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四)·柬大王泊旱》“謐”字考釋
作者:苏建洲  發布時間:2005-12-15 00:00:00

(首发)

  《上博(四)·柬大王泊旱》簡3-5“城於膚中者,無有名山名溪。欲祭于楚邦者,尚而卜之于【3】大夏。如,將祭之。(釐)尹許諾,而卜之,(釐)尹致命于君王:‘既【4】而卜之,。’王曰:‘如,速祭之,吾鼠(癙?)病。’”[1]

  “”字,又見於《包山》184、191,作人名用,學者釋為“謐”。[2]亦見於《天星觀》,文例是“謐志”,[3]而經晏昌貴先生輯校,整條簡文作“謐志。思攻解于不、强死者與祖”,經比較文例,晏先生認為“將‘謐志’理解爲人名(滕編188)恐怕是有問題的。我們以爲‘謐志’當讀‘靜志’,《黃帝內經素問·針解篇第五十四》:‘神無營于衆物者,靜志觀病人,無左右視也。’《後漢書·張衡傳》:‘既防溢而靜志兮,迨我暇以翺翔’。”[4]以此看來,本簡“”字讀作“謐”的機會是很大的。濮茅左先生考釋說:“‘’,《正字通》:‘同謐省’,意密、秘,隱密之處。《說文繫傳》:‘謐,靜語也,從言,聲。一曰無聲,臣鍇曰:謐猶密’。又《禮記·少儀》:‘不窺密。’《韓非子·說難》:‘事以密成。’”[5]筆者以為濮先生之說理當可從,不過筆者進一步懷疑本簡“而卜之”與《尚書·金滕》“穆卜”的關係。《尚書·金滕》:“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為王穆卜。’”“穆卜”者,劉起釪先生說:“王鳴盛據《逸周書·文酌解》:‘三穆:一,絕靈破城;二,筮奇為昌;三,龜從凶兆’,以為‘穆卜為古人問卜之名’(《後案》)。戴鈞衡亦云:當時凡卜皆言‘穆’,觀下文‘其勿穆卜’可知。吾友邵懿辰曰:‘穆卜’猶《虞書》‘昌言’,蓋當時言也。(《補商》)可知‘穆卜’為當時統治者占卜的專用術語,使用‘穆’字,顯然仍是取其‘敬肅’、‘肅穆’的意義,反映他們對於這種占卜的敬重程度。”[6]《中國方術大辭典》亦釋為“肅穆、虔誠地占卜。”[7]既然氣氛“肅穆”,則一定會“靜謐”,二者渾言之則無別。如《漢書·揚雄傳上》:“穆穆肅肅”,顏師古《注》:“穆穆,靜也。”《漢書·東方朔傳》:“於是吳王穆然”,顏師古《注》:“穆然,靜思貌。”《文選·東方朔·非有先生論》:“於是吳王穆然”,李善《注》:“穆,猶默,靜思貌也。”呂延濟《注》:“穆然,默然也。”《文選·揚雄·甘泉賦》:“蓋天子穆然”,張銑《注》:“穆然,靜默貌。”[8]可見“穆”自有“靜”、“默”的義項。也就是說簡文的“(謐)而卜之”,大概相當於〈金滕〉的“穆卜”,特別是〈金滕〉的敘事背景正是武王“有疾,弗豫”,與本簡“柬大王”的情況吻合。還有一個思考的方向,何琳儀先生曾就(1)異文(2)異讀(3)異體(4)諧聲(5)分化(6)方言(7)譯音(8)聲訓(9)互訓(10)語助(11)合音(12)合韻等方面來證明上古音幽脂可通轉[9]。而“穆”,明紐覺部;“謐”,明紐質部,二者的韻部正好是“幽”部與“脂”部的入聲,似乎有相通的可能。比如《詩·豳風·東山》:“烝在栗薪”,《釋文》引《韓詩》作“蔍薪”,“蔍”是覺部;“栗”是質部。《詩·小雅·楚茨》:“苾芬孝祀”,《眾經音義》十四引《文選·蘇子卿詩》李注引《韓詩》並“苾”(質部)作“馥”(覺部)。[10]又如上古帝王“包(幽部)羲氏”又稱作“宓(質部)戲氏”,[11]。尤其後二例可見從“必”旁的字與“質”部、“幽”部似乎還是有語音上的聯繫。何琳儀先生說“應該指出,幽脂之間轉化必須有一前提:幽部與脂部字的聲紐相同或相近,才能視其韻部為通轉。本文的例證都是按著『韻變必須雙聲』的原則(原注:黃侃《詩韻通例》)”。[12]而“穆”與“謐”正好是雙聲的關係。由以上的論述,本簡“(謐)而卜之”或許可讀為“穆而卜之”,相當於《尚書·金滕》的“穆卜”。


[1] 以上斷讀依陳劍先生的說法,見《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2005.2.15。

[2]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3.12)頁145。其中還列了簡102背,但原簡字形模糊,似未能確定是“”字。

[3]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7)頁188。

[4] 晏昌貴:《天星觀“卜筮祭禱”簡釋文輯校》,《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二)》(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4)頁291。《天星觀》“謐志”亦見於黃錫全先生:《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輯證》,圖版壹柒玖所公布的一條簡文。

[5]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2)頁198。

[6] 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2005.4)頁1225。

[7] 張桂光、陳永正等編:《中國方術大辭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7)頁91。

[8] 以上具見宗福邦等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3初版二刷)頁1638。

[9] 何琳儀:《幽脂通轉舉例》,《古漢語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96.11)頁348-372。

[10] 高亨、董治安編纂:《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7二刷)頁592。

[11] 高亨、董治安編纂:《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7二刷)頁591。

[12] 何琳儀:《幽脂通轉舉例》,《古漢語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96.11)頁367。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