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夃的形義來源
作者:赵平安  發布時間:2007-01-23 00:00:00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首發)

  《說文解字·夂部》夃字,字頭作之形。許慎解釋說:“夃,秦以市買多得為夃。從乃從夂,益至也。《詩》曰:‘我夃酌彼金罍。’”[1]所引詩句,出自《詩經·周南·卷耳》,今本作“我姑酌彼金罍”。《論語·子罕》:“求善賈而沽諸?”《玉篇·夂部》引作“求善價而夃諸?”[2]這些材料,表明夃與姑、沽相通假,蘊涵了寶貴的語音資訊。
  《說文·皿部》又收從夃構形的,解釋為“器滿也。從皿夃。”徐鉉等曰:“夃,古乎切。益多之義也。古者以買物多得為夃。故從夃。”[3]《慧琳音義》十二引作“器滿也。從皿,從夃,夃亦聲。”[4]由於夃和盈讀音遠隔,亦聲之說信從者甚少。大約系後人篡改的結果。
  出土資料中還沒有發現單獨使用的夃字,確認的盈字最早見於春秋戰國之際的石鼓文,作之形。聯繫漢印(《漢印文字征》5.9)、和秦漢簡牘(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16)、(同上書3)的寫法,知夃字本來從人而不是從乃,所謂夂形原來和人形連成一體,後來才裂成兩部分。裂變方式和(伯致簋)作(《古陶文彙編》5.28)、(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35)相同。
  但是,僅憑這些材料,還不足以弄清夃的形義來源。
  近年來,由於楚簡研究的深入開展,對戰國時期從夃的字有了更多新的認識[5]
  如望山簡1.55的(又見於包山簡、新蔡簡),孔仲溫和劉信芳先生據文例釋為[6]
  郭店簡《六德》16的  ,2000年初在清華簡帛研讀班上,我曾試讀為股肱。此說當時幸得多位學者贊同,廖名春先生更率先在文中惠予引用[7]。後來,陳偉先生又專門撰文加以論證[8]。看來在這兩個字的釋讀上,大家頗有共識。
  上博簡《周易》9 的,馬王堆帛書《周易》與之相對的字作盈,季旭升先生引石鼓文以及秦漢簡帛文字加以分析,以為字從水從夃,當釋為“水盈”之“盈”,與今本作“盈”同字[9]
  侯乃峰先生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特別是以季旭升先生說為津梁,認為右旁所從相同,都是夃字[10],是很正確的意見。這樣便從字理上解決了為什麼可以當講、可以當股講的問題。夃、古、股上古都是魚部見母字,古音很近。
  從楚簡來看,夃顯然是由人形和構成的。人形的寫法雖然特別,但與及和從及的字相同[11]。因此楚文字的夃和秦國石鼓文盈所從夃相似,都是在側面人形上加上一個特定的符號。
  這個特定的符號有學者認為是止形,把夃看作是企的變形[12]。這樣似乎可以從語音上解釋字為什麼從夃,但不能解釋為什麼從夃。把夃解釋為企是行不通的。企有自己的演變軌跡[13],與夃並不相同。
  其實,如果往上找,能從西周金文和商代甲骨文中找到夃的線索。
  師詢簋的(《殷周金文集成》8.4342),舊未釋,郭沫若先生釋為殳,認為是股之省[14]。師詢簋只有摹本留傳,字形可能有些變形。但這個字仍然清晰可辨:也是從側面人形,人身上也有一符號,和上述戰國文字夃寫法相似。釋為殳(股),原文“克左右先王,作厥肱股,用夾紹厥辟”,十分通暢。
  甲骨文的(《甲骨文合集》21871)、以及(《合集》28825)所從和石鼓文盈所從夃相似,應是夃的最早源頭。第一形辭殘,文意不顯豁。第二例前面說“王其田”,應指一種田獵方式,可釋為罟。罟是捕鳥獸的網,這裏似乎作作動詞用。甲骨文中還有一個與此相似的寫法作,見於下列卜辭:
  ……疾……(《安明》733)
  貞:勿于父乙告疾。  (《合集》13670)
表示身體的某一個部位。這個字過去或釋為尻[15],不確。甲骨文另有尻字作(《殷墟甲骨文字表》0010)。尻因為在身體的後面,所以用弧線在尻所在部位標示出來。則不同,是在股所在的部位劃個圈,表示股是腿上的某一段,不分前後。這是一個造得很高妙的指事字。疾股就是大腿有毛病。構造意圖相同,指事符號或封口或不封口,沒有本質區別,可以看作是一個字的不同寫法。
  这样看来,所谓夃其实就是股的本字。股本为指事字,后来字形演变,表意意图不明显,便在旁边加形符月(肉)。再后来就用形声字来取代它。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為2007年1月20日。)

[1]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第114頁。
[2]顧野王:《宋本玉篇》,中國書店,1983年,第190頁。
[3]同注[1]104頁。
[4]轉引自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第五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2頁。
[5]侯乃峰:《說楚簡“夃”字》,簡帛網站,2006年11月29日。
[6]孔仲溫:《望山卜筮祭禱簡“”二字考釋》,《第一屆國際訓詁學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4月19-20日,第819-831頁;劉信芳:《望山楚簡校讀記》,《簡帛研究》第三輯,廣西教育岀版社,1998年,第35頁。
[7]廖名春:《郭店楚簡〈六德〉篇校釋》,《清華簡帛研究》第一輯,清華思想文化研究所,2000年8月,第74頁。
[8]陳偉:《郭店簡〈六德〉校讀》,《古文字研究》第24輯,中華書局,2002年,第395-396頁。
[9]季旭升:《上博三周易比卦“有孚盈缶”“盈”字考》,簡帛研究網,2005年8月15日。
[10]侯乃峰:《說楚簡“夃”字》,簡帛網站,2006年11月29日。
[11]李守奎:《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81頁及下;湯余惠:《戰國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51頁汲下。
[12]何琳儀、程燕:《滬簡〈周易〉選釋》,簡帛研究網站,2004年5月16日;陳劍:《上博竹書〈周易〉異文選釋(六則)》,《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學術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2005年12月。
[13]徐中舒:《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年,第331頁。
[14]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上海書店,1999年,第140頁。
[15]參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732-733頁。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