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戰國文字“亙、亟相混”現象校讀古籍(二則)
作者:小疋  發布時間:2007-03-11 00:00:00

(錦州橡膠廠)

(首發)

  戰國文字中,從“亙”從“亟”之字,形、音皆近,往往相混。[1]我們讀先秦古籍,也發現了這一現象。現列舉如下。
  一.未始有恆
  《莊子·天地》曰“方且與物化,而未始有恆。”[2]
  “未始有恆”,應該是“未始有極”。“未始有極”乃古之成語。《莊子·大宗師》“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3]又《田子方》“且萬化,而未始有極也。”[4]《文子· 九守·守樸》“故形有靡而神未嘗化,以不化應化,千變萬轉,而未始有極。”[5]《淮南子·俶真》“若人者,千變萬化,而未始有極。”[6]又《精神》“千變萬抮,而未始有極。”[7]賈誼《服鳥賦》亦曰:“千變萬化兮,未始有極”。[8]
  二.極自然
  《文子·精誠》曰“冬日之陽,夏日之陰,萬物歸之,而莫之使,極自然。” (拙文原作:“而莫之使恒自然”。參附記沈培先生復書①。)[9]
  案馬王堆帛書《老子》曰“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10]傳世本多作“莫之爵(或作命),而常自然”。又《莊子·繕性》曰“莫之為,而常自然”。[11]是“莫之□,而恒(常)自然”,乃古人之一固定句式。則《文子》之“而莫之使,極自然”,應該就是“而莫之使,恒自然”。
  根據《文子》,我們還可以校正《淮南子》中的一處脫文。《淮南子·主術》曰“冬日之陽,夏日之陰,萬物歸之,而莫使之然。”[12]即本于《文子》。而“莫使之然”,當依《文子》作“而莫之使,極(恒)自然”。(高誘注曰“莫使之,自然如是也。”則所見本,蓋尚未脫“極〔恒〕自”二字。參附記沈培先生復書②。)“《治要》、《意林》無‘極自然’三字”,[13]乃脫之尤甚者也,竝當據《文子》補正。
   
  附記:
  小文寫成後,曾寄給 沈培先生,蒙 先生是正,謹致謝忱。
   
  現將 沈先生復書有關內容錄於下:
  關於第二則,似有稍可注意者。①按照尊說,《文子》當斷句為:而莫之使,極<恒>自然。參看《呂氏春秋·孝行覽·義賞》:“春氣至則草木産,秋氣至則草木落。産與落,或使之,非自然也。”可見“莫之使,恒自然”跟“或使之,非自然也”語義正相反。②高誘解“莫使之,自然如是也”,並不能證明其所見本未脫“恒自然”之語,其言“自然如是也”乃解釋“莫使之”也。③有意思的是,學術界對《文子》與《淮南子》的關係向來有爭論,有人說《文子》抄《淮南子》,有人說《淮南子》抄《文子》。從先生所校這兩句看,大概可以說明不可能是《文子》抄《淮南子》。此前已有人對《文子》未抄《淮南子》舉出了不少證據,先生此例可為補充。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爲2007年3月7日。)

[1]參廖名春:《郭店楚簡老子校釋》244-246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又張新俊:《新蔡葛陵楚墓竹簡文字補正》(http://www.jianbo.org//admin3/html/zhangxinjun01.htm)
[2]《莊子》41頁, 《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3月。
[3]同上,29頁。
[4]同上,59頁。
[5]《通玄真經》卷三10頁,四部叢刊三編子部(五九) 上海書店 1985年12月。
[6]《淮南子》1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4月。  
[7]同上,72頁。
[8]《史記·賈誼列傳》2500頁,中華書局。1982年11月。
[9]同[5]卷二6頁。
[10]《馬王堆漢墓帛書〔壹〕》《老子》甲本(4頁)、乙本(90頁)。文物出版社,1990年3月。
[11]同[2]49頁。
[12]同[6] 86頁。
[13]王利器《文子疏義》引王叔岷說。88頁,中華書局。2000年9月。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