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曰》新編(稿)
作者:李銳  發布時間:2007-07-13 00:00:00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史學研究所)

(首發)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中的《用曰》篇,頗多雋言警句,很有思想史意義。整理者張光裕先生作了精彩的校釋,並指出文中有押韻現象,還提及簡19、20可以連讀。順此思路之指導,在參考“簡帛網”上陳偉、何有祖、凡國棟、董珊先生等的校釋文章之後,筆者思有以續之。因專從押韻現象入手,排比文句,重編簡序。發現全篇以歌月元魚鐸陽通轉押韻為主,間有隔句押韻等現象,但是有些地方則不太規整,或可能與方言等因素有關。然而因竹簡有殘損,加之筆者學淺,簡文不少詞句文意尚不明了,特別是某些竹簡相接之處,尚有待推敲,有些斷句也主要是從押韻考慮,或不免過執,所以下面的編聯,只是提出一個假設,共博雅君子教正。
  簡文的編聯,參考了曹峰先生所作《上博六〈用曰〉篇札記》[1],《上博六〈用曰〉篇札記(续一)》[2]。曹峰先生所提出簡4與簡14之編聯,簡2與簡3之編聯,與鄙意正合,他提出了音韻之外的理由。曹峰先生所提出的“毋事縸縸”和“宁事赫赫”相关的观点,也很有參考價值,但是筆者不同意其编排,因为根据凡国栋先生的意见[3],“宁”者当在后。
  鄙意若《用曰》篇沒有缺簡,簡序可能是:1、16、18、17、7、11、4、14、5、12、13、6、15、2、3、8、10、9、19、20[4]
   
思民之初生(耕),多險以難成(耕),視之以康樂,慝(匿)之以兇刑(耕)。心目及言,是善敗之經(耕)。參(三)節之未得命(耕),乃縈1
鰥(環[5])之身,[6]吝(文)惠武,龔(恭)弔(淑)以成(耕)。茅(務)之以元色[7],柬(簡)其有恆形(耕),(質[8])其有威容,而(安[9])其有寧[10]【聲[11](耕)】。囗囗囗囗  16
人亡(無)文[12],言以爲章(陽)。起(紀)事作志(詩),濬其有中(忠)成(誠)(耕)。番(播)(諸[13]眾,以免(勉)民生(耕)。(邇)立師長(陽),建設之政(耕),囗,18
用亡(無)咎唯盈(耕)。用曰:莫眾而迷(脂)。僉(斂[14])之不骨(過[15])(歌),而廛(展[16])之亦不能違(微[17])。衆孽[18][19](元),羞[20]聞惡(鐸),謀事既無功。衆17
則方(由)而弗可矣。用曰:咎群言之棄。曼曼柬柬(元),其容之怍(鐸)。贛贛險險(談),自視之泊(鐸)。貞可慎哉。其言之娓[21],擇龔有武(魚)。心7
惡猶(猷)慨(自[22])亂(元),節(即)潛行冒還(元)。厥辟以民作康(陽),若罔之未發(月),而自嘉樂(葯),司民之降兇,而亦不可逃(宵[23])。用曰:舉筸[24](竿)于野(魚),11
德徑于康(陽)。攝好弃忧(尤)[25],五井(刑)不行(陽),陰則或陰,陽則或陽(陽),民日愉樂轉相代(月)。耕[26]之無琮[27],而亦不可囗[28]。4
用曰:毋事縸(漠)縸(漠)(鐸)。強君(慮[29])政(耕),揚武于外(月),克獵戎事,以異(翼)四戔(踐)(陽)。制法節刑(耕),恆民遹敗(月)。其有絕(圖[30])(魚),而難其有惠民(真)。囗囗14[31]
難之,而亦弗能棄(質)。用曰:寧[32]事赫赫(鐸)。征蟲飛鳥(幽),受物于天(真[33]),民之作物,唯言之有信(真)。視前顧後(侯[34]),九惠是貞。用曰:【言】  5
既出於口(侯),則弗可悔(之),若矢之免[35]於弦(真)。用曰:聶其(歌),而不可復舌[36](月)。非巧免慎疐(實)(質),以家嗇(稼穡[37])則行(陽)。口(?)12
不忌于天(真),而忌于人(真)。唯君之賈[38]臣(真),非貨以(酬[39])又(友)賓[40](真)。才(材)心嘉德吉猷,心賓之既權(歡)(元);征民(真),乃貴兇刑厲政,玫其若(魚)。13
心懷惟,各有其異(圖[41])(魚)。絕原[42](源[43])流淲(魚),其自能不涸(鐸)。用曰:唇亡齒寒(元)。凡龔(恭)人,非人是龔(恭),厥身是衛(月)。戔[44](践)其有綸紀(之),6
宦于朝夕(鐸),而考于左右(之),(邇)而不難(元)。告眾之所畏忌(之),請命之所察(月),而言語之所起(之)。罪之枝葉(葉),疐(實)人可思(之),【而亦[45]】15
不可(葉)。用曰:(邇)君(邇)戾(月)。柬柬疋(疏[46])疋(疏)(魚),事非與有方(陽)。稱秉(重)德(職),冒難犯央(殃)(陽),非憮于福(職),亦力勉以毋忘(亡)(陽)。君囗囗囗囗囗2[47]
[48]其有成德(職),閉言自關(元)。誇其有中墨(職),疐(實)人貞安(焉)(元)。難之[49],少疋[50](紓[51])于㝅,亦不(邇)于惻(賊)(職)。用曰:遠君遠戾(月)。3
[52]惠蓄定保之亟(職),非稷之種,而可飲食(職)。積盈天之下(魚),而莫之能得(?)(魚)。用曰:自其有保貨(歌),寧[53]有保德(魚)。違難囗囗8
之聯(元),春秋環轉(元),而既及。用曰:勞人亡徒(魚)。謂天高而不概,謂地厚而不達(月)。言在家室,而莫執朕舌(月),昌(倡)10
儥(流)[54]言(元),以忘民德(魚)。內外獨衆而焚其反昃(側)(職)。禍不降自天,亦不出自地(歌),唯心自惻(賊)(職)。用【曰】 囗囗囗囗囗囗9
定有紀,而亦不可摣(阻)(魚)。民道繁[55]多(歌),而亦不可沽(怙[56])(魚)。有眛(沬)其不見[57](元),不邵(昭)其甚明(陽),有泯泯之不達(月),而散其可章(彰)(陽)。進退(危)立,而19
民亦弗能望(陽)。有袒之深,而有弔[58](吊)之淺(元)。有贛贛之,而有縸縸之囗。凡民之冬(終)頪(類),唯善是善(元)。善古(故)君子。  20

7月13日,遠遊前夕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為2007年7月13日。)


[1]曹峰:《上博六〈用曰〉篇札記》,“簡帛研究網”、“簡帛網”,2007年7月12日。以下簡稱“曹峰1”。
[2]曹峰:《上博六〈用曰〉篇札記(續一)》,“簡帛研究網”,2007年7月12日。以下簡稱“曹峰2”。
[3]凡國棟:《〈用曰〉篇中的“寧”字》,“簡帛網”,2007年7月12日。以下簡稱“凡國棟2”。
[4]筆者曾有過1、16、18、17、7、11、4、14、13、10、9、6、15、2、3、8、5、12、19、20的意見。
[5]“鰥”與“環”古通,參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964頁,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6] “”參凡國棟:《上博六〈用曰〉篇初讀》,“簡帛網”,2007年7月10日。以下簡稱“凡國棟1”。
[7]“色”字參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以下簡稱“何有祖1”。
[8](質)”參何有祖1。
[9](安)”參何有祖1。
[10]“寧”字參凡國棟:《〈用曰〉篇中的“寧”字》,“簡帛網”,2007年7月12日。
[11]簡文前面提及形、容,可與前文色對應著疑為聲,故補“聲”字。
[12]“文”字參何有祖1、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以下簡稱為“陳偉1”)。
[13]陳偉1讀為“圖”。
[14]“僉(斂)”參何有祖1。
[15]“過”字參董珊:《讀〈上博六〉雜記》,“簡帛網”,2007年7月10日。以下簡稱“董珊1”。
[16]“廛(展)”參何有祖1。
[17]《詩經》中脂、微為一部。
[18]“孽”參劉洪濤:《讀上博竹書〈天子建州〉劄記》,“簡帛網”,2007年7月12日。
[19]“諫”參何有祖1,待考。
[20]“羞”參何有祖1。
[21]“娓”參何有祖1。
[22]“概”與“自”古通,參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889頁。
[23]宵葯對轉。
[24]“筸”字參何有祖1。
[25]“攝好弃忧(尤)”參何有祖1。
[26]“耕”字參陳偉1。
[27]字形當為《緇衣》“從容有常”之“從”,今從陳劍說隸定,參氏著:《釋“琮”及相關諸字》,《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6論文集》,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2006年11月,68頁。亦收入氏著《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綫裝書局,2007年。
[28]簡4與簡14之編聯可參曹峰1。
[29]”、“慮”皆從虍得聲。
[30]“圖”字參陳偉1。
[31]“毋事縸縸”和“宁事赫赫”相對,參曹峰2。
[32]“寧”字參凡國棟2。
[33]真質對轉。
[34]幽侯旁轉。
[35]“免”字參陳偉1。
[36]斷句參曹峰2。
[37]“稼穡”參陳偉1。
[38]“賈”字參陳偉1。
[39]“酬”字參凡國棟1。
[40]“賓”字參何有祖1、凡國棟1。
[41]“圖”字參陳偉1。
[42]“原”字參何有祖1。
[43]“絕源”參董珊1。
[44]斷句參曹峰2。
[45]補字參曹峰1。
[46]“疋(疏)”參何有祖1。
[47]簡2與簡3編聯,“邇君邇戾”與“遠君遠戾”對應,可參曹峰1。
[48]斷句參曹峰1。
[49]斷句參曹峰1。
[50]“疋”字參何有祖1。
[51]“紓”字參董珊1。
[52]“樹”字參何有祖1。
[53]“寧”字參凡國棟:《〈用曰〉篇中的“寧”字》,“簡帛網”,2007年7月12日。
[54]“儥”字參郭店簡《窮達以時》簡7裘錫圭先生按語及劉釗:《釋“儥”及相關諸字》,《古文字考釋叢稿》,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7月。“儥”從古文睦得聲,“睦”古音明紐覺部,可以讀為來紐幽部的“流”;“儥”通“鬻”,“鬻”、“流”皆與“酋”古通,參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127、184頁。《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君子不唱流言”。《禮記·緇衣》:“故大人不倡游言”。
[55]“繁”字參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二)》,“簡帛網”,2007年7月9日。
[56]“怙”字參董珊:《讀〈上博六〉雜記(續一)》,“簡帛網”,2007年7月11日。
[57]《周易·豐》九三:“日中見沬。”
[58]“袒”、“弔”參何有祖1。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