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曰》劄記三則
作者:晏昌貴  發布時間:2007-07-20 00:00:00

(武漢大學歷史系)

(首發)

(一)

  思民之初生,多險以難成。視之以康樂,慝(匿)之以凶刑。心、目及言,是善敗之經,參(三)節之未得,命乃縈(簡1)
  《荀子·王制》:“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欲榮則莫若隆禮敬士矣,欲立功名則莫若尚賢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節也。三節者當則其餘莫不當矣,三節者不當則其餘雖曲當猶將無益也。”荀子的“三節”是“愛”(平政愛民)、“敬”(隆禮敬士)、“賢”(尚賢使能)。
  《韓非子·八經》:“其位至而任大者,以三節持之,曰質、曰鎮、曰固。親戚妻子,質也。爵祿厚而必,鎮也。參伍貴帑,固也。賢者止於質,貪饕化於鎮,奸邪窮於固。”韓子的“三節”是:質、鎮、固。
  簡文的“三節”則是:心、目、言。這是《用曰》的首簡,相當於整個文章的大綱,文章基本上圍繞心、目、言“三節”及其與德政的關係而展開。

(二)

  鰥之身。(簡16)
  “鰥”可能讀為“敬”。《尚書·呂刑》:“哀敬折獄”,《漢書·于定國傳·贊》作“哀鰥哲獄”。“鰥之身”也有可能讀為“敬其身”。
  《大戴禮·哀公問於孔子第四十一》:“公曰:敢問何謂敬身?孔子對曰:君子過言則民作辭,過動則民作則。君子言不過辭,動不過則,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則能敬其身。能敬其身,則能成其親矣。”
  《詩·小雅·雨無正》:“凡百君子,各敬爾身。胡不相畏,不畏於天。”朱熹《集傳》:“言如何乎昊天也。法度之言而不聽信,則如彼行往而無所底至也。然凡百君子,豈可以王之為惡,而不敬其身哉。不敬爾身,不相畏也。不相畏,不畏天也。”
  16號簡可能接在6號簡的後面。

(三)

  2號簡和3號簡在原書中放在一起,已有學者明確主張二簡相連[1]。在此基礎上,我們認為7號簡也可能與2號簡相連,釋文如下:
  (前略)曼曼柬柬,其容之怍。贛贛險險,自視之泊。貞可慎哉。其言之娓[2],擇龔有武。心7不可。用曰:(邇)君(邇)戾。
  柬柬疋疋,事非與有方。稱秉(重)德,冒難犯央(殃)。非憮於福,亦力勉以毋忘(亡)。君囗囗囗囗囗。2章其有成德,閉言自關。重其有中墨(謀),良人貞安(焉)[3]。難之少疋[4]於㝅[5],亦不(邇)於惻[6]。用曰:遠君遠戾。3
  理由是:上章的“曼曼柬柬”與下章的“柬柬疋疋”相對成文。“貞可慎哉”與“心不可”也相對成文。“貞可慎哉”與“良人貞安(焉)”似亦有對應關係。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爲2007年7月20日。)
   
[1]曹峰:《上博六〈用曰〉篇劄記》,簡帛網,2007-07-12;曹峰:《上博六〈用曰〉篇劄記(續一)》,簡帛研究網,2007-07-12;李銳:《〈用曰〉篇新編(稿)》,簡帛網,2007-07-13。
[2]“娓”從何有祖讀,《讀〈上博六〉劄記》,簡帛網,2007-07-09。
[3]“章”、“重”、“謀”從陳偉釋讀,《〈用曰〉校讀》,簡帛網,2007-07-15。
[4]董珊讀作“紓”,《讀〈上博六〉雜記》,簡帛網,2007-07-10。陳偉作“足”,《〈用曰〉校讀》,簡帛網,2007-07-15。
[5]劉洪濤讀為“穀”,借作“祿”,《讀上博竹書〈用曰〉劄記》,簡帛網,2007-07-13。
[6]曹峰讀“側”,《上博六〈用曰〉篇劄記》,簡帛網,2007-07-12。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