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瘧》的“襄桓之言”
作者:郭永秉  發布時間:2007-07-25 00:00:00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首發)

  《上博(六)·競公瘧》12號簡:
  是襄之言(引按,“言”字下有短橫)也。
整理者把“襄”讀為“讓”,把“”釋為“追”。[1]按“追”字為誤釋,程燕先生已正確指出此字實从“辵”从“”。[2]但是程先生仍從整理者把“襄”讀為“讓”,並認爲从“辵”从“”之字當讀為“旋”,於文義似亦不能講通。
  我認爲此句當讀為“是襄桓之言也”。“桓”字亦从“”聲,可以和簡文从“辵”“”聲字相通。同在《上博(六)》上所發表的《孔子見季桓子》一篇中,“季桓子”的“桓”寫作“”,新蔡簡“聲桓王”寫作“聖王”(甲三137)。古文字從“辵”旁和從“走”旁往往無別(如《說文》“起”字古文從“辵”),簡文此字大概就是“”字的異體。
  “襄桓”,就是齊襄公和齊桓公。“晏子:是襄桓之言也。’”意即,晏子說(“晏子”後省去“曰”字,這在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中例子很多,不煩擧例):“這乃是襄公和桓公的話啊。”(這顯然是針對景公稱“善哉,吾子!”之語而發。)襄、桓為兄弟,曾先後為春秋時代的齊國國君。
  簡文“言”字下有一短橫,顯然並非句讀符號,它是不是也是提示我們這裡的“襄桓之言”中有專名的存在呢?[3]存此待考。

7月25日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爲2007年7月25日。)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釋文考釋第187頁。
[2]程燕:《讀上博六札記》,簡帛網2007年7月24日。
[3]參看沈培:《關於抄寫者誤加“句讀符號”的更正意見》,簡帛網2006年2月25日。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