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上博(九)《邦人不稱》篇札記
作者:劉松清  發布時間:2021-10-06 21:24:44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首發)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中的《邦人不稱》簡8和簡9,[1]整理者釋文作:
  ……(蔡)8大祝 (止),須邦君加(冠),(得)爲備(服)出(就)。(蔡)大祝二拜頓=(頓首)曰:“今日(通),既(失)邦,或(得)之。” (蔡)大9
  
  “備”上兩字,圖版作:
  
整理者釋爲“(得)”、“爲”,考釋未對“(得)爲備(服)出(就)”加以解釋。有學者將第一字改釋爲“弁”或“曼”。[2]細審圖片,我們認爲“備”上兩字似當釋爲“卑”、“廷”。
  先來看“卑”字。從圖版看,此字上部作“田”形,與“”字所從“貝”旁明顯有別。本簡既有“”字,圖版作:
  
因此,此字釋“”不妥。需要説明的是,本簡“卑”字處恰好有殘斷,茬口大體能吻合。但是報告圖版處理時沒有完全拼合,留有空隙,使得殘斷處在圖片上形成了一條不太平整的黑影。這條黑影容易誤看成是筆畫,整理者釋“”或受此影響。我們將殘斷處標示如下:
  
我們試將黑影部分消除,處理後的字形圖像如下:
  
事實上,上博簡的圖版中一些沒有完全拼合的殘斷茬口處,照片上呈現條狀的黑影,看上去像墨寫的筆畫,如上博3·《仲弓》簡5、簡2:
  
簡5的“之”與“宗”之間的條狀黑影即是殘斷處;簡2的“”字下部“心”旁左下角看上去有一短橫畫,實際上是殘斷處的黑影。
  我們將“卑”字殘斷處嘗試進一步處理,拼合後圖像如下:
  
  再看“廷”字。此字筆畫較爲清楚,唯右上部稍有漫泐,但明顯與楚文字“爲”字形不符。包山楚簡“廷”字屢見,如簡62、71的“廷”分別寫作:
  
“備”上一字與上舉“廷”字形接近,右旁應當爲“㐱”。字形輪廓處理如下所示:
  
  簡文“卑”疑當讀爲“披”。“卑”屬幫紐支部,“披”屬滂紐歌部,二者聲韻皆近。就其聲母來說,幫、滂同屬唇音且爲旁紐。從韻部來說,支、歌部關係密切,有不少相通的用例,如“䞾”與“池”、“?”與“弛”、“痺”與“罷”等。[3]北大藏西漢簡《荊決》篇“山有玄木,其枼卑離”之“卑離”,整理者讀爲“披離”。[4]
  简文“廷備(服)”即爲朝服。朝服指君臣百官的朝會之服或行禮儀所穿之服。傳世文獻多見“朝服”一詞,如《論語.鄉黨》:“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說苑·修文》:“公冠自以爲主,卿爲賓,饗之以三獻之禮。公始加玄端與皮弁,皆必朝服玄冕四加,諸侯、太子、庶子冠公爲主,其禮與上同。”《晏子春秋》“景公飲酒命晏子去禮晏子諫”章:“公曰:‘趣駕迎晏子。’晏子朝服以至,受觴再拜。”等等,與簡文“廷服”之義相同。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有學者提出簡8、簡9不屬於《邦人不稱》篇,見簡帛網“簡帛論壇”《邦人不稱札記》第45樓(2013年3月1日)“魚游春水”發言。李松儒:《談上博九〈邦人不稱〉的歸篇與拼合編聯》,《簡帛》第9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10~111頁。高佑仁:《〈邦人不稱〉譯釋》,季旭昇、高佑仁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讀本》,萬卷樓2017年,第199頁。
[2] 汗天山(侯乃峰)認爲或釋“弁(?冕?)”(《邦人不稱札記》第24樓發言)。海天遊蹤(蘇建洲)認爲釋“曼(冕)”,(《邦人不稱札記》第34樓發言)。
[3]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第467頁、479頁。
[4]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76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1年10月3日19:34。)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