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上博竹書《昭王毁室》劄記一則
作者:劉洪濤  發布時間:2007-06-10 00:00:00

(北京大學中文系)

(首發)

  上博竹書《昭王毀室》的1號簡,我們曾寫過兩則劄記來講它的前段,即讀“死之滸”為“夷沮之滸”,讀“落之”為“請落之”。[1]我們的讀法是否正確,還在等待學術界的檢驗。本文要講的是這支簡的後段,先把釋文釋寫於下(釋文用寬式):[2]
  有一君子喪服曼廷,將(適)閨。閽[3]人止之,曰1
我們上引之文在講述這部分內容大意的時候說“典禮正在進行的時候有一個人闖進來,打擾了典禮……”,指的就是“有一君子喪服曼廷”這句話,很顯然我們把“曼”理解為“闖”一類的意思。整理者陳佩芬讀為“蹣”,說:“《集韻》:‘蹣,踰也。’‘曼廷’即踰廷而入。”陳氏的意思是說這位君子翻牆跳進了廷院,這當然是“闖”。我們的說法似乎就是根據陳氏此讀而來。其實不然。我們實在想像不出這位君子為何要偷偷摸摸地翻牆而入,這同他面對“閽人”和“卜命尹”時的強硬實在太不協調。他不可能是這樣進入的。邱德修把“曼”讀為“”,把“”讀為“拓”,謂此句意為“有一個楚國君子身著喪服行動遲緩地走到中廷,準備打開大門旁的小門”。[4]陳偉武讀為“邁”,訓為“行”。[5]基於上述的原因,我們覺得他們的讀法也是不可信的。但是我們自己當時也沒有合適的讀法,所以對此字沒有發表具體意見近日翻檢《說文》,發現了這樣一條材料:
  ,妄入宮掖也。從門,聲。讀若闌。
“妄入宮掖”就是擅闖宮廷,如果把“曼”讀為“”,意思十分合適。“”上古音屬來母元部,“曼”屬明母元部。二字韻部相同,聲母關係也很密切,如從“”聲的“蠻”、“矕”都屬明母,所以可以通假。
  這個意義古書多用“闌”字。《漢書·成帝紀》:“七月,虒上小女陳持弓聞大水至,走入橫城門,闌入尚方掖門,至未央宮鉤盾中。”顏師古注引應劭曰:“無符籍妄入宮曰闌。”又《景十三王傳·廣川惠王劉越》:“相彊劾繫倡,闌入殿門,奏狀。”又《外戚傳·孝昭上官皇后》:“又桀妻父所幸充國爲太醫監,闌入殿中,下獄當死。”《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元封元年,侯當坐與奴闌入上林苑,國除。”這是闌入宮廷的情況。有也闌出入津關的情況。《史記·汲黯傳》:“愚民安知市買長安中而文吏繩以爲闌出財物如邊關乎?”裴駰《集解》引臣瓚曰:“無符傳出入為闌。”《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元封四年,侯相夫坐為太常與樂令無可當鄭舞人擅繇不如令,闌出函谷關,國除。”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有《津關令》,其中也有这方面的規定:“御史言,越塞闌關,論未有□,請闌出入塞之津關,黥為城旦舂;越塞,斬左趾為城旦;吏卒主者弗得,贖耐;令、丞、令史罰金四兩。知其情而出入之,及假予人符傳,令以闌出入者,與同罪。非其所□為□而擅為傳出入津關,以□傳令闌令論,及所為傳者。縣邑傳塞,及備塞都尉、關吏、官屬、軍吏卒乘塞者□其□□□□□日□□牧□□塞郵、門亭行書者得以符出入。”[6]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擅闖宮廷、津關的罪是很重的,有的甚至被判處死刑。《昭王毀室》中的這位君子,如果真是闌入宮廷的話,他也應是犯了罪。可是在簡文中沒有任何關於這方面的記載,不知是簡文略而未記,還是有其他“不用此律”的規定。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為2007年6月5日。)


[1]劉洪濤:《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劄記》、《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劄記(二)》,分別載于簡帛網2006年11月8日和2007年1月17日。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圖版33頁,釋文考釋182—183頁。
[3]“閽”原作從“宀”從“稚”之字,魏宜輝、邱德修讀為“閽”,可能是正確的。看魏宜辉:《讀上博楚簡(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3月10日;邱德修:《〈上博〉(四)〈楚昭王毀室〉簡“之”考》,“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
[4]邱德修:《〈上博〉(四)〈楚昭王毀室〉簡“之”考》。
[5]陳偉武:《讀上博藏簡第四冊零劄》,載《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中華書局2006年,275—279頁。
[6]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83頁。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