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簡《仲尼曰》臆解數則
作者:王勇  發布時間:2023-05-16 15:49:38
(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院)
(首發)

  最近公佈的《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二》收錄有一篇孔子語錄性質的簡文,共十三支簡,保存完整,原篇無題,整理者命名爲“《仲尼曰》”。自公佈以來,已引起不少學者熱議,此處提供幾種理解思路,供大家參考。
   
  5+6:仲尼曰:“弟子女(如)出也,十指指汝,十目視汝,汝烏敢不爲善乎?蓋君子慎其獨也。”
  案:整理者已指出此條與《禮記·大學》有關。即《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爲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寬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1]其説甚是。但整理者對“弟子女(如)出也”未予解釋。筆者認爲,此處“弟子女(如)出也”,當斷讀作“弟子,女(汝)出也”,爲倒裝,即“女(汝)出也,弟子”,當然“女(汝)出也”也可以視作插入語。乃孔子從慎獨的反面、對弟子監督作用的闡述。言你出門之時,弟子的眼睛盯著你,還可以給你指出問題,你怎敢不爲善呢?因此,君子爲善所慎者當在其獨處之時,即“慎其獨”。
  6:仲尼曰:仁而不惠於我,吾不堇其仁。不仁〔而〕不惠於我,吾不堇其不仁。
  案:整理者推測“不仁不惠於我”之“仁”後,可能漏抄“而”字,故於釋文補“而”字。按,古人語省,“而”字不必增。“堇”字,整理者讀爲“謹”,釋“恭敬”[2]。整理者於本條無通釋,可見本條比較費解。侯乃峰認爲“不仁不惠於我”,當作“不仁而惠於我”,抄寫者將“而”字誤寫作“不”字。意謂:“孔子説:‘作爲仁者,如果對於我沒有施予什麼恩惠,我也就沒有必要對他表示恭敬;如果有不仁者對於我施予恩惠,我對於他的不仁之舉也不會表示恭順。’”[3]
  筆者認爲,整理者“堇”字讀作“謹”,可從,但釋“恭敬”則不可取,當仍舊如上“人不堇(謹)汝”讀作“謹敕”,亦體現此篇用語一致性。侯乃峰認爲“不”“而”之間存在訛誤,恐亦不必。此處“仁”指“仁心”或仁德,《論語》中孔子對於“仁心”、仁德與“仁”之行未加顯著區分,故《論語》中孔子論仁貌似有脫離實踐的唯心主義傾向。如《述而》“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4]再如《顏淵》:“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5]諸“仁”能須臾即得,可見皆當指即仁者之心。但到後來思孟學派《五行》中,對此已做出明確區分。如《五行》“仁形於内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謂之行”[6],區分了“行”有“德之行”與非“德之行”之別。又謂“五行皆形於内而時行之,謂之君子”[7],可見“仁”既要“形於内”,又要“時行之”,爲知、行統一。本條“仁”與“不仁”都當如“形於内”的“德之行”來理解。“惠”指“仁”與“不仁”的施加行爲,本條即由此言之。人有仁心,但不施加仁之行於我,我不謹敕、苛責他的仁心不加乎我,因爲有仁心已很難得,何必惠我?“時行之”即可。人雖無仁心,但不施加不仁於我,我也不謹敕、苛責他的不仁之心,因爲不仁畢竟未施加惡行,未造成後果,不仁之心可以通過教化改變。由本條可見,孔子思想中對德與德之行應當有明確的劃分,只不過今本《論語》所纂輯遴選的材料表現的不夠明顯。
  6+7:仲尼曰:晏平仲善交哉,舊(久)狎而長敬。
  案:本條又見今本《論語·公冶長》,作:“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整理者從《論語》,釋“舊”爲“久”,又援宋人邢昺疏,謂:“此章言齊大夫晏平仲之德。凡人輕交易絕,平仲則久而愈敬,所以爲善。”[8]其説可從。但筆者認爲,若從不作通假角度看,《仲尼曰》之提法似亦可理解,且與傳世文獻如《晏子春秋》中晏子之形象更爲接近。“舊”指晏平仲的朋友故舊,其與朋友相交,朋友與之甚屬親近。言晏子爲人親和、平易近人的一面。這主要就平輩言之。“長”,官長或長輩、師長等。從官長看,晏子爲官長等所持敬,則言其賢德一面。從長輩、師長看,晏子爲晚輩,長輩不必持敬,今持敬,亦可想見乃敬其有賢德,故爲長輩、師長所取重。
  8+9:仲尼曰:管仲善=(善,善)哉!老訖。
  案:“老訖”,整理者訓爲“壽終”,意爲“管仲仁善,得以壽終”。又引一説,因《論語·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謂“老訖”讀爲“小器”,意爲“管仲善良是善良,但是氣量狹小”。[9]楊蒙生認爲:“‘小’在楚簡中多見,多以‘少’當之。‘老’字多用本字,更罕少借‘訖’爲之者。簡文只是稱管仲之善,可能是指其善爲政,輔助桓公九合諸侯,一霸天下,與‘器小’之説無涉,用其本義即可。”[10]網友“王甯”認爲“‘善=才’當讀‘善言哉’”,“訖”疑讀爲“忔”,訓“喜”,“則此二句大意是説管仲是個會説話的人,越老説話越讓人喜歡。”[11]但此説實則降低了管仲之品格。
    筆者認爲,訓爲“壽終”“小器”之類實不可取。此處疑當斷作:“管仲善善哉!老訖。”“老訖”即“至老乃訖”,言管仲善於爲善,至死乃止。則孔子認爲,爲善始終如一,即貴恒。故在《論語·述而》中對爲善提出了“恒”的觀點,即:“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爲有,虛而爲盈,約而爲泰,難乎有恆乎。’”[12]本句一般理解中易將“善”、“恒”對立,但據《仲尼曰》可知,《論語》孔子以善而有恆爲其固有之意,因爲難求,故退而求“恒”。再如,《論語·子路》亦載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13]皆以“恒”爲倡。管仲臨終之前猶能行薦賢之善。據《管子·戒》所載,管子寢疾,桓公問以政之何托,管仲舉薦隰朋,“大仁也哉,其朋乎”,並要求齊桓公遠離易牙、豎刁、公子開方三惡人。[14]是管仲至死猶能踐行善言善行,正體現了爲善“老訖”的貴恒精神,本條孔子蓋由是而發。孔子對管子的這個評價,不見於《論語》,是繼孔子對管仲“如其仁!如其仁!”、“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高度評價後的又一重要評價。
9仲尼曰:以同異難,以異易▂(易易)。
  案:整理者認爲“以異易易”第一個“易”,當釋“猶異也”,故釋:“簡文意謂:把同類之物變成不同性質的很困難,把不同類之物變成不同性質的比較容易。” 又引或曰,認爲簡文應斷作“以同異,難;以異易,易”,“簡文大意是:因爲相同而區別起來困難,因爲相異而改變起來容易。大概是談禮樂之用的”。[15]單育辰認爲“易”下“▂”非重文符號:“簡文是説把不同之處統一起來是困難的,分異起來卻容易。此簡應結合儒家治民之道來考慮,……簡文内涵應是説把人民的意志、行爲等統一起來很困難,但讓人民的意志、行爲等分異起來很容易。”[16]侯乃峰從有重文之讀,認爲當:“採用注釋中提到的第二種句讀方式,簡文讀作:‘以同異,難;以異易,易。’同時,採用第一種理解中對字義的訓釋,將第一個‘易’解釋爲‘異’。‘同’看作動詞的使動用法。這樣的話,簡文之意是説:將原本有差異的統一成爲相同的,很困難;將原本有差異的分開區別對待,很容易。如此,孔子所説就是具有普適性的話語了。”[17]
  筆者認爲,“▂”不類本篇其他重文符號,若爲重文,當置“異”字下。更不必繳繞解釋第一個“易”字爲“異”。“以異易”乃承“以同異難”省略,本當作“以異異易”,即談論“同異”、“異異”的問題。因上已言“異”,故第二個“異”可承上省。
  以上諸説對本條字面之義把握比較準確。但細究本條,可知孔子在此實探討“和而不同”的哲理性問題,當不拘于禮樂或治民等。《論語·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8]“以異易”乃孔子所持,即君子“和而不同”。結合以上兩則文獻,亦可對《論語·爲政》之“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19]作出新闡。
  關於“攻乎異端”,歷來説解大都將“異端”作爲攻擊對象。如鄭玄注:“攻,治也。善道有統,故殊塗而同歸。異端不同歸也。”孔穎達疏:“此章禁人雜學。攻,治也。異端謂諸子百家之書也。言人若不學正經善道,而治乎異端之書,斯則爲害之深也。以其善道有統,故殊塗而同歸,異端則不同歸也。”[20]但若從簡9及《子路》孔子所強調“和而不同”來看,“端”爲事物組成部分,可爲兩端,亦可爲多端。但無論何種情況,它們共同構成事物本身,即與事物爲部分與整體之關係,不容分割,是謂“和”。若從舊説,對“異端”進行攻擊、旨在消滅異端,則事物本身亦不存在。從此角度考慮,“斯害也已”,“害”字可通“蓋”,二字古通用,簡帛中所見之例甚多,如《顏淵問》“害(蓋)君子之内事也如此”,《成之》“害(蓋)言慎求之於己”,《六德》“害(蓋)亡不以也”,等等。[21]即“斯蓋也已”。“斯”,代詞,代指事物自身,此言事物自身大概也要消亡了吧。從此角度解讀,則孔子的“攻乎異端,斯害(蓋)也已”,實爲主和而不同,即不講求消滅異端。
   


[1] 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二)》,中西書局2022年,第47-48頁。
[2] 同1,第48頁。
[3] 侯乃峰:《安大簡(二)<仲尼曰>補劄一則》,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0940,2022年8月20日。
[4](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中華書局2009年,第5394頁。
[5] 同4,第5436頁。
[6] 魏啓鵬:《簡帛文獻<五行>箋證》,中華書局2005年,第3-4頁。
[7] 同6,第8頁。
[8] 同1,第48頁。
[9] 同1,第49頁。
[10] 楊蒙生:《讀安大簡第二冊<仲尼曰>叢劄》, 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網站http://hz.ahu.edu.cn/2022/0819/c6036a291109/page.htm,2022年8月19日。
[11]《安大簡<仲尼曰>初讀》第55#發言,簡帛網論壇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
[12] 同4,第5393頁。
[13] 同4,第5449頁。
[14](周)管仲:《管子校注》,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中華書局2004年,第520-521頁。
[15] 同1,第50頁。
[16] 單育辰:《安大簡<仲尼曰> 劄記三則》,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網站http://hz.ahu.edu.cn/2022/0818/c6036a291100/page.htm,2022年8月19日。
[17] 侯乃峰:《讀安大簡(二)<仲尼曰>劄記》,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0939,2022年8月20日。
[18] 同4,第5449頁。
[19] 同4,第5348頁。
[20] 同4,第5348頁。
[21] 白于藍編著:《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812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3年5月15日11:14。)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