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竹書《慎子曰恭儉》初读
作者:陳偉  發布時間:2007-07-05 00:00:00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首發)

  《慎子曰恭儉》是《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第六册中的一篇,由李朝遠先生整理[1]。竹書現存6枚簡,約120多字。其中1號簡完整,長32厘米,上下二道編繩。其餘5簡的下端都有或多或少的殘缺。3號簡背面有篇題,即“慎子曰恭儉”5字,這也是1號簡開頭的內容。這篇竹書雖然篇幅不長,保存也不够好,但對先秦思想和慎子其人的研究,還是具有獨特的價值。
  下面,先按我們自己的理解寫出釋文,再對幾處釋讀作一些說明;最後討論竹書的作者。
   
  慎子曰恭儉(3背)
  慎子曰:恭儉以立身,堅强以立志,忠疐(質)以反貞[一],干友以載道[二],精法以巽藝。(1)干恭以爲禮囗,莫辨干信以爲言,莫辨干强以庚志……(2)敬(苟)得用于世[三],均分而廣施,𠱾(恃)德而方(傍)義[四]。民之……(4)
  勿以囗,身中處而不皮(頗),賃(任)德以囗,故曰青(清)斷囗……(3)
  囗不囗其志,故曰强首之首茅芙囗筱執囗囗畎備畎必于……(5)
  踐今爲民之故仁之至。氏(是)以君子向方知道不可以矣(疑/俟)[五];臨……(6)
   
  [一]忠疐(質)以反貞
  “忠”後一字,李朝遠先生釋爲“步”。他說:甲骨文和金文均從二止(趾),後或二止中間加日爲飾,如包山簡25,或加田爲飾,如包山簡167。“忠步”,義不詳。今按,這個字下面從心的寫法,見于上博簡《周易》4號簡訟卦,整理者參照今本(窒惕),釋爲“懥”,讀爲“窒”[2]。張新俊博士指出:包山簡的這個字應該參照這條資料改釋爲“疐”[3]。《說文》:疐,“礙不行也。”段注說:“以《大學》懥亦作懫推之,則疐卽躓字,音義皆同。”我們懷疑在這裏應該讀爲“質”。《國語·楚語下》:“容貌之崇,忠信之質,禋絜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爲之祝。”韋注:“質,誠也。”《莊子·知北游》:“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成玄英疏:“質,實也。”與“忠”義近。
  貞字簡文作,李朝遠先生隶为“亯”,读为“敦”。今按:此字也许是楚簡中常見的“貞”字,只是上部“卜”的寫法略有變形。貞,有誠信的意思。《大戴禮記·文王官人》“觀其貞良”,王聘珍解詁:“貞,誠也。”“貞”也可能讀爲“真”[4]。“反真”指複歸本原,回返天然。《莊子·秋水》:“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淮南子·齊俗訓》:“今夫王喬、赤誦子,吹嘔呼吸,吐故內新,遺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雲天。”
  [二]干友
  干,簡文從干從辵。李朝遠先生釋爲“逆”,解釋說:逆,迎接。友,相互合作。逆友,主動相互合作。今按:楚簡逆字所從屰的橫筆都不是平直的,而是或多或少帶有弧形。這個字辵旁之外的寫法其實更像是楚簡中的“干”,可能是用作動詞的“干”。干有求的意思。《書·大禹謨》:“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 孔傳:“干,求也。”干友,即求友、結交朋友。
  [三]敬(苟)得用于世
  敬,李朝遠先生釋爲“襄”,幷且用逗號與下文斷讀。今按,這個字可能是“敬”字的异構,讀爲“苟”,假設的意思。如果這一推測不誤,“苟”當與下文連讀。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4號簡大概應該與1號簡前後相連。
  [四]𠱾(恃)德而方(傍)義
  𠱾(恃)德,李先生讀爲“時德”,以爲指按時實行德行;方訓作爲,方義指“爲宜”。今按:似當讀作“恃德而傍義”。《史記·商君列傳》引《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論衡·答侫》:“思慮遠者,必傍義依仁,亂于大賢。”可以為证。
  [五]是以君子向方知道不可以矣(疑/俟)
  向方,李先生說是“遵循正確的方向”,在其後加逗號。今按:向方、知道是意義近似的幷列結構,不當斷讀。
  矣,可能如李先生所說讀爲“疑”,也可能讀爲“俟”。在前一種情形下,是說君子已經向方知道,無可疑惑。在後一種情形下,是說君子追求向方知道,不應等待。
   
  關于竹書的作者,李朝遠先生指出:文獻中的慎子即慎到(約前395~前315年),戰國時趙國人,曾在齊國的稷下學宮講學,負有盛名。《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言“慎到著十二論”,歸于學黃老之術;《漢書·藝文志》著錄《慎子》四十二篇,歸入“法家者流”;《崇文書目》作三十七篇,均已佚。現存輯録七篇,是否原作,見仁見智。慎子一般被視爲法家,本篇名曰“慎子曰恭儉”,但內容幾不見于現存各種版本的《慎子》,而似與儒家學說有關。故簡文中的“慎子”與文獻中的“慎子”是否爲同一人,尚有待研究。
  李先生的分析很有道理。上文考釋的幾條,像“忠質”、“反貞”、“中處而不頗”、“向方知道”,基本上也都是儒家的觀念[5]
  不過,李先生按通行觀念,把文獻中的慎子看作同一個人,却可能有問題。戰國、西漢典籍中記載的慎子,恐怕幷不都是同一個人。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云:“慎到,趙人。田駢、接子,齊人。環淵,楚人。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論,環淵著上下篇,而田駢、接子皆有所論焉。”《漢書·藝文志》法家“《慎子》四十二篇”班固自注云:“名到,先申韓,申韓稱之。”慎到是名氣最大、有著作傳世的慎子。
  《戰國策·楚簡二》“楚襄王爲太子之時”章記云:“楚襄王爲太子之時,質于齊。懷王薨,太子辭于齊王而歸。齊王隘之:‘予我東地五百里,乃歸子。子不予我,不得歸。’太子曰:‘臣有傅,請追而問傅。’傅慎子曰:‘獻之。地所以爲身也。愛地不送死父,不義。臣故曰,獻之便。’太子入,致命齊王曰:‘敬獻地五百里。’齊王歸楚太子。”這個慎子,一般以爲即慎到[6],但若稍加推敲,却可以看出問題。
  《史記·田齊世家》記:“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爲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複盛,且數百千人。”《鹽鐵論·論儒》也記有慎到適齊、去齊之事。御史曰:“齊宣王褒儒尊學,孟軻、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祿,不任職而論國事,蓋齊稷下先生千有餘人。……弱燕攻齊,長驅至臨淄,湣王遁逃,死于莒而不能救……。若此,儒者之安國尊君,未始有效也。”文學曰:“齊威、宣之時,顯賢進士,國家富强,威行敵國。及湣王……諸儒諫不從,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駢如薛,而孫卿適楚。內無良臣,故諸侯合謀而伐之。”據楊寬先生考證,齊宣王在位之年,是公元前319至公元前301;齊湣王在位,是公元前300到公元前284[7]。由此推斷,公元前310或更早到公元前300年或更晚,慎到在齊講學。《史記·楚世家》記此事在楚懷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慎子擔任頃襄王傅,自必在此之前。因而,這個慎子不大可能是慎到[8]
  《孟子·告子下》記云:“魯欲使慎子爲將軍。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謂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堯舜之世。一戰勝齊,遂有南陽,然且不可。’慎子勃然不悅曰:‘此則滑厘所不識也。’”這個名叫滑厘的慎子,也不大可能是慎到。他與擔任楚頃襄王傅的慎子是不是一個人,則不好判斷。
  如同李朝遠先生指出的那樣,從竹書《慎子曰恭儉》的思想傾向看,這篇文字不可能是慎到所作。它的作者,很可能就是曾經擔任楚頃襄王傅的慎子。如果真是這樣,這篇竹書的寫作年代,大概是在楚懷王之世(公元前328年~公元前299年)或者頃襄王即位至東遷之前(公元前298~公元前279年)。竹書中所說“苟得用于世,均分而廣施”一類的話,似乎與太子的身份有關。在這種情形下,這篇竹書最可能寫于他任太子傅之時,即公元前300年以前的一段時間[9]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爲2007年7月5日。)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圖版93~101頁,釋文考釋273~28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圖版16,釋文考釋14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3]《上博楚簡文字研究》,11頁,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4]貞、真形音俱近,參看朱德熙、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與考釋》,512頁,文物出版社1989年。
[5]如果把“反貞”讀作“反真”,則帶有道家色彩。
[6]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考辨》,389~392頁,上海書店1992年。
[7]《戰國史·戰國大事年表中有關年代的考訂》,727~729頁,參看同書附錄三《戰國大事年表》,712~716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8]《通志·氏族略五》“慎氏”下引《風俗通》佚文云:“慎到,爲韓大夫,著《慎子》三十篇。”似慎到去齊適韓。
[9]有人猜測出土郭店竹書之墓的墓主是曾任懷王太子(頃襄王)的慎子(慎到),實在看不出有多少根據(姜國鈞:《從郭店楚簡內容看東宮之師》,《中州學刊2002年第4期》)。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