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容成氏》零識
作者:陳偉  發布時間:2005-11-13 00:00:00

  《容成氏》是《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中篇幅最長、內涵最豐富的一篇,同時也是釋讀難度最大的一篇1。筆者曾在《竹書容成氏所見的九州》、《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零釋》等三篇小文中對這篇竹書作有討論。本文是隨後研讀的一些心得。
  
  ·6至7號簡一段話原釋文作:「於是乎方百里之中,率天下之人就,奉而立之,以為天子。」
  「率」疑屬上讀。「率」有順服義。《逸周書·大匡》:「三州之侯咸率。」孔晁註:「文王初未得三分有二,故三州也。率,謂奉順也。」又,原釋文釋為「就」的字,不帶「辵」旁的部分,在楚簡中有時也讀為「戚」。如郭店竹書《五行》13號簡說「溫則悅,悅則戚,戚則親」;21號簡說「不悅不戚,不戚不親,不親不愛」;33號簡說「戚而信之,親」。在這裏讀為「戚」,訓為親近,似亦通。《容成氏》5號簡說:「四海之外賓,四海之內定。」與此句式及文意皆相近,可參照。
  
  ·14號簡記堯從舜於畎畝之中之後的一段話,原釋文作:「舜於是乎始免刈斸耨鍤,謁而坐之。子堯南面,舜北面。」謁,從雙「介」。原考釋說:「疑讀『謁』,是拜見之義。」又說:「子,尊稱。」
  何琳儀先生認為:從雙「介」的字仍應讀為「介」,「介而坐之」,猶言「分而坐之」。「接下文『子堯南面,舜北面。』前後貫通,文意符洽。」2陳劍先生以「子」屬上讀3。蘇建洲先生評述說:「整理者以為『子』乃尊稱;陳劍《編連》則將『子』移至前一句。按:『謁而坐之子』似不辭。但整理者釋為『子堯』古籍似未見它證,一般稱『帝堯』。……而且《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邢昺《疏》:『後人稱其先師之言,則以子冠氏上,所以明其為師也,子公羊子、子沈子之類是也。若非己師而稱它有德者,則不以子冠氏上,直言某子,若高子、孟子之類是也。』《公羊傳·隱公十一年》:『子沈子曰:君弒,臣不討賊,非臣也。』何休《註》:『沈子稱子,冠氏上者,著其為師也。』雖然『堯』是『諡號』,非『氏』(《史記·五帝本紀》:『帝堯者』,《索隱》曰:『堯,諡也。放勳,名。帝嚳之子,姓伊祁氏。』),但上述古代通例,當有參考的價值。以此觀之,釋為『子堯』亦非沒有疑問,暫從之。」4在包山簡中,有「子左尹」(簡12、16、126、137反、201等)、「子司馬」(簡103、145、159)、「子宛公」(簡133、134、139反)、「子陵尹」(簡156)等稱謂。均是在職官名之前冠以「子」字,與「子堯」仍有不同。
  我們懷疑這裏的「子」應如陳劍先生的處理,改屬上句,讀為「茲」5。《爾雅·釋器》:「蓐謂之茲。」郭璞註:「《公羊傳》曰『屬負茲』,茲者,蓐席也。」《史記·周本紀》「衛康叔封布茲」,《集解》引徐廣曰:「茲者,籍席之名。諸侯病曰『負茲』。」 「介」有止息義。《詩·小雅·甫田》「攸介攸止」 ,鄭玄箋:「介,舍也。」這裏可能是說舜自己停下農活,也可能是說舜讓堯停留下來(前云堯「三從舜於畎畝之中」,前兩次舜大概未曾理會)。「之」用作代詞,指代堯。《路史》卷二一記堯與舜的交談云:「南面而與之言,席龍(壟)垤而蔭翳桑,蔭不移而堯志得。」6說二人席地而談。對竹書的這一理解與之類似。
  
  ·陳劍先生以14號簡與8號簡相接7,當是。14號簡最後一字與8號簡連讀作:「舜於是乎始語堯天地人民之道。與之言政,敚柬以行;與之言樂,敚和以長;與之言禮,敚敀而不逆。」敚,原釋文讀為「悅」。柬,原釋文讀為「簡」。敀,原考釋說:「似可讀為『薄』,『薄』有依附之義。」
  陳劍先生在說明簡序調整理由時指出:「上博簡《子羔》篇第5簡正面云『堯之取舜也,從諸草茅之中,與之言禮,悅尃……』,『 悅尃』即此處簡文的『悅敀』,也可證明我們此處編連的正確性。」
  劉樂賢先生在《尸子》和《路史》中找到類似記載。《尸子》云:「與之語禮,樂而不逆;與之語政,至簡而易行;與之語道,廣大而不窮。」《路史》卷二十一云:「語禮,樂詳而不孛;語政,治簡而易行;論道,廣大而亡窮;論天下事,貫昵條達。」 劉先生指出:「參照兩種文獻,我們對簡文某些字詞的理解似可重新斟酌。例如,三個『敚』字,很容易想到讀『悅』。但這樣讀與《路史》所載不能密合,似有再做考慮的必要(如讀『說』)。又如,『敀』、『尃』二字應與『詳』同義,似可讀為『溥』或『博』 。」8黃錫全先生認為:悅敀似可讀「悅恔」或者「悅懌」9。
  劉樂賢先生的見解很有意義。不過,以《路史》與竹書對讀,「詳」字之前的「樂」字是不能忽略的。何況在《尸子》中對應處只是一個「樂」字。在這個意義上,黃錫全先生的解釋,要比說成依附(薄)或詳博(博)更適宜一些。
  另外幾件楚簡資料對認識這個問題或有助益。在天星觀竹書中,有一簡記云:「……禱,卓公順至惠公,大牢樂之百之贛。」10新蔡葛陵平夜君墓竹簡甲三136記云:「……以一禱,大牢饋,前鐘樂之百之贛。」11二簡都是記禱神之事,即用大牢、前鐘等物取悅神靈。「樂之」,應該是說讓神靈愉悅。「百之」,大致也當是類似含義。「敀」從「白」作,而「百」從「白」得聲12。因而這二枚禱祠簡「百」字的用法或許與《容成氏》中的「敀」、《從政》中的「尃」字相關。郭店竹書《語叢一》33號簡記述禮樂起源說:「禮生於牂(莊),樂生於亳。」我們曾經認為,「牂」讀為「莊」,指莊重;亳讀為「薄」,指輕薄或親近13。現在想來,這裏的「亳」也許與上述「敀」、「百」一樣,是歡愉一類意思14。
  綜觀《尸子》、《路史》的記述以及楚簡中與「敀」可通的「百」、「薄」等字的用法,《容成氏》中的「敀」以及《子羔》中的「尃」,似均為喜悅之義。
  將「敀」理解為喜悅一類意思之後,其前「敚」讀為「悅」似可得到支持。不過,8號簡中的三個「敚」顯然用作同一個詞。讀為「悅」,對於「柬以行」(相應地,《尸子》作「至簡而易行」,《路史》作「治簡而易行」)來說,卻難以講通。因而,劉樂賢先生的提議應該受到重視,這三個「敚」都應讀為「說」,是指舜對堯所云話題的闡述。
  
  ·29號簡說:「民有餘食,無求不得。民乃賽,驕態始作,乃立皋陶以為李。」原考釋說:「賽,指爭利競勝。」
  蘇建洲先生說:「在先秦典籍似乎少見『賽』字,甚至用作『競賽』的意思。疑本句的『賽』仍應用作『報神福』之意,蓋人民無求而不得,遂祭禱感謝神祇的幫助,可與簡六呼應。而且在『賽』下斷『句號』,底下為皋陶的事蹟。 」15
  查字書,早期典籍中「賽」似如蘇先生所云,未見競賽義。不過,看上文說「舜聽政」至「乃立禹以為司空」以及禹治水成功至「乃立後稷以為盈」的過渡,將後稷的成功與皋陶事蹟分開看待,恐不妥。「賽」訓為報神,于文意亦不貼切。這裏「賽」似當讀為「塞」,安定義。《方言》卷六:「塞,安也。」郭璞註:「物足則定。」正與簡文上云「民有餘食,無求不得」相應。
  
  ·陳劍先生以42、44號簡相接,應是。42號簡最後一字與44號簡上半文字連讀作:「於是乎作為九成之台,置盂炭其下,加圜木於其上,思民道之。」
  思,原考釋無說。「思」字在本篇亦見於3、20、49號簡,相關文句分別作「思役百官而月請之」、「思民毋惑」與「思民不疾」。整理者只在3號簡考釋中將「思」字釋為「願」,隨後三處大概是承前省略。楚簡中這類「思」字的解釋存在不同看法。李學勤先生讀為「斯」,認為辭義同于「尚」16。李零先生則沿用夏含夷先生對周原卜辭「思」字的考釋,看作表示願望語氣的詞17。作為本篇的整理者,李零先生顯然維持對「思」字的原有看法。
  針對本簡以及20、49號簡上的「思」字,孟蓬生先生指出:「據三簡文義歸納,『思』當讀為『使』。古音思為心母之部,使為山母之部。心山古音每相通,今人多以為當合為一音。」18在討論包山簡時,我們發現文書簡和卜筮簡中的此字與「命」字可以換用,在文書簡有時還與表示囑託的「囑(字本從言從豆)」字搭配,是一個表示祈使的動詞19。就本篇而言,如果說第3、20、49號諸簡中的「思」字或許還可以看作表示願望之意的話,44號簡中的這個字則顯然不能這樣講,而是明顯具有強制色彩,必須如孟先生所云讀為「使」。
  簡文「道」字,整理者讀為「蹈」。「道」有經由、取道義,似如字讀即可。
  
  [附記:小稿修訂中,得到劉樂賢、沈培、陳劍諸兄的指正。]
  
  (原载于《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10月。)


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頁91-146(圖版)、247-293(釋文考釋)。
2 〈第二批滬簡選釋〉,《學術界》2003年第1期,頁85-93。
3 〈上博簡容成氏的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9日。
4 〈容成氏柬釋(一)〉,「簡帛研究網」2003年3月27日。
5 二字通假之例參看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頁427。
6 《四庫全書》本。
7 見上揭陳劍文。
8 〈讀上博簡容成氏小劄〉,「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3日。所引《尸子》為「諸子百家叢書」本(汪繼培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路史》為四庫全書本。蘇建洲亦有類似說法,見〈容成氏柬釋(一)〉,「簡帛研究網」2003年3月27日。
9 〈讀上博簡(二)劄記(三)〉,「簡帛研究網」2003年3月23日。
10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頁1172「附天星觀楚簡原大照片之二」。
1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新蔡平夜君成墓的發掘〉,《文物》2002年第8期,頁4-19。
12 參看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1979年,頁450-451;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1998年,頁604。
13 〈語叢一、三中有關禮的幾條簡文〉,載《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頁143-148。
14 亳、薄相通之例,看《古字通假會典》,頁920;薄與從白得聲之字通假之例,看同書頁919。
15 〈容成氏柬釋(三)〉,「簡帛研究網」2003年4月3日。
16 〈竹簡卜辭與商周甲骨〉,《鄭州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頁79-84。
17 〈包山楚簡研究(占卜類)〉,載《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一,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頁425-448。
18 〈上博竹書(二)字詞劄記〉,「簡帛研究網」2003年1月14日。孟先生未提及3號簡,或許是脫檢。
19 《包山楚簡初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頁31-32。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