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相關古璽字形說清華簡《廼命(二)》用為“掩”的字
作者:劉海宇  發布時間:2021-08-02 00:32:32
(日本巖手大學平泉文化研究中心) 
(首發)
  
  清華簡《廼命(二)》10號簡有一個用為“掩”的字,字形作,隷定為“”,所見文例為:
  毋或取資於上,㞷(枉)?(圖)廛(擅)?(謀),以(掩)盍(蓋)不善。
  整理者注曰:“‘’字或涉下‘盍’字而訛”。[1]楚文字中,掩蓋的“掩”一般記作“”形(《習慣》[2]370頁),即《說文》訓“蓋也”的“弇”字的古文“?”。清華簡整理者大概說《廼命(二)》的“”本應作“”,因下字“盍”而類化訛寫成從“去”的字形。
  與上述內容相關聯的《廼命(一)》8-9號簡曰:
  毋或以而所口(美),亞(惡)身利?(首),力言相(弇)盍(蓋),而不告 我於(淺)深。
”字作形,整理者在釋文中隷定為“”,括讀為“掩”,在注釋中指出“”即《說文》“弇”字古文。[3]
  此外,清華簡《皇門》篇10號簡亦見“掩蓋”一詞,字形也作“盍”,其文例為:
  ?(媢)夫又(有)?(邇)亡(無)遠,乃(弇)盍(蓋)善夫,善夫莫達在王所。
”字作形,整理者在釋文中直接把隷定作“弇”。[4]
  《說文》中“弇”與“掩”記錄不同的詞,“弇”訓“蓋也”,即遮蓋義,“掩”訓“斂也”即掩埋義。“弇”又增形為“揜”,《說文》訓“覆也”。楚簡中,遮蓋義的“弇”作“”形,而掩埋義的“掩”記作埮、等形(《習慣》371頁)。傳世古書中,遮蓋、掩蓋的“掩”記作“揜”、“掩”。“掩”,最早見於戰國時期的秦陶文,用為人名[5]。“掩”又見於馬王堆帛書《陰陽五行甲篇》,用為遮掩義。[6]
  清華簡《廼命(二)》整理者對整體文意的總體把握是可信的,從辭例和文意看,“”確實應讀為“掩”。但,“”為“”訛寫的說法卻沒有令人信服的根據。
  日本大谷大學禿庵文庫藏古璽印中,有三晉系私璽“”(圖一,印蛻與印面、印鈕照片)[7],首字從去從于,與清華簡《廼命(二)》的“”字構件相同,應是同一字。古璽“”字的存在可以證明清華簡《廼命(二)》“”不會是訛寫,整理者的說法不可信。
  
  從一般文字學規則分析,“”、“”字應從“去”聲。古文字中,“去”有兩個不同的來源,一是表示器蓋“盍”字的初文,古音屬葉部,二是來去的“去”字,古音屬魚部。[8]出土文字資料中,從去聲的字可讀為“奄”。西周金文《禽簋》(《集成》[9]4041):“王伐侯”,唐蘭先生釋“”為“蓋”,讀如“奄”,謂銘文所言即史籍中的成王踐奄之事[10]。戰國文字中,“盍”可讀為“奄”,清華簡《繫年》14號簡、15號簡“成王伐商盍”的“商盍”即典籍中的“商奄”,[11]《皇門》篇“王用能盍(奄)又(有)四?(鄰)”的“盍”,整理者云:“盍即‘蓋’,古與‘奄’字通用”[12]
  綜上,清華簡《廼命(二)》“”字所從“去”應是“盍”字初文,所以可以讀為“掩”,“(掩)”與“盍(蓋)”義近連用。
  私璽“”中的“”字用為姓氏,可讀為“奄”,《風俗通儀·姓氏》載:“奄氏,奄,國號也。《尚書》云:‘成王既踐奄。’《左傳》秦大夫奄息,其後也。”[13]姓氏作“奄”,是秦國的用字習慣,秦陶文有人名“奄賞”。[14]
  
  附記:本文爲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C)“日本に所蔵される中国古印に関する調査研究”(批准號21K00885,研究代表:劉海宇)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1] 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九)》,中西書局,2019年,176-179頁。
[2] 禤健聰《楚係簡帛用字習慣研究》,科學出版社,2017年。簡稱《習慣》。
[3] 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九)》,171-174頁。
[4]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164頁。
[5] 王恩田《陶文圖錄》,齊魯書社,2007年,2312頁。
[6]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五)》,中華書局,2014年,78頁。
[7] 大谷大學編《大谷大學所藏禿庵文庫中國古印圖錄》,大谷大學發行,1964年,81號古璽,33頁。
[8] 裘錫圭《說“去”“今”》,《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三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418-419頁。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訂本)》,中華書局,2007年。
[10] 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征》,中華書局,1986年,38頁。
[11]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中西書局,2011年,142頁。
[12]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168頁。
[13] 王利器校注《風俗通儀校注》,中華書局,1981年,537頁。
[14] 王恩田《陶文圖錄》,齊魯書社,2006年,2337頁;徐在國等編著《戰國文字字形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423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1年7月30日11:03。)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