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簡《仲尼曰》“古之學者自為”小議
作者:王挺斌  發布時間:2022-09-09 08:25:04
(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
(首發)

  《論語·憲問》:“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是流傳很廣的話,歷來作為廣大讀書人治學的座右銘。這兩句話字面意思並不難懂,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翻譯為:“古代學者的目的在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現代學者的目的卻在裝飾自己,給別人看。”[1]這段翻譯主要參考了《荀子·勸學》“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北堂書鈔》引《新序》“古之學者,得一善言,以附其身;今之學者,得一善言,務以悅人”、《後漢書·桓榮傳》“為人者,憑譽以顯物;為己者,因心以會通”。“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中的兩個“為”,猶《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之“為”,現在念wèi介詞。安徽大學所藏戰國竹書中有《仲尼曰》一篇,其中正好抄錄了相關文句,但略有不同,整理者提出了新的看法,值得討論。
  安大簡《仲尼曰》7:
  中(仲)尼曰:“古之學者自為,含(今)之學【者】為人。”
  今本“古之學者為己”之“為己”,與簡本“古之學者自為”之“自為”相應。這隻簡最早公佈於《文物》2022年第3期。整理者指出: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於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淮南子·兵略》:“故善用兵者,用其自為用也;不能用兵者,用其為己用也。”可見“自為”與“為己”意思應稍有區別。“自為”即“為自”,代詞賓語前置,“為己”即“為我”。《慎子·因循》:“故用人之自為,不用人之為我,則莫不可得而用矣。”簡本“自為”與“為人”相對,應更符合孔子的原意。古書中也有不少“為人”與“自為”相對的例子。如《孟子·告子下》:“淳于髡曰:‘先名實者,為人也;後名實者,自為也。’”《莊子·天下》:“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淮南子·兵略》:“舉事以為人者眾助之,舉事以自為者眾去之。”[2]
這段話亦大致見於後來正式出版的整理報告。[3]但是上述劃線的部分有改動,即“‘自為’表示自己做,‘為己’即‘為我’”。改動之前,劃線句單獨來看是正確的,但跟段落主旨不符;改動之後,邏輯就清楚了。整理者是想區別“自為”與“為己”,前者表示自己做,後者表示為自己,簡本“自為(自己做)”更符合孔子原意。按照這個意見,簡本“古之學者自為”之“為”,應該念wéi
  但是這個看法未必可以成立。引發整理者新說的,主要是上揭幾條書證,我們不妨逐一分析一下。為方便說明問題,我們將引出所論書證的上下文。
  第一,《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儀子不受。其弟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於法,枉於法則免於相。雖嗜魚,此不必能[自給][4]致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於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於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這個故事饒有興味,大致說的是公儀休在魯國做宰相的時候,非常喜歡吃魚,但他卻拒絕別人給他送魚,因為他知道,如果接受了別人的魚,自然會受制於人,將來可能做出徇私枉法的事,乃至丟官,到時候肯定沒人給他送魚,自己也難以自給。由此總結出來的道理就是“恃人不如自恃”“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兩句話主旨一致,正如現在所謂靠別人不如靠自己、求人不如求己。“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周勛初先生翻譯為“靠別人為自己不如自己為自己”。[5]“人之為己”與“己之自為”確實不同,但區別並不是“為己”和“自為”帶來的,而是“人”與“己”帶來的。“人”與“己”是一組相對的代詞,前者可稱為旁稱代詞,後者為己身稱代詞;[6]《論語·學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中“人”與“己”即相對而出,完整一點也可以講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不知人也”。“為己”和“自為”都是為自己,但他人為自己和自己為自己自然是不一樣的。整理者把“自為”解釋成自己做,“人之為(wèi)己者不如己之自為(wéi)”在表述上恐怕並不合適,或許應該講成“人之為(wèi)己【為(wéi)】者不如己之自為(wéi)”,前面要添加一個“為(wéi)”,因而這種解釋並不太好,“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之“自為”還是應該理解成為自己。
  第二,《淮南子·兵略》:“故明王之用兵也,為天下除害,而與萬民共享其利,民之為用,猶子之為父,弟之為兄,威之所加,若崩山決塘,敵孰敢當!故善用兵者,用其自為用也;不能用兵者,用其為己用也。用其自為用,則天下莫不可用也;用其為己用,所得者鮮矣。”這是講戰爭的目的功利性,如果戰爭有利於士兵自身,他們自然會奮不顧身;如果戰爭僅有利於將帥君王統治者,士兵的積極性自然會降低。“自為”是為士兵自己,“為己”則是為將帥君王統治者,兩處所指有區別,但字面意思都可以解釋成為自己。《淮南子·兵略》:“舉事以為人者眾助之,舉事以自為者眾去之。”“為人”就是為他人,“自為”則是為自己,這裡仍指將帥君王統治者。《淮南子·兵略》:“霸王之功不世出者,自為之故也。”“自為”亦同之。總之,這些“自為”絕對不能解釋成自己做。
  第三,《慎子·因循》:“天道因則大,化則細。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為也,化而使之為我,則莫可得而用矣。是故先王見不受祿者不臣,祿不厚者不與入難。人不得其所以自為也,則上不取用焉。故用人之自為,不用人之為我,則莫不可得而用矣。”這裡所說的道理與《淮南子·兵略》有點類似,強調了人性有自私的一面,亦即“自為”,“為我”則是為統治者,這有悖於人性,因此君主要統治百姓,一定要去順應這種“自為”的人性。“自為”“為我”之“為”,都是介詞,念wèi,字面意思都可以解釋成為自己,但所指略有不同。
  第四,《孟子·告子下》:“淳于髡曰:‘先名實者,為人也;後名實者,自為也。’”趙岐注:“名者,有道德之名也。實者,有治國惠民之功實也。”注重名實的,自然是為他人著想;輕視名實的,那麼是為自己著想。淳于髡的話,與孟子所謂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類似,但是“獨善其身”是美言,實際上也可以講成自私自利不作為,因此淳于髡接著便問:“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實未加於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以此來和孟子辯論。此處的“自為”也是為自己,不是自己做。
  第五,《莊子·天下》“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說的是宋鈃、尹文這些人心存天下,為人奔波,而不顧自身。“為人”就是為他人,“自為”則是為自己。
  由以上諸例看,“自為”都是說為自己,並不能解釋成自己做,“自為”就是“為己”,與“為人”正好相對。這裡尚有一點疑問需要釐清,就是“自”這個代詞比較特殊,一般放在動詞前面,形似副詞,比如《論語·公冶長》“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之“自省”,《孟子·離婁上》“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之“自侮”“自毀”“自伐”,“自”皆前置。這一點整理者原本已經點出,單獨來看是對的,但其主旨卻要將“自為”與“為己”區分開來,放在原文中邏輯不通,因此後來做了改動。我們在上文逐條分析了書證,“自為”都是為自己的意思,[7]安大簡《仲尼曰》7“古之學者自為,含(今)之學【者】為人”之“自為”與今本“為己”就是一個意思,沒必要說簡本更符合孔子原意。更何況,假如按照新說講成“古之學者自為(wéi),含(今)之學【者】為(wèi)人”,語義上顯得雜亂不協。
   
  附記:筆者在考博面試時,彭林老師曾以“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兩句話作為告誡,因此印象深刻。今見安大簡《仲尼曰》正好有這兩句,有點驚喜。

2022年9月8日急就
   


[1]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第152頁。
[2] 徐在國、顧王樂:《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仲尼>篇初探》,《文物》2022年第2期,第76頁。按,標點有改動。
[3] 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編;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二)》,中西書局,2022年,第48頁。
[4] 似為衍文。
[5] 周勛初《韓非子校注》(修訂本),鳳凰出版社,2009年,第392頁。
[6]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修訂本),語文出版社,2001年,第132-133頁。
[7] 當然其他古書中有些“自為”可以解釋為自己做。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為2022年9月8日19:41。)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