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問鄭壽》末簡歸屬問題探論
作者:何有祖  發布時間:2007-07-13 00:00:00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首發)

  沈培先生在《〈上博(六)〉中〈平王問鄭壽〉和〈平王與王子木〉應是連續抄寫的兩篇》[1]一文中將《平王問鄭壽》的第六簡與《平王與王子木》第一簡連接,交接部分作“臣弗知”,甚是。其實筆者在釋“弗”[2]的時候,就已經懷疑《平王問鄭壽》末簡不能與第6簡相接,看了沈培先生的文章,有豁然开朗之感。不過對於凡國棟先生将《平王與王子木》第四简“王子不知𣏟(麻),王子不得君楚,邦或不得”[3],沈培先生認為:“既指出了王子不能‘君楚’,又指出了他還得不到‘邦’,文意已足。”對此我們有不同的意見,理由如下:
  其一、若讀作“楚”、“邦或不得”,表面上楚指楚國,邦也指楚國,似乎是表示同一個意思。但實際上還是有差別的。這句話應關涉兩個方面:王位和国家。楚簡中有類似考慮,如《平王問鄭壽》楚平王關心兩點,一是自身的安危(6號簡“如我得免,後之人何若”),二是楚國的存亡(3號簡“君王楚邦懼難”)。如果說“君楚”是對王子木王位的憂慮的话,那么“邦或不得”則是對楚國存亡的憂慮。從這個意義上說,“邦或不得”之表達並不完全。因此,我們懷疑“邦或不得”所在的簡並非末簡。
  其二、與當時簡牘書寫規則不合。我們找到如下兩個組合:
  《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
  《昭王毀室》、《昭王與龔之隼》
  上揭兩個組合的共同特點是,兩篇抄寫相接之處有表示符號以及空格表示,在第二篇的末簡末字收筆下方有墨鉤,並且留有空白。沈培先生認為《平王問鄭壽》、《平王問王子木》在抄寫上是相連的兩篇。若果真如此,這兩篇也應該與上列兩個組合的書寫規則相同。下面看看《平王問鄭壽》第一簡,“智”字後有標示符號,而且還與下篇之間留有空白,沈培先生將《平王問鄭壽》第六簡與《平王問王子木》第一簡“智”字相連,從書寫規範上看應當是比較合適的。但是在同一規則下,沈培先生所確信的《平王問王子木》篇經凡國棟先生編聯後的末簡,其末字收筆處既沒有表示符號,也沒有留白,似乎已經脫離了同一簡牘書寫規則。基于以上考慮,我們很難相信該簡就是末簡。
  我們認為《平王問鄭壽》第七簡應該接在《平王與王子木》4號簡後面,其釋文作:
  王子不知𣏟(麻),王子不得君楚邦,或(又)不得【木4】喪。温恭淑惠,民是當望[4]【壽7】
理由有三:
  其一,《平王問鄭壽》第七簡末字右下有墨鈎,并有空白,從上舉書寫規則來看,作為一篇之末簡當無問題。
  其二,兩簡連接部分作“王子不得君楚邦,或(又)不得喪”,喪的賓語則承前省略,即楚國(“楚邦”)。“喪楚邦”指亡楚國。《論語·子路》:“一言而喪邦,有諸?”“王子不得君楚邦,或(又)不得喪”是說不能在楚國繼承君位,又不能顛覆楚國。據文獻記載,太子建在奮揚幫助下,出亡宋國,後又至鄭。所以這個“喪”不是流亡,而應是滅亡。太子建在鄭國不安分,但沒有看到與楚為敵的記載。他的兒子王孫勝(白公)則險些顛覆楚國。此語或與此有關。[5]
  其三,比較符合部分出土楚語類文獻的討論背景
  近些年,一批出土楚文獻陸續得以公布,學者們認為屬於先秦时代流行的“語”類作品,[6]如下表:
  
  我們贊同這一說法。也將以上諸篇看作是無論在內容還是文字方面,楚的因素都佔據主要地位的文獻。以上所列舉的文獻按照內容可以分為兩類:
  1.《莊王既成》、《平王問鄭壽》、《平王問子木》、《昭王與龔之隼》其主旨皆在於探討王室命運。其中《申公臣靈王》、《昭王毀室》因分別與《莊王既成》、《昭王與龔之隼》抄寫在一起,在抄寫時間上有著某種關聯性,而编入此類。
  2.雖然也是在記載楚王故事,但是與楚亡國之討論沒有多少關聯,如《申公臣靈王》、《簡大王泊旱》。
  我們認為第1類作品有個大致背景。即楚昭王十年,吳入郢,楚幾近亡國之事(事見《左傳》定公四年)。如,直接記載此事後果的有《昭王與龔之隼》9、10號簡“君吳王身至於郢。楚邦之良臣所(暴[7])骨”(《昭王毀室》與之抄寫在一起,從內容上看為吳王入郢前之事)。楚昭王時期的慘劇,促使楚國官僚階層不得不向上追索,探討楚幾近滅國之因。這就是《莊王既成》、《平王問鄭壽》討論的背景。
  這些討論目的在于發現如何维护楚王、楚邦的命運,以确定楚王在治國中應該具有的品格。《平王問鄭壽》“溫恭淑惠,民是當望”當是這一組討論中比較重要的認識,即要做到“溫恭淑惠”以合民望。“溫恭淑惠,民是當望”可以看作是書寫者透過城公的口吻對楚王品質提出的要求。由此,我們懷疑《莊王既成》、《平王問鄭壽》的寫作年代不早于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平王問鄭壽》第七簡接在《平王與王子木》4號簡似更能符合文意。

  附記:本文寫作蒙陳偉老師提供多處修改意見,謹致謝意!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為2007年7月13日。)


[1]沈培:《〈上博(六)〉中〈平王問鄭壽〉和〈平王與王子木〉應是連續抄寫的兩篇》,簡帛網,2007年7月12日。
[2]參看拙稿《讀〈上博六〉劄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
[3]參看凡國棟《〈上博六〉楚平王逸篇初讀》,簡帛網,2007年7月9日。
[4]溫、惠、當三字考釋參見拙稿《讀〈上博六〉劄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
[5]此點蒙陳偉老師提示,深致謝意。
[6]參見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第272~275頁,三聯書店2004年4月;陳偉:《〈昭王毀室〉等三篇竹書的幾個問題》,《出土文献研究》第七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1月。
[7]讀作“暴”參見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02月15日。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