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博(五)《季康子问于孔子》琐议
作者:牛新房  發布時間:2006-03-09 00:00:00

(首发)

  上博简(五)中的《季康子问于孔子》是一篇非常重要的儒家文献,自公布以来,简帛网上有关本篇的研究文章已达数十篇之多,各家在文字考释、编联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笔者在研读上博简(五)的过程中,发现了本篇在编联及其它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故草成此文,以求正于各位方家。

一、简11下当和简18上连读

  关于本篇竹简的编联,陈剑先生已在《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一文中谈了很好的意见。[1]这里,笔者拟在陈剑先生编联的基础上,就本篇简11和简18的编联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简11和简18都是由上下两段简缀合而成,陈剑先生已指出“简11和18上下两段连读文意不通,也应该拆分开”。从整体文义上看,这一意见显然可信。故简11和简18实际是由四段残简组成,可分别称之为简11上、11下和简18上、18下。原整理者根据契口的位置认为简11下残掉一“曰”字,笔者认为此处残掉的当是一个虚词,简11下当和简18上连读,“孔子□辞曰”是孔子对季康子要求其“疏肥也”而回答的。现将连读后的的文字释写如下:
  康子曰:“毋乃肥之昏也,是佐乎?故如吾子之疋(疏)肥也。”孔子□【11下】辞曰:“子之言也已重。丘也闻君子【18上】
  “昏”整理者释为“胡涂”,可从;“疋”字,何有祖先生指出“此处当直接隶作‘疋’而读作‘疏’”,[2]是指季康子要求孔子疏导自己;“辞”训谦让,表示孔子的谦虚;关于“重”字,陈伟先生指出:“此处当以读为‘重’为是。‘已重’是古人习语。《左传》宣公十一年云:‘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国语·吴语》‘吴王夫差还自黄池’章云:‘子为我礼已重矣。’是其例。‘子之言也已重’,是说你的话说得严重了。”[3]

二、第8简的断句

  本篇第8简,原整理者释文如下:
  [康子曰:“]也萦(縈)。(遂)含(今)語肥也,以居邦家之述曰:君子不可以不強,不強則不立
  并注释:“萦”,疑读为“縈”……“縈”,有“旋”、“绕”、“纡”之意。
  陈剑先生把第8简读为:
  也。縈今語肥也以處邦家之述(術),曰:君子不可以不強,不強則不立。
  笔者认为原整理者的断句是对的,但是注释却有问题,应读为:
  [康子曰:“肥]也縈()。今語肥也以處邦家之述(術),曰:君子不可以不強,不強則不立。
  中括号内的内容是我们根据文意拟补的,陈剑先生认为,“縈今”當是人名,“縈”是其氏,“今”為其名。笔者认为“縈”可能并非“今”的姓氏,因为在下文简14中提到“今”时也没有在其前面加“縈”字。“縈”读为“營”或“”,典籍中此二字常训为惑。[4]“肥也”,指季康子在听了孔子的一番话后,感到很迷惑,原因是“今”告诉他的和孔子所说的不同,所以季康子接下来又讲了“今”曾经告诉过他的一段话,并且问孔子“古(故)子以此言為奚如”。《论语·先进》:“赤也惑,敢问。”《说苑·修文》:“赐也惑,敢问何谓?”此“赤也惑”、“赐也惑”正可与本简“肥也营(或)”相参。

3月8日
  附记: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白于蓝师的很多帮助,谨志谢忱。


  (编者按:本文收稿日期为2006年3月8日。)


[1]陈剑:《谈谈〈上博(五)〉的竹简分篇、拼合与编联问题》,简帛网(http://www.bsm.org.cn/ )2006年2月19日。
[2]何有祖:《上博五零释(二)》,简帛网(http://www.bsm.org.cn/ )2006年2月24日。
[3]陈伟:《〈季康子问孔子〉零识(续)》,简帛网(http://www.bsm.org.cn/ )2006年3月2日。
[4]参《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376页“营”字条、第1563页“”字条。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