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札記一則
作者:顏至君  發布時間:2007-03-04 00:00:00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首發)

  《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簡5的“鮑5 蜀皿”字,與同篇簡3“鮑3 蜀皿”字,兩字字形或說為同字,或說所從不同,視為異字者,如陳偉先生[1]、蘇建洲學長[2]、楊澤生先生[3]、何有祖先生[4]、李守奎先生[5]與范常喜先生[6]。將鮑5 蜀皿鮑3 蜀皿視為同字者,如原考釋[7]、禤健聰先生[8]、張富海先生[9]、季旭昇師[10]與李學勤先生[11]等。陳劍先生認為此字待考並改屬下讀[12]。上述諸說最大爭議在於該字如何分為上下兩個偏旁,對此筆者提出兩點意見:第一,若視image002為上部,則無法說明看似兩橫筆的筆勢實不相同。第二,若視鮑5 蜀皿 上1為上部,則無法說明上下偏旁間有短筆的問題。因此應將鮑5 蜀皿 上視為上部,鮑5 蜀皿 下視為下部,其上部為“蜀”,下部“鮑5 蜀皿 下”形從古文字資料中比對分析,實即“皿”字之訛無誤。
   “”為楚系皿字常見寫法,如:盤 包15(包2.15/盤字所从)、(天策/鑑字所从),皿形中間或作類似Y形,如:(郭.語一45/血字所从),或作“”形,如:鹵古皿 包177 (包2.177/字所从)、 (郭.語二33/監字所从)。 
  皿形中間逐漸變成X形,如:槃 天卜(天卜/盤字所从)、色者 信2 15(信2.15/字所从)、(包2.146/益字所从)、(上2.容3/字所从)、(包2.254/盍字所从)、鮑3 蜀皿(上5.鮑3/蜀皿字所从),其左右兩撇有時可省略,皿形中間作V或倒V形,如:盛 郭唐2(郭.唐2/盛字所从)、色者 望M2 12(望M2 12/字所从)。
   “皿”字八形撇亦可省略,如“盍”字作(望M2 46/盍字所从)亦可作(望M2 14/盍字所从)、“盞”字作(望M2 46/盞字所从)亦作(望M2 54/盞字所从) 、或如(望M2 11/盍字所从)。漢印“皿”字作(睦子印章/盈字所从),亦有省略“八”形如(字徵/盈字所从)。由上述可知,“皿”字有寫成“”,省略其左右之“八”形作“鮑5 蜀皿 下”是相當合理的。
  戰國楚系“(鑄)”字作(集脰鼎)、(鄂君啟車節)、(鼎),楚器“苛匜”中“(儔)”字拓片作,李守奎先生《楚文字編》摹作“[13],从人鑄聲,可作為“皿”字寫作“鮑5 蜀皿 下”形證據之二。此外,“”字作爿臣皿 璽彙3086(璽彙3086),亦作爿臣皿 璽彙4051(璽彙4051),可為證據之三。
  以上不成熟之心得,尚祈學者專家不吝批評指教。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為2007年3月1日。)


[1]陳偉:〈《競建內之》《鮑叔牙與隰朋之諫》零識〉,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02月22日。
[2]蘇建洲:〈上博(五)柬釋(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02月27日。
[3]楊澤生:〈《上博五》劄記兩則〉,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02月28日。
[4]何有祖:〈上博五試讀三則〉,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03月09日。
[5]李守奎:《〈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博簡卷》,武漢大學2006年6月,頁32。
[6]范常喜 : 〈《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簡5“悟”字試解〉,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07月07日。 [7]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頁186。
[8]禤健聰:〈上博楚簡(五)零劄(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02月24日。
[9]張富海:〈上博簡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補釋〉,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05月10日。
[10]季旭昇師:《〈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試讀》,《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博簡卷》,武漢大學2006年6月,頁19。
[11]李學勤:〈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文物》2006年第9期,頁93。
[12]陳劍:〈談談《上博(五)》的竹簡分篇、拼合與編聯問題〉,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6年2月19日。
[13]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494。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