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五紀》二十八宿探源
作者:呂傳益  發布時間:2021-12-19 17:26:49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古天文研究中心)
(首發)
  
  2021年12月16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壹)》正式公佈。其《五紀》篇完整的記載了一套二十八宿:
  建星、牽牛、婺女、虛、危、營室、壁、奎、婁女、胃、昴、濁、參、伐、狼、弧、咮、張、七星、翼、軫、大角、天根、本角、駟、心、尾、箕。[1]
  整理者對這套二十八宿的內容進行分析,並將其與多種文獻中的二十八宿比較,發現它與”後世通行的二十八宿有較大差異”,但與《史記·律書》多有相合,僅”東方七宿前三宿的名稱和順序不同”。[2]關於這套二十八宿的來源,則未有提及。殊為遺憾。
  在中國天文學史上,主要有石氏二十八宿體系、甘氏二十八宿體系和巫咸氏二十八宿體系等三大體系。[3]根據中國天文學史整理研究小組的看法,二十八宿的起源時間可以追溯到春秋早期。[4]從春秋早期到漢武帝太初年間,一直是多種二十八宿體系並存的局面。直到太初改歷,天文學家認定石氏系統為優,奠定了石氏系統的經典地位,[5]以至於三國時吳國太史令陳卓在整理全天星官時,將石氏體系作為二十八宿宿名的基準。[6]
  實際上,整理者提到的《爾雅》、《禮記·月令》、《史記·天官書》、《史記·律書》、《淮南子》(作者案:應為《天文訓》)、曾侯乙墓漆箱、睡虎地《日書》、周家台《日書》、汝陰侯墓式盤等文獻中的多種二十八宿,大多數都屬於石氏二十八宿體系。整理者提到的《史記·律書》二十八宿與眾不同,就緣於它不屬於石氏二十八宿體系,而屬於甘氏二十八宿體系。[7]
  現存傳世資料中,《漢書·天文志》的《石氏》和《甘氏》記載了石氏與甘氏兩個體系並存的情況,並在”太歲紀年法”中給出了兩個系統的宿名。[8]整理成表如下:
  表一 《漢書·天文志》中石氏、甘氏與傳世二十八宿體系對照
傳世名
石氏 牽牛 婺女 營室 東壁 觜觿 東井 舆鬼 七星
甘氏 建星 婺女 營室 東壁 七星

  根據表一,甘氏體系與石氏體系最明顯的差別就是,用”建星”替代”斗”,用”參、罰、□(作者案:當為狼)、弧、注”替代”觜、參、井、鬼、柳”,”七星”與”張”二宿的順序相反。將《五紀》二十八宿與石氏體系和甘氏體系對比,除了東方蒼龍前四宿用”大角、天根、本角、駟”而不用”角、亢、氐、房”,其他部分內容與石氏體系的差異,跟甘氏體系與石氏體系的差別極為相似。
  檢索秦漢時期的文獻,發現與《漢書·天文志》中《甘氏》所提到的二十八宿,還在《呂氏春秋·十二月紀》、[9]《禮記·月令》、[10]《淮南子·時則訓》、[11]《史記·律書》、《漢書·天文志》中的《甘氏》和《太初》等材料中可以見到類似的形式。
  將上面提到的幾種類似二十八宿整理成表,如下:
  
表二 類似《漢書·天文志》《甘氏》的二十八宿以及傳世二十八宿對照
傳世名 清華簡《五紀》 《呂氏春秋·十二月紀》 《禮記·月令》 《淮南子·時則訓》 《史記·律書》 《漢書·天文志》中《甘氏》 《漢書·天文志》中《太初》
大角
天根
本角
(火)心
建星 建星 建星 建星 建星 建星 建星
牽牛 牽牛 牽牛 牽牛 牽牛 牽牛
婺女 婺女 織女 婺女 须女 婺女 婺女
營室 營室 營室 營室 營室 營室
東壁 東壁 東壁 東壁 東壁
婁女
觜觿 觜觿 觜觿
东井 东井 东井
舆鬼
七星 七星 七星
七星 七星 七星 七星

  根據前人研究,這些包括清華簡《五紀》在內的、與《漢書·天文志》所載《甘氏》類似的幾種二十八宿,從具體的宿名變化來分析,可以視作甘氏二十八宿體系的三個版本。《呂氏春秋·十二月紀》、《禮記·月令》、《淮南子·時則訓》的二十八宿來源於同一個版本,《史記·律書》、《漢書·天文志》中《甘氏》的二十八宿來源於另一個版本,《漢書·天文志》中《太初》的二十八宿與前面幾種明顯不同,來源於又一個版本。[12]
  與上述幾種甘氏二十八宿對比可以發現,《五紀》二十八宿除了”大角、天根、本角、駟”等宿的剩餘部分,與三種版本的甘氏體系對應內容都非常類似,尤其與《史記·律書》中的二十八宿版本接近,不同之處僅為”咮”與”注”、”伐”與”罰”、”昴”與”留”相異,但它們音同或字形同,可以互通。由此看來,《五紀》二十八宿很可能也屬於甘氏體系,而且不屬於已知的任何一個版本。從年代上來看,《五紀》二十八宿見於戰國楚簡,應當是較早的甘氏體系形式,而且是明確見行於楚國的二十八宿體系。至於曾侯乙墓漆箱二十八宿,於後世通行的二十八宿體系幾乎一致,表明它屬於成熟的石氏體系,其出土地在地域上被視作楚地,所在的曾國也被視作楚國附庸,但曾國畢竟還是一個基本獨立的諸侯國,曾侯乙墓漆箱上的石氏系統是否也在楚國流行,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此外,甘氏二十八宿體系作者甘德的身份信息也由此可以進一步得到確認。關於甘德的記載,歷史上的記錄甚少,僅見於《史記·天官書》”在齊甘公”,《漢書·藝文志》”楚有甘公”,《續漢書·天文志》”齊國甘公”,《史記集解》引”徐廣曰:或曰甘公名德也,本是魯人”,《史記正義》引梁阮孝緒《七錄》云:甘公”楚人”,等等文獻。江曉原曾針對這樣的情況感嘆,”甘(德)…活動於戰國,年代較近,可考事跡反而甚少”。[13]陳美東根據上述這幾處文獻記載認為,”甘德,楚人在齊”;[14]王勝利則認為,”甘德的祖籍可能在齊魯地區”,並從”天空位置明顯偏南的狼、弧二星取代東井、輿鬼”來推測甘德的工作地點應為維度較低的楚國,以及馬王堆《五星佔》佔文很多近似於《開元佔經》中”甘氏曰”佔文,由於長沙本為楚地,當地應保存楚人甘德所著的占星著作,由此來判斷”他的天文工作主要是在楚國開展的”。[15]兩位學者對甘德身份的判斷並無明確的直接證據,主要是依靠間接材料進行的推測,因此彼此結論大相徑庭。而《五紀》二十八宿的記錄,為這個問題提供一些直接的證據,即戰國時期楚國通行的二十八宿屬於甘氏體系,表明甘德的這些天文成就應當符合楚國觀測情況而被楚國採納,因此,他的天文工作應當是在楚國開展的。而甘德的籍貫問題,結合史料來看,王勝利的觀點可能更貼近真實情況,即”甘德的祖籍可能在齊魯地區”。  

*本文受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楚地出土簡帛中的天文研究”資助,項目批准號為15CZS018。
[1] 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十一)》,上海:中西書局,2021年。
[2] 石小力:《清華簡<五紀>中的二十八宿初探》,《文物》2021年第9期,第82-86頁。
[3] 由於現存文獻中完全見不到巫咸氏二十八宿體系的任何記載,因此,所見二十八宿是否屬於巫咸氏體系暫時不列入討論的範圍。參見中國天文學史整理研究小組:《中國天文學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年,第43頁。
[4] 中國天文學史整理研究小組:《中國天文學史》,第44頁。
[5] 陳美東:《中國科學技術史·天文學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72頁。
[6] 陳美東:《中國科學技術史·天文學卷》,第224頁。
[7] 王勝利:《楚國天文學探索》,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59-61頁。
[8] 《漢書》卷二十六《天文志》,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289-1290頁。
[9] 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0] 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399-504頁。
[11] 何寧撰:《淮南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379-432頁。
[12] 王勝利:《楚國天文學探索》,第60-61頁。
[13] 江曉原:《天學真原》,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64頁。
[14] 陳美東:《中國科學技術史·天文學卷》,第92-93頁。
[15] 王勝利:《甘德系楚國天文學家證據兩則》,《中華文化論壇》1996年第4期,第55-56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1年12月18日14:18。)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