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安大簡《仲尼曰》札記
作者:王勇  發布時間:2023-05-18 14:53:16
(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院)
(首發)

  9+10:康子使人問政于仲尼。曰:“丘未之聞也。”使者退。仲尼曰:“視之君子,其言小人也。竺正而可使人問?”
  整理者“竺”釋“孰”,認爲此條即《論語·顏淵》:“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但同時又承認,二者文字出入較大。筆者認爲,本條與《論語·顏淵》當非一條。《論語》中雖屢載季康子問政孔子之舉,如《爲政》、《雍也》、《顏淵》等篇皆有相應内容。但《論語》所載乃季康子直接問詢,本條所載乃季康子遣使諮問,施問主體不同。且從上引《論語·顏淵》篇中“孔子對”、“子”的稱謂,亦可見孔子與季康子爲直接對話,這與《爲政》、《雍也》、《顏淵》等處所描寫直接對話的情形一致。而本條孔子告之“丘未之聞也”,並非孔子不知問題答案,只不過厭惡季康子派遣使者所提問題本身,故避而不答。而整理者所引《顏淵》篇“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乃孔子直接給出答案。二者不同。可見,季康子派遣使者所提問題,恐違背孔子仁義道德的原則,故孔子藉口不知。孔子認爲季康子的話是“小人”之言,可見孔子希望是君子之問。他在此也提出了對季康子提問問題的原則的期望,即“竺正而可使人問”。“竺”當通“篤”,二字常通用。《容成氏》“竺義與信”,“竺”通“篤”。[1]《論語·泰伯》“君子篤于親”,《漢簡》、《古論語》“篤”作“竺”[2],可證。“篤”訓“固”。《爾雅·釋詁下》:“篤……固也。”[3]即孔子認爲,季康子若内心(或所提問題)固守正道,方可使人來問。亦可知此句爲陳述句,非反問句。
  12+13:仲尼曰:務言而惰行,雖言不聖(聽)。務行伐功,雖勞不聞。
  整理者已指出,本條與《墨子·修身》“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多力而伐功,雖勞必不圖”句意相似。又認爲,墨子早年業儒,大概襲用本條簡文。説皆可從。[4]但“聖”讀作“聽”,容有別解。筆者認爲,本條與《墨子·修身》確可互證。但從《墨子·修身》引文上下文來看,本作:“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多力而伐功,雖勞必不圖。慧者心辯而不繁説,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5]顯然,《墨子·修身》中所強調者爲如何求得聲譽的問題,故最後歸結於“此以名譽揚天下”。慮此,則本條“聖”字不可通“聽”,而當通“聲”。“聖”“聲”古常通。如《左傳》“葬我小君聲姜”,《公羊傳》作“聖姜”;《老子》“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帛書甲本“聖”作“聲”。[6]通“聲”則與下之“聞”一致,即表示“聲聞”。“聲”“聞”古可連用。《孟子·離婁下》:“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7]據此,可知《墨子·修身》之“雖勞必不圖”,“圖”字或當通“著”,二字古音相同,皆定母魚部字,表示聲聞顯著之意。而孫詒讓《墨子閒詁》在此引蘇輿説“圖,謀也”,所解恐不確。
  13:仲尼之耑(語)也。僕(樸)快(慧)周恒(極)。
  整理者釋讀如上,認爲“耑”字之意頗難論定,同時給出三種理解意見:第一種,“耑”讀如字,即古“端”字,訓爲“正”,“耑(端)語”即“正語”。第二種,讀爲“論語”。第三種,讀爲“短語”。將“僕(樸)快(慧)周恒(極)”看作是對“中(仲)尼之耑也”的評價或讚美;又引李家浩先生之説,讀爲“朴慧周極”,意謂:“孔子的‘耑語’樸實智慧,無處不達到最高境界。”又引黃德寬先生説,疑爲此四字爲書手抄寫時對本篇所加評語。[8]
  侯乃峰先生認爲“”當釋爲“訐”,讀“諫”。“耑訐”讀爲“短諫”,意爲“簡短的規諫之語。”又讀作“僕快周恒”,認爲此四字當是抄寫者之具名。“僕”當是此人之身份,或“僕快”是此人之身份,“周恒”爲其人之名氏。[9]網友“王寧”讀作“仲尼之諯逆也”,認爲:“這是仲尼責備‘逆’的言辭,所謂‘逆’應該是指悖逆于道德禮儀的不好行爲,就像‘説不説,恒侮人’這種行爲就是。”[10]網友“潘燈”認爲,“耑”或當讀“顓頊”:“‘中尼之耑也’蓋言仲尼如顓頊。”[11]
  筆者認爲,整理者“”讀“語”可從,讀作“顓頊”的可能性不大。至於網友“王寧”“諯逆”的提法,《仲尼曰》中“仲尼責備‘逆’的言辭”並不多,其説亦不可從。總之,以上二句確爲對孔子之評價或讚美,當無問題。但整理者之釋讀須亦略加調整:“耑”通“剸”,“快”通“決”[12],“恒”不通“極”,即應讀作:“仲尼之剸語也。朴、決、周、恒。”“朴、決、周、恒”乃分四個角度對孔子言語進行的評價。不難看出,《仲尼曰》中孔子言論皆屬命題性判斷語句,故稱“剸語”,“剸”可訓“斷”,《廣雅·釋詁一》“剸,斷也”;或以爲即古“斷”字。《廿二史考異·後漢書三·文苑傳·杜篤》“蓋夫燔魚剸蛇”,錢大昕按。[13]則“剸語”即斷語。而不會如侯乃峰先生所言“屬於孔子的嘉言雋語,正符合‘短’‘諫’二字之義”。這些“剸語”有四個方面的特點:第一爲“樸”。“樸”,質也。言孔子之語往往徑言其本質,一言中的,不爲虛言華語;第二爲“決”,決斷。對一些模糊混淆的情況,孔子的很多“剸語”具有判斷功能;第三爲“周”,言孔子論斷周密嚴謹,作爲一個命題式的斷語,這亦是應有之義;第四爲“恒”,指孔子之言時間、空間上的襲用性,作爲真理般的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顛撲不破。説到底,這兩句其實間接闡釋了一個命題判斷的特點。當然,這些特點當同樣適用於《論語》。
   


[1] 白於藍編著:《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32頁。
[2]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第744頁。
[3](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清嘉慶刊本),中華書局2009年,第5597頁。
[4] 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二)》,中西書局2022年,第51頁。
[5] 孫詒讓撰,孫啓治點校:《墨子閒詁》,中華書局2001年,第10頁。
[6] 同2,第56頁。
[7] 同3,第5931頁。
[8] 同4,第52頁。
[9] 侯乃峰:《讀安大簡(二)<仲尼曰>劄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0939,2022年8月20日。
[10]《安大簡<仲尼曰>初讀》第64#發言,簡帛網論壇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
[11] 同10,第36#發言。
[12] 二字可通。郭店楚簡《尊德義》“快不足以知倫”,裘錫圭先生“快”讀“決”。《楚辭·九章》“愁鬱鬱之無快兮”,洪興祖考異“快一作決”,參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中華書局2008年,第617頁。
[13] 參見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238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3年5月17日08:08。)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