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五《三德》试读(二)
作者:何有祖  發布時間:2006-02-21 00:00:00

(首发)

  1.天乃降異。亓身不(没),至于孫=(孫子)。  簡3
  “降”後一字原隷作“”,在註釋中謂讀作“災異”之“異”,當是。《後漢書·肅宗孝章帝紀》:“愈咎衆著,上天降異,大變隨之。”
  “孫=”原釋“孫子”,似當釋為“子孫”。
   
  2.喜樂無堇度,是謂大荒就,[1]必復之以憂喪。  簡7
  “堇”原讀作“限”,頗疑可讀作“謹”。《潛夫論·斷訟》“勑民慎行徳義,無違制,節謹度”。
   
  3.監川之都,冥(从网)A之邑,百乘之家,十室之俈,宫室汙池,各慎亓度,毋失亓道。簡12
  A原釋文隸作,字亦見于上博三《周易》簡50“初六,鸿渐于A ”。與之對應,今本《周易》作“干”,帛書本《周易》作“淵”。近來禤健聪先生將A釋作“淵”。[2]但楚簡另有“淵”字,不繁舉例。構形與之實不類。
  今按:A其實也見于包山10號簡(),劉信芳先生在《包山楚簡解詁》第16頁中釋文作“澗”,[3]但無說。兹略作說解。
  A原簡作水在兩阜之間,《說文》:“阜,大陸山無石者象形。”字為兩山夾水之會意,正是“澗”字。《說文》“澗,山夾水也。”《詩·召南·采蘩》“于澗之中”毛傳:“山夾水曰澗。”《釋名·釋水》“山夾水曰澗。澗,間也,言在兩山之間也。”
  “澗”与“干”、“澗”皆可通作。上古音“干”、“澗”同爲見紐元部字,典籍也多通假之例,如《诗·衛風·考槃》:“考槃在澗。”《释文》:“澗,《韩诗》作干。”《文选·刘都赋》刘注引《韩诗》涧作干[4] “淵”爲影紐真部字,與“澗”音近(元、真旁轉;影、見爲鄰紐)可通。三字實可通用。故今本作“干”,帛書本作“淵”,竹書本作“澗”。
  簡文中A當用“澗”之本字。“冥(从网)澗之邑”與“臨川之都”對文。“川”、“澗”皆屬險地。古代都邑建設多凭依天險。《逸周書·武紀解》“國有三守:卑辭重幣以服之,弱國之守也;修備以待戰,敵國之守也;循山川之險而國之,僻國之守也。”亦考慮依“澗”建城。《史記·高祖本紀》:“可急使兵守函谷關”,《正義》顔師古曰:“今桃林南有洪溜澗,古函谷也。”《後漢書·耿弇傳》:“恭以疏勒城傍有澗水可固”,又“匈奴遂于城下擁絕澗水”。
  “俈”原疑為。按:楚簡有“俈”(如包山167號簡~〇〇(求)〇(範)),簡文“俈”右上左撇則變作橫筆,疑即為其變體。《容城氏》31號簡:“東方爲三俈,西方爲三俈,南方爲三俈,北方爲三俈,以衛于溪穀”。“俈”字具體含義待考。


[1]“就”從陳偉老師考釋。陳偉:《上博五〈三德〉初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 ),2006年2月19日。按:此處“就”似乎可以讀作“慼”。
[2]禤健聪:《上博简(三)小札》,簡帛研究网(http://www.bamboosilk.org/ ),2004年5月12日。按:禤健聪先生在文中將青川木牘《爲田律》的“利津梁”改釋作“利津淵”,從字形上看不確。
[3]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臺灣]藝文印書館2003年1月,第96頁。
[4]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7月,第183頁。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