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五紀》“四維算行星”解
作者:鍾守華  發布時間:2021-10-28 16:41:01
(上海浦東華夏社會發展研究院李約瑟文獻中心) 
(首發)
  
  清華簡《五紀》簡25、26整理者釋文:
  四維算行星:建星、牽牛、婺女、虛、危、營室、東壁、奎、婁女、胃、昴、濁、參、伐、狼、弧、咮、張、七星、翼、軫、大角、天根、本角、駟、心、尾、箕。[1]
  簡文整理者稱:“四維,此處指‘四象’,即東方蒼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行星,此處指二十八宿,並非後來一般意義上的行星。”然而,“《五紀》始於建星,終於箕宿,其順序是北→西→南→東,這與傳世文獻始角終軫,即始於東方七宿、終於南方七宿的首尾順序不同。”[2]由此種不同可見,“四維算行星”簡文並不是在單純意義上列述二十八宿,而是另有他義之“算”。
  本文認為,《五紀》“四維算行星”簡文是表述“歲星右行於天”的星宿列序。
  這是因為: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中,歲星(古人對木星的稱名)運行一周天(按日月五星自西向東右行於天)為十二年,與十二次、二十八宿相配合(見表1),其排序始於十二次中的星紀(斗、牛宿),即是自北→西→南→東,這恰好與《五紀》“四維算行星”列序相同,但與叙述二十八宿的一般順序始角終軫不同。《周禮·春官·保章氏》鄭玄注:“歲星為陽,右行於天;太歲為陰,左行於地,十二歲而小周。”《史記·天官書》:“以攝提格歲:歲陰左行在寅,歲星右轉居丑,正月與斗、牽牛晨出東方,名曰監德。”《漢書·天文志》:“石氏曰名監德,在斗、牽牛……甘氏在建星、婺女。”可知,“四維算行星”簡文以建星示斗宿(另用“濁”不用“畢”、用“伐”不用“觜”、用“狼”不用“井”、用“弧”不用“鬼”等)是戰國甘氏(楚人甘德)天文學派的反映。對于古代天文因何以星紀(斗、牛宿)為始及其制定的年代,陳遵媯指稱:“根據冬至點在星紀的中央,而它相當於二十八宿的牽牛初點即其中大星牛宿一(摩羯座β星)而推算的。據推算,牛宿一赤經恰為二百七十度的年代,是在公元前430年;赤經每百年約有一度半的變動,因而十二次制定的年代當在公元前430年前後約一兩百年之間。考慮到十二次和分野是在同時代所制定,則其年代以對于歲星紀事及歲陰紀年的元始年,即公元前365年比較適當。”[3]其時,冬至點在星紀的中央,“歲星右轉居丑,正月與斗、牽牛晨出東方,”故十二次以星紀(斗、牛宿)為始而右列於天。
  古人以歲星運行每年舍止十二次中的某次用於紀年,謂歲星紀年,並结合分野用於星占。例如,《國語·晉語四》:“天事必象。十有二年,必獲此土,二三子志之。歲在壽星及鶉尾,其在此土乎。天以命矣,復于壽星,必獲諸侯。天之道也,由是始之。”《國語·周語下》:“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歲之所在,則我有周之分野也。”
  所以,清華簡《五紀》“四維算行星”中的二十八宿排列,自建星始之“算”,是古人以“四維”表述“歲星右行於天”的星宿列序。
  
表1
歲  名 太歲所在 戰  國  歲 星 所  在
十二辰 十二次 二十八宿
攝提格 星紀 斗牛
單閼 玄枵 女虛危
執除 娵訾 室璧
大荒落 降婁 奎婁
敦牂 大梁 胃昴畢
協洽 實沈 觜參
涒灘 鶉首 井鬼
作鄂
 鶉火
柳星張
閹茂 鶉尾 翼軫
大淵獻 壽星 角亢
困敦 大火 氐房星
赤奮若 析木 尾箕

  
[1] 石小力:《清華簡〈五紀〉中的二十八宿初探》,《文物》2021年第9期。
[2] 同1。
[3]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二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笫415—416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1年10月27日10:43。)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