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蔡简“肩背疾”说到平夜君成所患为心痛之症
作者:宋华强  發布時間:2005-12-07 00:00:00

(首发)

  新蔡简乙四:61号简文云:

  (1)*为君贞:以亓(其)“”(肩)伓(背)疾*[1]

  “”字原释为“”,非是。先看字形。新蔡简“户”字作下列形体:

  (甲三:56)(乙一:28)

  而“”字原形作,左上所从与“户”字虽然有相似之处,可毕竟还是有明显差异的,直角内三画的笔势完全不同,释为“户”恐难服人。再说字义。“”字见于《说文·肉部》新附,训为“肥肠也”,即腿肚子。《山海经·海外北经》:“无之国在长股东,为人无。”用的正是这个意思。可是在上揭简文(1)中这个字作为人体器官名和“伓(背)”字并称,腿肚子和后背放在一起未免让人觉得奇怪。可见把这个字释作“”不论是从字形上还是字义上讲都说不过去。
  综合字形和字义两方面考虑,我们认为这个字应该改释为“”。 
  先看字形。“肩”字初文本像牛肩胛骨的形状[2],后来加上了意符“肉”,而象形部分的写法则越来越像“户”。如时代属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之间的《石鼓文·车工》“”字作“[3],所从“肩”旁上部象形部分虽然与“户”还有明显的不同,可是已经有向“户”形发展的苗头了。到了战国晚期的秦系文字,“肩”字原来象形的部分就已经与“户”无别了[4]。新蔡简时代在战国中期,所用文字代表的时间应该更早[5],大约和石鼓文的时代相当或稍晚。虽然秦、楚两系文字的具体写法多有不同,可是容或存在一些类似的形体演变现象。我们所讨论的这个字左上方所从似“户”而非“户”,与石鼓文“”字所从“肩”旁上部相类,应该也是肩胛骨象形向“户”形转变过程中出现的过渡性形体。《说文·肉部》说:“俗‘肩’从‘户’。”竹简为日常书写所用,本来就是俗体滋生的温床,楚简文字中“肩”字或“肩”旁出现把象形部分讹写为“户”形的趋势是很正常的。
  再看字义。“”,字书所无,可以分析为从“攵”,“肩”声,在简文中当读为“肩”。“肩背”并称的症候名在古医书中是很常见的,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气盛有余则肩背痛”;又《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又《论疾诊尺》“肘后独热者,肩背热”;又《素问·金匮真言论》“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秋气者,病在肩背”;又《脏气法时论》“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等等,不具引。可见把“”改释为“”而读为“肩”,于文义上是很妥贴的。
  从跟新蔡简所记墓主其它病症的关联上考虑,也能证明我们对“肩背”考释的可信性。据新蔡简中关于病情的记录,平夜君成所患病症主要就是背膺疾,(或作)胀,心闷,例如:

  (2)王(徙)于(鄩)郢之(岁),(夏)(之月),癸(亥)(之日),彭定以少(小)尨为君贞:伓(背)膺疾,以*(甲三:204+ 零:199)

  (3)*(之日),与良志以陵尹怿之髀为君贞:*(背)膺疾,以(瘬—胀),心(闷),(卒)(岁)或至*(零:584、甲三:266、277)

  (4)*为君贞:伓(背)膺疾,以((瘬—胀),心(闷),(卒)(岁)或至(夏)(之月)尚*(零:221、甲三:210)

  (5)*少(小)司马陈志(?)以白霝为君坪夜君贞:既心疾,以(会)于伓(背),(且)心(闷)*(甲三:233、190)

  (6)*以陵尹怿之大保为君贞:伓(背)膺疾,以(瘬—  胀)心(闷)。台(以)为贞,而敚(说)亓(其)祱(祟)。自(夏)*(甲三:219)

  (7)*贞:既肧(背)(膺)疾,以(胛)疾,以心(闷),为集(岁)贞:自*(甲三:100+零:135)

  (8)*贞:既(背)(膺)疾,以(胛)疾*(乙四:8)

  (9)*贞:伓(背)膺疾,以痮(胀),心(闷)*(甲一:14)

  (10)*伓(背)膺疾,以痮(胀),心[闷]*(甲一:13)

  (11)*膺疾,痮,心[闷]*(乙三:35)

  笔者请教了中医专家,根据简文所提供的症状来看,墓主所患很可能就是中医上的心痛之症。下面略引几条古医书对心痛的论述,以见一斑。《素问·脏气法时论》云: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素问·举痛论》: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圣济总录·胸痹门》:
        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

  《太平圣惠方》在“治心痹诸方”中指出:
        夫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不去,则时害饮食,心中愊愊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

  现代医学所说的冠心病、心绞痛以及心肌梗塞等病症,都能包括在传统中医所说的心痛病证之中[6]。这种病常常会由于心痛而引发其他脏器、肌体的不适,痛感由心肌放射到周边肌体组织,引起胸、背、肩等部位的疼痛,尤其是肩背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岐伯论五脏病变之脉象说:“(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微大,为心痹引背……”,正说明了这一点。上揭简文中的“背膺疾”、“胛疾”、“肩背疾”与上引中医文献中的“膺背肩胛间痛”、“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相合;简文中的“/胀”和文献中的“胁支满”、“虚则胸腹大”相合;简文中的“心闷”和文献中的“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心中愊愊如满,蕴蕴而痛”相合。尤其是“膺背肩胛间痛”一句,把简文中“背膺疾”、“胛疾”、“肩背疾”几种病症都联系起来了。简文(5)的“”是“合”字古文,读为“会”[7],交会集中之义。“既心疾,以会于背”就是指心痛引发的疼痛放射开来,又交会集中于背部。简文(7)、(8)说“既背膺疾,以胛疾”,大概这时候肩胛之间的疼痛已经压过了胸肋间的胀满所带来的痛苦,所以记在了第二位。而简文(1)上来就说“肩背疾”,看来这时候背部肩胛间的疼痛已经超过胸痛,非常剧烈了。《金匮要略》描写心痛的临床症状有“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太平圣惠方》还专门记载了很多“治心背彻痛诸方”,可见心痛确实可以引起背部特别是肩胛间剧烈的疼痛。
  以上这些,不但可以很好地说明新蔡葛陵楚墓墓主平夜君成当时所患就是中医所说的心痛之症,同时也证明的我们对“肩背”的考释是可信的。
  新蔡简记载了一些关于病症的词语,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医疗知识是很珍贵的材料。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开展得还不够,本文希望能够成为引玉之砖。所论有不当和谬误之处,恳请各方面专家指正。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2] 裘锡圭:《说“凡有疾”》,《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1期。

[3]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九卷,科学出版社,1982年9月,第146页。石鼓文的时代问题参看裘锡圭:《关于石鼓文的时代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1期。

[4]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997页。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58页。

[5] 新蔡简的年代学者一般认为在战国中期(《新蔡葛陵楚墓》,第180—184页。李学勤:《论葛陵简的年代》,《文物》2004年第7期),所用文字形体的产生当早于抄写时间。

[6] 参看《实用中医内科学》第六章《心系病证》中的“心痛”一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6月,第332—344页。

[7] 参看李家浩:《包山266号简所记木器研究》,《楚简中的袷衣》,《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49页,第295—296页,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