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五紀》札叢(上)
作者:張雨絲、林志鵬  發布時間:2022-01-07 10:14:53
(復旦大學歷史系)
(首發)

  一、雚(遏/玩)其有中,(隳/戲)其有德,以乘亂天紀(簡1)
  此處“中”與“德”、“天紀”性質相類,可參考鄔可晶對於早期文獻“中”字的考察,將其理解爲“天之心意”,即天命。[1]簡文“雚”,整理者讀爲“權”,據《說文》訓爲“變”、“反常”。[2]從文義上看,“雚”當理解爲與下文“”、“亂”意義相類的詞。早期文獻中“權”常作權衡、比較之義,而《說文》所見“權”的“反常”義應理解爲權宜、變通,如《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在討論“權”字時,不妨對照簡文下句語法地位相當的“”字。此字整理者提供了兩種意見:一讀爲“戲”,訓爲狎弄;又疑讀爲曉母歌部之“隳”,訓爲壞墮。據此,筆者對“雚”字也提出兩種可能的解釋。
  “雚”可以讀爲“遏”,訓爲中止、斷絕。遏、雚聲紐皆屬牙喉音,韻部月元對轉。上博竹書《緇衣》簡13“長民者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心。”“”字,隸作“”,實即“曷”字。上博本《緇衣》“”,郭店作“懽”,而今本作“格”,說明從“曷”、“ 雚”、“各”之字可以通假。[3]《詩•大雅•文王》“命之不易,無遏爾躬”,“命”即指天命。《爾雅•釋詁》“遏,止也。”《楚辭•天問》:“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王逸注:“遏,絕也。”簡文“雚(遏)其有中”、“(隳)其有德”指洪水所導致的亂象使得天命中絕,天德墮壞。
  “雚”亦可讀爲“玩”,訓爲狎弄,引申爲輕慢、褻瀆。“玩”爲疑母元部字,“雚”爲見母元部字,而“冠”、“莞”等見母字皆與疑母的“元”字諧聲,又《爾雅•釋草》:“雚,芄蘭。”《說文》此字作“莞”。[4]說明二字聲韻關係密切。《國語•周語上》:“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韋昭注“玩,黷也。”《左傳》昭公十二年“水懦弱,民狎而翫之,則多死焉。”《荀子•禮論》“尒則翫,翫則厭,厭則忘,忘則不敬。”簡文“雚(玩)其有中”、“(戲)其有德”相因,指洪水所導致的亂象使得天命、天德被輕慢褻瀆。
   
  二、后帝、四倝(榦)、四輔(簡1)
  簡文“四倝”,整理者讀為“四幹”,引《周易·乾卦》“貞者,事之幹也”訓為主幹。[5]按,“倝”讀爲“榦”(亦作“幹”),本指築墻時在墻版的兩邊起支撐作用的立木,訓爲輔助。《書•費誓》“峙乃楨榦”,偽孔傳:“題曰楨,旁曰榦”,孔穎達疏:“題曰楨,謂當墻兩端者也。旁曰榦,謂在墻兩邊者也。”[6]段玉裁注《說文》“榦”字時指出,此說爲析言之,即以楨、榦爲不同事物。段氏又引《爾雅•釋詁》舍人注曰:“楨,正也,築牆所立兩木也;榦,所以當牆之兩邊鄣土者也。”可知楨、榦本指不同事物,作用相近,故《爾雅·釋詁下》“楨、翰、儀,榦也”乃渾言之。古書又常“楨榦”連稱以喻輔弼之臣,如《漢紀•哀帝紀》“陛下秉四海之眾,曾無楨榦之臣。”
  張玉石在考察版築技術時指出,西周之前主要採用在模板外側樹立木柱的楨榦來固定模板,春秋以後逐步發展為爲以穿棍承托、繩索攬系來固定。[7]在建築大型墻體時,人們需分段分層夯築,固版立柱自然隨之增加。因此“榦”又與作爲排列肋骨的“脅”發生聯繫。《公羊傳》莊公元年“拹榦而殺之”,段玉裁《說文注》釋“拹”字時引此文,並云“幹(榦),脅骨也”,又《說文》“肋,脅骨也。”段注曰“亦謂之榦。榦者,翰也,如羽翰然也。”緯書《春秋元命苞》、《春秋文曜鉤》皆有“顓頊併幹”[8],異相“併幹”猶晉文公重耳之“駢脅”,杜預注《左傳》謂“駢脅,合幹。”綜上,《五紀》“四倝(榦)”應是取“榦”字支撐、輔助之義,“四榦”或可理解爲在四方支持“后帝”、藩屏王室的諸侯,與“四輔”意義相類。
   
  三、后帝青(省)己,修鬲(厤)五紀(簡2)
  “后帝青己”,整理者讀爲“情”,謂自省,推己及物,或讀爲“靖”,“靖己”猶《書•微子》“自靖”。[9]侯瑞華引清華簡《越公其事》“日(省)農事”之例,認爲“青”當讀爲“省”,理解爲“思察己之所行也”。[10]按,“情”引申為自省義,較為迂曲,當以侯說為是。“鬲”,整理者讀爲“歷”,引《禮記•月令》“命宰歷卿大夫至于庶民土田之數”鄭注:“歷猶次也。”按,此字可讀爲“厤”,《說文》:“厤,治也。”
   
  四、天地、神祇、萬皃(苗)同德(簡2-3)
  “萬皃”,整理者以“皃”即“貌”字,萬皃指萬民、萬人,後世文獻多作“苗”。[11]“萬皃”又見本篇簡98、103、108,簡31有“萬族、”“皃民”。“皃”可逕讀爲“苗”,郭店竹書《性自命出》簡20“至頌”讀為“至容貌”[12],可見“皃”、“苗”二字可通。《說文》“緢”字下引“《周書》曰:惟緢有稽。”段《注》指出其爲《甫刑》文,“今本‘緢’作‘貌’。僞孔傳云‘惟察其貌’。按許所據壁中文,蓋謂惟豪釐是審也。”楚簡中作為“苗民”之“苗”亦作“”,見上博竹書《緇衣》簡14(引《呂刑》)、《舉治王天下》簡26,而“皃”、“毛”二聲系可通,如《大雅•抑》“誨爾諄諄,聽我藐藐”,《洪範五行傳》作“眊眊”。[13]
   
  五、有乃圼(尼)(簡3)
  “有洪乃圼”,整理者將“圼”讀爲“彌”,訓爲止息,其字又作“弭”。按,“圼”从“日”得聲[14],爲泥母質部字,而“彌”爲明母脂部字,韻部雖近但聲紐稍隔。“圼”疑可讀爲“尼”,尼爲娘母脂部字,與“圼”音近可通。《論語•陽貨》“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史記•屈賈列傳》作“皭然泥而不滓者也。”《荀子•勸學》“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大戴禮記•曾子制言》“涅”作“泥”。[15]
  《爾雅·釋詁》“尼,定也”、“止也”。郭璞注曰:“尼者,止也,止亦定。”《孟子•梁惠王下》“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趙岐亦訓尼爲止。馬王堆帛書《周易•乾卦》“夕沂〈泥〉若,厲,無咎”,秦倞據帛書易傳《二三子問》、《衷》指出,帛書經傳應作“夕泥若”,泥讀爲尼,表示止息、平和之義,與傳世本“夕惕若”别为二義。[16]綜上,“有洪乃圼(尼)”指洪水平息。
   
  六、一亦(舉)一,二亦(舉)二,三亦(舉)三,四亦(舉)四,五亦(舉)五(簡4)
      “亦”整理者如字讀,未作解釋。按,“亦”疑讀爲“舉”,數句謂在第一項舉出“一”對應的內容,據下文可知有風、直、禮、青等;在第二項舉出“二”對應的內容,據下文可知有雨、矩、義、白等;餘倣此。
  “夜”从“亦”得聲,清華簡《耆夜》中的“夜爵”,裘錫圭先生曾據楚文字中的“平夜”即文獻中的“平輿”,將夜爵讀爲“舉爵”,並指出郭店《老子》甲篇“夜乎如冬涉川”之“夜”,帛書本與河上公本作“與”。[17]蔡一峰則在討論“與”“舉”“夜”等字的上古音構擬時,舉出了更多傳世與出土文獻的通假例證。[18]
  與簡文類似的表述如《莊子•天下》“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以稽為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顧實認爲“其數一二三四者,隨上文之法名參稽四事而言也。”[19]此或與古人籌算筮占的習慣有關,揚雄《太玄•玄數》載“推玄筭”法曰:“家,一置一,二置二,三置三。”范望解贊曰:“謂置一筭也”“隨家所得之位而置筭也”。[20]揚子《太玄》卦畫自上而下分方、州、部、家,“一置一,二置二,三置三”即謂根據“家”的畫數置相應的算籌以計數。
   
  七、(斠)(簡8)
  從竹書上下文可知“司”與“司????”同爲宅於北極的“度”組之神。簡36言其對“萬生”之作用爲“司????之,司要之”(参看本文下則)。簡文“”,整理者讀爲“校”,訓為核查檢校;“????”,則讀爲盟誓之“盟”,即伺察盟誓之神。按,“司”,本篇簡81作“司”,整理者認為“”所从“文”為聲符“爻”之形訛,其說是。從簡34-36所涉諸神各有職司的情況來看,“司”未必與“司盟”同掌盟詛之事。“”从米,疑即“斠”字異體,《說文》訓為“平斗斛也”。“司斠”管穀物稱量,其職司屬於下文所說的“尚(掌)度”。
   
  八、〔司〕盟(簡36)
  簡36“盟之,司(斠)要之”,整理者據安大簡《詩經•卷耳》“不盈(頃)筐”之辭例,[21]將此處的“”字釋為“傾”,並認為“傾之、要之”相當於《左傳》襄公十一年“或間茲命,司慎、司盟……明神殛之,俾失其民。”[22]按,“司盟”為伺察盟誓之神,整理者將“司盟之”解為“傾之”,乃據《左傳》“明神殛之”為說,但這類詛咒是在背盟的情形下生效,而在《五紀》的語境中,神靈對“萬生”主要承擔照護、監察之責,不致無條件地施加懲罰。簡文“”,徐在國認為乃“傾”字異體,[23]頗疑此字當破讀爲“炯”。楚簡中“冋”、“頃”二聲系往往相通,如傳世文獻中的“齊頃公”“晉頃公”,在清華簡《繫年》中皆作“冋公”;上博竹書《君子爲禮》簡7“肩毋廢、毋冋(傾)”,亦其例。《說文》:“炯,光也。”[24]簡文“炯之”指以光照之,引申為洞察之義。《周禮•秋官》司盟掌盟載之法,其在盟會中需“詔明神”,鄭注謂:“明神,神之明察者,謂日月山川也。”[25]鄭玄所舉“日月山川”乃為自然神,與《五紀》“司盟”雖異,但其職司皆為監察盟誓,其特質為炯明。
   
  九、夫是故后參伍慮事,明以事,巧以圖,美以出,力以固,果中度(簡123-124)
  整理者斷讀爲“夫是故后參伍慮事明,以事巧,以圖美,以出力,以固果,中度。”同時指出“明、巧、美、力、果”即上文“文惠武三德以敷天下”中的“武”德。[26]按,此段句讀可調整為“夫是故后參伍慮事,明以事,巧以圖,美以出,力以固,果中度。”以“參伍慮事”啟下文,末句“果中度”猶“果以中度”,類似句式如《論語•衛靈公》“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法言•問道》“夫道以導之,德以得之,仁以人之,義以宜之,禮以體之,天也。”
   


[1] 鄔可晶:《說〈論語·堯曰〉“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新經學》第七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08-123頁。
[2]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壹)》,中西書局,2021年,第89-90頁。
[3]林志鵬:《釋戰國楚簡中的“曷”字》,《簡帛研究》2009年卷,第63-79頁。
[4]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第158-159頁。
[5]《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壹)》,第89-90頁。
[6]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尚書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第665-666頁。
[7]張玉石:《中國古代版築技術研究》,《中原文物》2004年第2期,第59-70頁。
[8]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90、661頁。
[9]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壹)》,第89-90頁。
[10] 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清華簡第十一輯整理報告補正》,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網站,2021年12月26日。
[11]《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壹)》,第89-90頁。
[12]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79-184頁。白于藍:《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90-191頁。
[13]參張儒、劉毓慶著:《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11-213頁。
[14] 參裘錫圭:《居延漢簡中所見的疾病名稱和醫藥情況》,《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二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37-38頁。
[15] 劉寶楠:《論語正義》,中華書局,1990年,第686頁;高亨:《古字通假會典》,第551頁。
[16]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中華書局,2014年,第12-13頁;秦倞:《再說“夕惕若”》,《中國學研究》第11輯,濟南出版社,2008年,第431-434頁。
[17]裘錫圭:《說“夜爵”》,《出土文獻(第二輯)》,中西書局,2011年。
[18] 蔡一峰:《“與”“舉”古讀補説——兼談“夜”的擬音問題》,《漢語史學報》2020年第2期,第142-149頁。
[19] 顧實:《〈莊子·天下篇〉講疏》,收入《〈莊子·天下篇〉注疏四種》,華夏出版社,2009年,第17頁。林希逸《莊子鬳齋口義》謂此句“言纖悉歷歷明備也”,馬敘倫《莊子天下篇義證》更指出:“其”猶“若”也,“若數一二三四”,言其易明也。
[20]揚雄撰,范望注:《太玄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94頁。
[21] 此字於清華簡中又見《治邦之道》簡1“(傾)昃其天命”、簡7“其徵而不(傾)昃”。又《詩經·召南·摽有梅》“頃筐塈之”,簡本“頃”作“”。參看《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9年;《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中西書局,2018年,第128-129頁。
[22]《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壹)》,第103頁。
[23] 徐在國、管樹強:《楚帛書“傾”字補說》,《語言科學》2018年第3期。
[24] 王念孫《廣雅疏證》指出,《左傳》襄公五年“我心扃扃”,杜注:“扃扃,明察也。”《楚辭•哀時命》“夜炯炯而不寐”、《九思》“神光兮熲熲”,並字異而義同。
[25]孫詒讓:《周禮正義》,中華書局,1987年,第2852-2854頁。
[26]《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壹)》,第130-131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2年1月6日16:21。)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