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上博六》劄記(三則)
作者:楊澤生  發布時間:2007-07-24 00:00:00

(中山大學中文系)

(首發)

(一)迷言

  《孔子見季桓子》簡16-22-19:
  先16迷言之,則恐舊吾子。桓子曰:斯不赴,吾子迷言之猶恐弗知,況其如22微言之乎?……19
上引簡文的排序連讀是李鋭先生先生的意見。[1]“吾”、“斯”、“乎”從陳偉先生釋。[2]“知”簡文作“智”,讀為“知”是整理者濮茅左先生的意見,[3]可從。“況”、“微”從李鋭先生釋。“舊”字整理者讀為“尤”,是責怪的意思;李鋭先生則讀作“憂”。我們認爲此字解作“責怪”可從,祇是“舊”應改讀作“咎”。古書“舊”和“咎”有直接相通之例,“臼”字以及跟“舊”一樣從“臼”得聲的“舅”字與“咎”相通的例子頗多。[4]“咎”也有責怪的意思,如《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簡文“恐舊(咎)吾子”意思是怕先生您責怪。“不赴”的“赴”,整理者認爲通“報”,義為急速。其實“赴”字本身有急速的意思,[5]似不煩改讀。簡文“斯不赴”大意是說自己駑鈍不能很快理解。
  “迷言”,我們懷疑應該讀作“邇言”。古書“迷”和從“爾”聲的“彌”字相通,從“米”得聲的“敉”和“眯”也都跟“彌”可以相通,[6]故簡文“迷”可讀作“邇”。“邇言”就是淺近、直白之言。《禮記·中庸》:“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鄭玄注:“邇,近也。近言而善,易以進人,察而行之也。”朱熹《集注》:“邇言者,淺近之言。”《漢書·揚雄傳下》:“假言周于天地,贊于神明,幽弘橫廣,絕于邇言。”顔師古注引李奇曰:“理過近世人之言也。”簡文“邇言”用作動詞。
  簡文“微言”指精深微妙或隱微委婉之言。《逸周書·大戒》:“微言入心,夙喻動眾。”朱右曾《校釋》:“微言,微眇之言。”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宋書·範曄傳》:“[孔熙先]始以微言動曄,曄不回,熙先乃極辭譬說。”簡文桓子所說“吾子迷言之猶恐弗知,況其如微言之乎”大意是先生您直白地說還怕不明白,何况拐彎抹角隱微地說呢。

(二)敢心

  《莊王既成  申公臣靈王》簡8-9:
  申公坐拜,起答:“臣爲君王臣,君王免之死,不以振斧鑕,何敢心之有?
“免”、“斧鑕”從陳偉、何有祖先生釋讀。[7]“振”字原文作“”,陳偉先生疑為“辱”字誤寫,是謙詞。何有祖先生疑讀作“震”或“振”,又謂“作爲另一可能,‘晨’有可能讀作‘辱’”。考慮到“斧鑕”的主語應該是“君王”,加上“振”表示舉的意思在古書中很常見,[8]我們採讀“振”之說。反過來說,如果“斧鑕”的主語是“臣”,那麽“斧鑕”之前恐怕用的就是“伏”字了,如《韩诗外传》卷二:“遂伏斧锧,曰:‘命在君。’”
  “敢心”之“敢”,整理者如字讀,李學勤先生說:“‘何敢心之有’,‘心’即爭奪之心。或説,‘心’上可能有一脱字。”[9]顯然他也是如字讀的。郝士宏先生說“敢”或可解爲“侵犯”、“冒犯”之義,又或可讀爲“險”,簡文謂“何險心之有”,句意乃“臣爲君王之臣,君免臣之死罪而不以伏斧質,則臣當有感沛之心。”說“險心,可理解爲險惡之用心”。[10]顯然,“敢”字如字讀或讀為“險”都很難解釋得比較順暢。我們懷疑應讀作“慊”。《說文》:“隒讀若儼”,[11]“敢”和“慊”當可通。“慊”是不滿的意思,如《禮記·坊記》:“使民富不足以驕。貧不至於約。貴不慊於上,故亂益亡。”鄭玄注:“慊,恨不满之貌也。”《孟子·公孫丑下》:“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趙岐注:“慊,少也。”《漢書·元后列傳》:“音既以從舅越親用事,小心親職,歲餘,上下詔曰:‘車騎將軍音宿衛忠正,勤勞國家,前為御史大夫,以外親宜典兵馬,入為將軍,不獲宰相之封,朕甚慊焉!其封音為安陽侯,食邑與五侯等,俱三千戶。’”“慊心”亦見於古書,如《藝文類聚》六十八江淹《蕭讓前部羽葆鼓吹表》:“伏願明爍日月,靡忘情鑒,將停盛飾,遂臣慊心,則涵惠既饒,恭錫多矣。”可見“慊心”就是不滿足之心,跟簡文文義切合。

(三)圅童

  《平王問鄭壽》簡1:
  競平王就鄭壽,繇之於廟,曰:“禍敗圅童於楚邦,懼鬼神以爲怒,使先王無所歸,吾何改而可?”鄭壽辭,不敢答……
“為”字整理者釋作“取”,此從沈培先生釋。[12]“圅”字整理者陳佩芬先生釋作“(因)”,說“,楚文字多用作‘因’。”楚文字“”固然有作“因”字來用的,[13]但這畢竟是從“大”的“因”與從“矢”的“圅”形體很接近而造成的誤寫。[14]所以如果沒有比較充分的證據證明它用作“因”,我們首先應把它看作“圅”字。
  “童”字整理者說是“無知之義”,陳偉先生讀為“重”,為“重複、重疊義”,與“襲”義通,說“因重,猶‘因襲’,指前後相承”。[15]似乎說禍敗前後相承發生。
  “圅”古音在匣母談部,“撼”在匣母侵部,聲母相同而韻母相近,可以相通。我們懷疑“圅童”讀為“撼動”,意思是震動。“撼動”見於古書,如《論衡·治期篇》:“人君受以自責,愁神苦思撼動形體,而危亂之變,終不減除。”《三國志·吳書·賀齊傳》裴注引《江表傳》曰:“權征合肥還,為張遼所掩襲於津北,幾至危殆。齊時率三千兵,在津南迎權。權既入大船,會諸將飲宴。齊下席,涕泣而言曰:‘至尊人主,常當持重。今日之事,幾至禍敗,群下震怖,若無天地,願以此為終身誡。’”所說孫權所遭遇的狼狽情况跟簡文說的“禍敗撼動於楚邦”或可比較。
   
  附記:本文完成後看到陳偉先生的大作《<孔子見季桓子>22號簡試讀》(簡帛網2007-7-24),其將“舊”讀為“咎”以及對“微言”的解釋都和我們不謀而合,而“迷”字所從的“米”字形看作“釆”,將其釋為從“釆”得聲的“審”字,是詳明的意思,也和本文讀“邇言”意思接近,但立論頗爲不同,故不作改寫。2007年7月24日上午。
   
  (编者按:本文收稿日期为2007年7月24日。)


[1]李銳《〈孔子見季桓子〉新編(稿)》,簡帛網,2007-7-11。下文引其意見不另出注。
[2]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2007-7-9。
[3]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220頁;下文引整理者意見不另出注。
[4]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732-733頁。
[5]參看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2202頁。
[6]《古字通假會典》549-550頁。
[7]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 2007-7-9;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簡帛網, 2007-7-9。下文引其意見不另出注。
[8]參看《故訓匯纂》, 889頁。
[9]李学勤《讀上博簡〈莊王既成〉兩章筆記》,confucius2000网,2007-7-16。
[10]郝士宏《初讀〈上博簡(六)〉》,簡帛網,2007-7-21。
[11]《古字通假會典》,253頁。
[12]沈培《由上博簡證“如”可訓為“不如”》,簡帛網,2007-7-15。
[13]參看李守奎《楚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378頁
[14]參看《楚文字編》435頁;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474頁。
[15]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2007-7-9。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