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逸周書·史記》補證清華簡《參不韋》
作者:薛孟佳、鮑彥東  發布時間:2022-10-18 21:30:16
(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首 發)

  筆者日前撰文指出,新見清華簡《參不韋》中“唯昔方有洪”中的“有洪”當作“有共”,是方國之名,或與上古時期共工氏有關。[1]在論證“有共”即共工氏時,引用了《逸周書·史記》中的一則記載,限於篇幅未對這條史料展開論述,現有必要進行補充。其文曰:
  昔有共工自賢,自以無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亂,民無所附,唐氏伐之,共工以亡。[2]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過去共工氏的首領自認為賢能,無人可以為其臣,因此久空重位。小官作亂,百姓無從依附,唐氏伐之,共工氏因而滅亡。《史記》是一篇歷數前朝興亡事蹟而為統治者鏡鑒的文獻。[3]其記載說明共工氏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久空重位”,即未能合理地分官設職,任用賢臣。
  石小力先生指出《參不韋》通篇是對夏啟的訓誡,記載了假託天帝使者“三不韋”之口授予夏啟“五刑則”,指導夏啟設官建邦、修明刑罰、祭祀祝禱、治國理政的內容。[4]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分官設職。[5]因此筆者推斷,《參不韋》應與《史記》相同,不乏引用前世興亡經驗,提示夏啟建邦治國的內容,而對分官設職的重視,也正與共工氏“久空大官”而使“下官交亂”導致其滅亡形成的經驗對應。  
  拙文指出,“有洪”或即方國之名,古代多有以這種形式命名的部族,如有扈氏、有易氏等。[6]今檢《逸周書·史記》中還有許多以這種形式命名的部族,以下茲迻錄之,以供參考。[7]
  1.有洛氏。《路史·國名紀》,“有洛”作“有雒”,《六韜》作“有熊”誤。亦見於今本《竹書紀年》:“帝癸二十一年,商帥師征有洛,克之”。潘振云:有洛,近洛水也。潘振之說值得深思,“有洛氏”或因近洛水而得名,“有共氏”或亦因近“共水”而得名,抑或是“共水”從“共工氏”而得名。[8]王寧先生指出,大概古代較早的文獻裡有把人名或氏族名的“江水”寫成“江=”的,在“江”下面加個合文符號讀“江水”,但是後來人讀錯了偏旁,讀成了“江工”,並以訛傳訛地流傳開來。再後來“江”被通假為“洪”,再通假為“共”,於是就有了“共工”、“共工氏”這種難以索解的名稱。為論證“有共”為“共工氏”提供了新的思路。[9]
  2.有虞氏。孔晁注云:“有虞,商均之後”。亦見於《路史·國名紀》。
  3.有南氏。盧文弨指出,有南之國,《水經注》以為在南郡。“有南氏”,在《路史·國名紀》、《世本》亦作“有男氏”。
  4.有果氏。陳逢衡認為即春秋及戰國時之巴子國。亦見於《路史·國名紀》。
  5.有巢氏。陳逢衡指出,有巢氏蓋夏商時侯國。並指出施彥士認為“疑即南巢”。亦見於《路史·國名紀》。
   


[1] 詳見拙文:《清華簡<參不韋>“唯昔方有洪”新解》,復旦大學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中心網站2022年10月5日文,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0954
[2] 黃懷信等撰:《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3] 丁宗洛云:“《史記》歷考敗亡之跡,以為烱戒也。”見黃懷信等撰:《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 按:分官設職應是具體論述“三不韋”指導夏啟建邦治國內容的第一部分。簡文中涉及官制與職官的內容為簡7-17,並分別以“五刑則”的五個具體方面(即簡1-6中出現的五則、五行、五音、五色、五味)與職官對應。詳石小力:《清華簡<參不韋>概述》,《文物》2022年第9期,表一:五則刑與職官相配表。馬楠:《清華簡<參不韋>所見早期官制初探》,《文物》2022年第9期,表一:“五刑則”與職官對應表。
[5] 按:分官設職是建邦治國的一項重要內容,《尚書·堯典》即有帝堯分別命羲和等四人敬授民時及命鯀治水之事,此時已經初見“分官設職”的萌芽。
[6] 詳見拙文:《清華簡<參不韋>“唯昔方有洪”新解》,復旦大學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究中心網站2022年10月5日文,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0954
[7] 按:如非另注,均引自黃懷信等撰:《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8] 按:這一點徐旭生先生以有論及,詳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第三章《洪水解》,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9] 詳王寧:《清華簡<參不韋>初讀》,第2樓,武漢大學簡帛網簡帛論壇: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55&page=1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為2022年10月18日09:44。)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