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簡《仲尼曰》“鉤產”新考及所屬文句新釋
作者:張瀚文  發布時間:2023-03-17 08:12:20
(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
(首發)

  安大簡《仲尼曰》第十二枚簡記錄了孔子的一句話:中(仲)尼曰:“(顛)於鉤產,(吾)所不果爰(援)者,唯心弗智(知)而色爲智(知)之者(乎)?”該句話在傳世文獻《論語》等中並沒有找到可以對讀的內容,整理者對簡牘中的“鉤”“爰”二字分別給出了兩種解釋[1]
  第一種解釋是“鉤”意同《詩·大雅·皇矣》中“以爾鉤援,與爾臨衝”的“鉤”,毛傳:“鉤,鉤梯也”。“爰”讀爲“援”,幫助之意。整句話的內容整理者選用了黃德寬先生的釋讀。
  第二種解釋是“鉤”讀爲“厚”,因“產”表示牲畜,厚表示數目多、大量的意思。“爰”釋爲“家”字。
  除了整理者的看法,侯乃峰先生《讀安大簡(二)<仲尼曰>札記》[2]一文認爲“鉤”當讀爲“溝”,指水溝;“產”隸定作“IMG_256”,當讀爲“厈(岸)”或“泉”,然而“厈”更妥帖。(顛)於鉤產讀爲顛於溝岸,表示在水溝或者懸崖邊跌倒。王寧先生在《安大簡二<仲尼曰>讀札》[3]中認爲將“產”讀爲“厈”(通作“岸”),而“鉤”應當依字讀,訓“曲”,“鉤岸”即“曲岸”,指彎曲的懸崖。各方家對“鉤產”二字的解釋,大多是分別釋“鉤”和“產”,最終二字組合起來表示危險的境地。
  筆者考證“鉤產”意同古楚語詞“蹇產”。
  “蹇產”一詞最早見於《楚辭·九章·哀郢》:“心絓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王逸注:“蹇產,詰屈也。言己乘船蹈波,愁而恐懼,則心肝縣結,思念詰屈,而不可解釋也。”《漢語大詞典》解釋爲“思緒鬱結,不順暢。” 此外,還可“形容高而盤曲”,漢代東方朔《七諫·哀命》:“戲疾瀨之素水兮,望高山之蹇產。”另有《文選·左思<蜀都賦>》:“經三峽之崢嶸,躡五屼之蹇滻。”劉良注:“崢嶸、蹇產,高深詰曲也。”此例中的“蹇滻”同“蹇產”;唐代韓愈《贈張籍》詩:“開袪露毫末,自得高蹇嵼。”此例“蹇嵼”亦同“蹇產”,還有宋代范成大《釣池口阻風迷失港道》詩:“康莊大逵世不乏,乃獨蹇產濤波中。”
  以上例子說明“蹇產”亦可作“蹇滻”“蹇嵼”。滻,《說文》“滻水,出京兆藍田谷,入霸。從水。產聲。”嵼,《康熙字典》:“《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所切,音。𡾰嵼:山屈曲貌。《東方朔·七諫》望高山之𡾰嵼。又《韻會》通作。《楚辭·九章》思蹇產以不釋。”由釋義得知蹇產又作“𡾰嵼”,𡾰,《康熙字典》:“《廣韻》九輦切《集韻》九件切,並音。𡾰嵼,山屈曲貌。通作蹇產。《張衡·西京賦》珍臺蹇產以極壯。《楚辭·九章》思蹇產以不釋。”
  另外,嵼有異體字“𨄉”,《集韻》:“楚限切,上産初。”《字彙補·足部》:“𨄉,踡𨄉,屈曲貌。”《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連拳偃蹇,崘菌踡𨄉,傍欹傾兮。”李善注:“皆特起之貌。”吕延濟注:“皆屈曲高大傾側峻險貌。”
  嵼、𨄉的異體字關係又聯繫到“踡𨄉”一詞,這些字、詞存在較爲緊密的聲韻關係。蹇爲見母元韻上聲[4],產爲生母元韻上聲,“蹇產”爲疊韻連綿詞。“踡”同“蜷”爲群母元韻平聲,“𨄉”“嵼”音“剗”爲清母元韻上聲,“蹇”與“踡”“產”與“𨄉”兩組字分別聲韻相近,且“踡𨄉”同是疊韻連綿詞,故在意義與語音兩方面“蹇產”“𡾰嵼”“踡𨄉”相近,足以見“蹇產”一詞使用與流傳之廣。
  張樹國《太歲紀年與屈原生年的推算問題》[5]一文考證屈原應是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戊寅)即公元前343年,正月(孟陬)二十一日(庚寅)。屈原於楚懷王十三年(公元前316)作《離騷》並被流放漢北,此時屈原二十八歲,已作有《橘頌》等作品;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六十六歲,次年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九章·哀郢》大約作於郢都陷落至屈原去世的時間段內。安徽大學所藏的這批竹簡,經北京大學文物鑒定中心的碳14檢測認定,所屬歷史階段可以追溯至約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50年,爲戰國早中期階段。屈原生年距安大簡最晚的測定時間僅約七年,此階段楚國在諸國中居於強者,而戰國時期交通相對閉塞,楚國佔地較廣,楚文化影響面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員流動性相對較小,不同方言之間的交融與楚方言內部的發展演變速度都比較緩慢,《九章·哀郢》中的疊韻連綿詞“蹇產”應是古楚語方言詞。
  東方朔的《七諫·哀命》,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張衡的《西京賦》,左思的《蜀都賦》,這五篇賦中出現“蹇產”或“踡𨄉”,可見該詞在戰國至兩漢時期常被用於辭賦創作,且一直沿用至唐宋。戰國時期的楚辭基本是以楚地方言寫成,漢代辭賦的興盛也使先秦楚地方言詞被沿用甚至普及,且漢朝建立者劉邦及他的集團成員多爲戰國時期楚國人,故漢代伊始在王室內部貴族之間及中央政府官員之間應是以楚國方言交流,且方言應用的延續時間相對較長。這可進一步明確“蹇產”是古楚語方言詞。
  從聲韻角度而言,安大簡是戰國時期的楚簡,書手很大程度上是以楚地方言的讀音進行文字的書寫,簡牘中的一些通假字或異體字反映了這一情況,如“佻”讀爲“盜”“弔即”讀爲“叔齊”。安大簡《仲尼曰》中的“鉤”上古音爲見母侯韻平聲,與“蹇”聲紐相同,二字韻部之間爲旁轉後通轉,聲韻相近。故“鉤產”極有可能是楚語詞“蹇產”的不同書寫。
  安大簡《仲尼曰》中“鉤”作,此外,該字也出現於清華簡(IMG_256)、上博簡(IMG_256)及郭店簡(IMG_256),三類楚簡中該字字形基本一致。在目前已經整理出土的上古文獻中,並沒有隸定爲“蹇”的文字,然而根據“蹇產”一詞在屈原作品中的使用及在後世的沿用情況,該詞在戰國時期很有可能被書寫記錄,只是所書寫的字也許不是“蹇”字形,而是古楚語中另外的音近字或義近字。“句”是鉤的初文,可見於西周晚期毛公鼎(IMG_256)等青銅器,句《說文》“曲也”,增加金部件使意義更明確,《說文》:“鉤,曲鉤也,從金句,句亦聲。”而蹇,《說文》“跛也”,段玉裁註“𤿑,曲脛也”,意指人的腿呈現彎曲的症狀而不能直立行走,與“鉤”都有表示彎曲的語素義。另外,鉤、蹇二字都有表示“留”的語素義,如《後漢書·吳良傳》:“車府令徐匡鉤就車,收御者送獄”,李賢注:“鉤,留也。”《管子·水地》:“凝蹇而為人,而九竅五慮出焉。”尹知章注:“蹇,停也。言精液凝停則為人也。”趙守正注:“蹇,停留,留滯。” 鉤、蹇二字在字義方面有一定的近似關聯,且“鉤”在出土文獻中多次出現,故不排除以鉤代蹇的可能性。
  將“鉤產”讀爲“蹇產”,簡中該詞可根據《漢語大詞典》的兩種釋義“思緒鬱結、不順暢”或“形容山勢高而盤曲”分析。簡文“(顛)於鉤產,(吾)所不果爰(援)者,唯心弗智(知)而色爲智(知)之者(乎)?”對應會有兩種釋讀:
  1.將“鉤產”釋爲山勢高峻盤曲,則該句內容可釋爲在高峻盤曲的山上跌倒而我不能救援的人,是因爲他內心不明白(我所說的道理)表面卻裝自己明白吧。這種釋義與王寧、侯乃峰所釋相似。
  2.將“鉤產”釋爲心緒鬱結,介詞“於”表示原因或行為的依據,句末(乎)表示感歎語氣,則原文釋爲有人因爲內心鬱結而倒下,我最終不能救援他,是因爲我內心不知道他真實的原因而只是表面知道他心情不好啊!這種釋讀較前一種解釋更符合孔子“仁者愛人”、關心他人的思想,與該內容相類似的如《論語·先進》記載孔子言论:“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此處孔子鼓勵子路、曾皙、冉有及公西華說出自己的理想,不要覺得別人不了解自己。
  因爲簡牘中的這句話在傳世文獻中尚未找到相應的文字,所以該句話也有可能是古人假託孔子之口而發的言論,且該言論是書手依楚地方言而記錄,故將“鉤產”釋爲“蹇產”也是可成立的。
   


[1] 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二)》,中西書局,2022年,“釋文注釋”部分,第51頁。
[2] 侯乃峰:《讀安大簡(二)〈仲尼曰〉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0939,2022年8月20日。
[3] 王寧:《安大簡二〈仲尼曰〉讀札》,群玉冊府公眾號,https://mp.weixin.qq.com/s/wjFyi2DdP_alBYWPzeTwvw2022年9月1日。
[4] 唐作藩:上古音手冊,蘇州: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8頁。本文涉及上古音,皆選唐作藩先生《上古音手冊》擬音。
[5] 張樹國:太歲紀年與屈原生年的推算問題,文學遺產,2022(05)。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為2023年3月16日10:53。)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