南方而树之火,[谓之赤。名西方而树之]金,谓之白。名北方而树之水,谓之黑。名中央而树之土,谓之黄。于是纪谓而定四乡,和阴阳,雌雄乃通。于是令日当月,令月当岁,各十二时。
《岁》篇的这一段谈论的是宇宙结构。其论及的宇宙背景与《史记•天官书》在说到北斗在天宇中的地位时所云“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盖同。简文提到的“雌雄”,与《淮南子•天文》“北斗之神有雌雄,十一月始建于子,月从〈徙〉一辰。雄左行,雌右行。五月合午谋刑,十一月合子谋德”中论及的雌雄亦盖同。《淮南子》这里提到的雌雄月徙,其运动方式与“宇宙图式”的布局是相配的。与“天不足西方,天柱乃折。地不足东方,地维乃绝”句意思相近的话,见于郭店《太一生水》,在《列子•汤问》、《淮南子•天文》、《史记•日者列传》等典籍里也能读到类似的语句。所谓“树之木,谓之青”、“ 树之火,[谓之赤]”、“ [树之] 金,谓之白”、“ 树之水,谓之黑”、“ 树之土,谓之黄”与《楚帛书》“青木、赤木、黄木、白木、墨木”的说法类似。南方楚地有关古宇宙结构理论的传承可见一斑。
《太一生水》“成岁而止”和《楚帛书》“乃止以为岁”之“岁”,大概与用作《岁》篇的篇题名字“岁”含义相同。从《太一生水》和《楚帛书》的有关文字看,“岁”是一个带有终止意味的形态标志。它有气、阴阳、四时、五行、八方等一些要素,似乎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宇宙所持有的框架。我们认为这几处“岁”可能就是意谓贯通天地、包容万物的宇宙秩序。由此我们也能够认识到,尽管楚地宇宙结构理论是楚文化高度文明的体现,但它始终是与具有浓厚阴阳五行色彩的楚地数术学知识和道家思想文化相随的。这大概也就是我们所能看到和真正能领会到的古代文明丰富多彩的本来面貌。
说明:本文原刊于《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