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上博六·競公瘧》札記二則
作者:高榮鴻  發布時間:2007-10-01 00:00:00

中興大學中文系碩士班

(首發)

  簡5“http://www.bsm.org.cn/pic/070809/02/image009.gif(慍)聖(聲),外內不發(廢),可因於民者,丌(其)祝、吏(史)之為丌(其)君祝敓也”。“http://www.bsm.org.cn/pic/070809/02/image009.gif”字,原簡隸作“思”,此處從何有祖、陳偉兩位先生釋為“慍”。[1]“敓”字,濮茅左先生讀為“對”或“說”,訓作“答問”。[2]但筆者以為此說於簡文文義尚有未安之處。
  “敓”字,楚簡多見,《包山》簡200“以其故敓之”,李家浩先生讀為“說”;同樣的辭例亦見於《望山》簡24、49,整理者亦讀作“說”;《新蔡》甲三簡176、256,整理者亦讀作“說”;《九店》五六號墓簡34“利以敓盟詛”,整理者讀為“說”。[3]《周禮‧春官‧大祝》:“掌六祈以同鬼神示,一曰類,二曰造,三曰禬,四曰禜,五曰攻,六曰說”。鄭玄注曰:“攻、說,則以辭責之”。但李學勤先生早已指出鄭說有誤,並引《尚書‧金縢》之記載,認為“說”是告神的祝詞,只有“陳論其事”的功能,並無責讓的意思,“攻”與“說”不能混為一談,還主張“說”在文獻中有兩種作用:作為動詞,指“祝禱的行為”;作為名詞,指“祝辭”,可從。[4]如《晏子春秋‧內篇諫上‧景公病久不癒欲誅祝史以謝第十二》:“景公疥且瘧……病不已,滋甚,予欲殺二子者以說於上帝,其可乎?”,其中“說”字即當作動詞用,利用祝禱的行為,希望景公的病情能夠好轉。
  因此,筆者認為簡文“敓”應讀作“說”,作名詞用,訓作“祝辭”,簡文“祝敓”連用,意謂“以祝辭告於神”。此外,《競公瘧》簡7亦有“祝敓”一詞,“敓”字,濮茅左先生未讀破,此處也應讀作“說”,用法、文義均與簡5相同。

  簡7“毋尃青忍”,其中“”字,陳偉先生認為整理者釋作“罪”並無錯誤,但“忍罪”於文義似不可通,因此將“”字改釋為從“目”從“辛”的“親”字,認為是“親”字的誤寫。[5]何有祖、凡國棟……多位學者,多從陳偉的說法。[6]
      筆者也贊同陳偉先生的說法,但可補充一點意見。陳偉先生所說“”字當是“親”字誤寫,所指應是下列字形:[7]
  《郭店‧語叢一》簡77         《郭店‧語叢一》簡79
  《郭店‧語叢二》簡9           《郭店‧語叢二》簡40
相同的字形亦見於《上博一‧緇衣》簡10“”。《語叢一》、《語叢二》、《緇衣》這些篇章,馮勝君先生已證明是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8]故簡文“”字倘若為“親”字的誤寫,那麼《競公瘧》亦有可能是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但“”字上部從“自”,上述所舉“親”字皆從“目”,楚文字“自”與“目”從不相混,簡文此字為何誤寫成從“自”?唯一合理的解釋為《競公瘧》之底本來自齊國,是楚人的轉抄本,書手不太熟悉齊魯文字,導致抄寫訛誤的產生。[9]類似的情況亦見於“冒”字,《郭店‧窮達以時》寫作“”,下部從“目”,但在《郭店‧唐虞之道》寫作“”,下部誤摹為“自”,而《郭店‧唐虞之道》亦是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由此可見,書手對於他國文字不熟悉而產生誤摹的情形,並不是偶然發生的。
  此外,簡1“於”字三見,分別作“”、“”、“”,其中“”、“”乃楚文字常見的“於”字,與“”相似之字亦見於《上博二‧子羔》簡11“”、《上博三‧彭祖》簡1“”,馮勝君認為是《上博一‧緇衣》簡2“”的省體,而《上博一‧緇衣》亦是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10]又,簡8有“”字,陳偉先生改釋為“市”,認為與楚文字“市”近似,只是“土”形改作“貝”形,大概與市中交易與“貝”有關。[11]陳偉先生將“”改釋為“市”,並有相關文獻為佐證,可從。但是,楚文字“市”皆從“土”旁,並無從“貝”旁的例子,從“貝”的“市”字,只見於齊國,不見於其他國家。對此,李天虹先生提出兩個意見:一是楚文字“市”本可從“貝”,只因出土資料的侷限,目前尚未發現而已;二是《競公瘧》講述齊國之事,應是流行於齊國的文獻,後來流傳到楚地,為楚人所轉抄,過程中留下齊文字的特點,因此才有從“貝”的“市”字。[12]經過前述“親”、“於”與齊文字的對比之後,筆者認為第二個意見成立的可能性相對大得多。
  《競公瘧》中的文字既保留齊系文字的特點,其內容記載齊景公之事,亦可與《晏子春秋》互相對讀。[13]故筆者認為《競公瘧》之底本有可能源自齊國,但特別要說明的是,《競公瘧》的文字大多已轉寫成楚文字,嚴格來說,並不能說是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

  附記:本文承林清源師詳加指正,謹致謝意。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爲2007年9月22日。)


[1]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7/07/09。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7/07/09。
[2]濮茅左:《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競公虐釋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頁176。
[3]李家浩:〈包山楚簡“敝”字及其相關之字〉,《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頁279。朱德熙、裘錫圭、李家浩:《望山楚簡一號墓竹簡釋文與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95),頁93、95。賈連敏:《新蔡葛陵楚墓出土竹簡釋文》(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頁194、196。李家浩:《九店楚簡五六號墓竹簡釋文與考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頁95。
[4]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長春:長春出版社,1992),頁194。
[5]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7/07/09。
[6]何有祖:〈上博六《景公虐》初探〉,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7/07/11。凡國棟:〈上博六《景公虐》初探〉,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7/07/11。張崇禮:〈釋《景公虐》中的“敷情不偷”〉,簡帛研究網(http://www.bamboosilk.org)2007/07/24。梁靜:〈《景公虐》與《晏子春秋》的對比研究〉,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7/07/28。
[7]字形取自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頁528-529。
[8]馮勝君:〈論郭店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叢》一~三以及上博簡《緇衣》為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2004年8月。
[9]馮勝君先生轉引李家浩先生的意見,請參閱馮勝君:〈論郭店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叢》一~三以及上博簡《緇衣》為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2004年8月,頁4。
[10]馮勝君:〈論郭店簡《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語叢》一~三以及上博簡《緇衣》為具有齊系文字特點的抄本〉,《北京大學博士後研究工作報告》2004年8月,頁13。
[11]陳偉:〈讀《上博六》條記〉,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7/07/09。
[12]李天虹:〈《景公瘧》“市”字小記〉,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7/07/17。
[13]梁靜:〈《景公虐》與《晏子春秋》的對比研究〉,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07/07/28。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