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博物馆秦家嘴楚简整理小组《荆州秦家嘴1093號戰國楚墓出土竹簡選釋》一文公布了荆州秦家嘴1093號戰國楚墓出土竹简部分信息,其中《四王五霸》提及晉文公及其大夫的名字,其内容作:
晉文公,亓(其)相咎(舅)(犯)、
余、
(趙)蓑(衰)、
(隨)之會
其中“余”,荊州博物館秦家嘴楚簡整理小組認爲:[1]
當以“”为氏,“余”爲名。清華簡有《子犯子餘》篇,整理者认爲篇中的“子余(餘)”即趙衰。《史記·趙世家》載“趙衰字子餘”。此处簡文中下一位就是“
(趙)蓑(衰)”。“
余”對應史籍記載中的何人?待考。
按:馬王堆帛書《春秋事語五》“晋獻公欲得隨會章”:“晋献公欲得随会也,魏州餘請召之。”其中“州”,《史记·秦本纪》作“讎”。[2]《四王五霸》“余”疑即《春秋事語五》的“魏州餘”、《史記·秦本紀》的“魏讎餘”。以下略作論證。
“”字作
,其右部
,即吳榮曾、周波、裘錫圭等先生所討論過的“魏”字,[3]相關字形作:
中山王
墓出土封泥印
战国
予鼎(《集成》1345)
(《古文四聲韵》引《雲臺碑》古文“魏”字)
上揭《古文四聲韵》引《雲臺碑》古文“魏”字,周波先生認爲從山,禾聲,“
”與從山委聲之“
”有可能是一字之異體。[4]
當在
(
)的基础上添加表意偏旁邑,這裏讀作“魏”,用作邑名。
“”以酉爲聲,酉在幽部喻紐,讎在幽部禪紐,韵部相同,聲紐同爲舌音,音近可通。古文字有从讎之字與從臭之字通作的例子,[5]如馬王堆帛書《五行·說》:“鼻口者,說(悅 )犫(臭)味者也。” 《說文》:“楢讀若糗。”[6]古文字有從酉之字與從酋之字有通作例子。如馬王堆帛書《老子乙·德經》:“天之道,酉(猶)張弓也。”[7]
由上可知,《四王五霸》“餘”即《春秋事語五》的“魏州餘”、《史記·秦本紀》的“魏讎餘”。《史記·晉世家》也作“魏犫”,而《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遂奔狄。從者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也稱作“魏武子”。
[1] 荆州博物馆秦家嘴楚简整理小组:《荆州秦家嘴1093號戰國楚墓出土竹簡選釋》,簡帛網2023年12月21日。
[2] 白于蓝:《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第168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
[3] 吳榮曾:《戰國布幣地名考釋三則》,《中國錢幣》1992 年2期,第5頁;周波:《中山器銘文補釋》,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3輯,196-207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裘錫圭:《復公仲簋蓋銘補釋——兼說琱生器銘“寢氏”》,《裘錫圭學術文集·金文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95-199頁。
[4] 周波:《中山器銘文補釋》第204頁。
[5] 白于藍:《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171頁。
[6]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第721页,齊魯書社1989年。
[7] 白于蓝:《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第151页。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3年12月21日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