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內史亳器“虒”字用法小議
作者:宋華强  發布時間:2010-05-03 00:09:03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首發)

  《考古與文物》2010年第2期發表吳鎮烽、王占奎兩位先生的文章(以下分別稱爲“吳文”、“王文”),介紹了不久前在西安出現的一件西周初年的青銅酒器。其圈足內壁有銘文四行,按其行款釋寫於下:
  成王易(賜)內
  史亳豊(醴),祼
  弗敢虒,乍(作)
  祼同
  “豊(醴)”字吳文釋“豐”,此從王文。“醴”與“祼”的關係,可以參考《國語·周語上》:“及期,鬱人薦鬯,犧人薦醴,王祼鬯,饗醴乃行,百吏、庶民畢從。”
  “虒”字作,吳文釋爲“號”,王文釋爲“豦”,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的論壇中有幾位先生釋爲“虒”。[1]按,釋“虒”可從。吳文已經指出該字還見於同簋、鮮鐘、奢虎簠、十三年壺,《金文編》收在0777號,釋爲“”,[2]林澐先生很早就提出當釋爲“虒”,[3]嚴志斌先生在《四版〈金文編〉校補》中把那些字歸在“虒”字下,[4]當是采納了林先生的意見。此銘“虒”字網上有學者讀爲“失”,[5]我們懷疑當讀爲“惰”。“虒”屬心母支部,“惰”屬定母歌部,二者聲韵皆近。從聲母來說,從“虒”聲的字上古多讀舌音,如“啼”、“蹄”、“遞”、“篪”等字皆屬定母;與“惰”聲旁相同的字上古多讀齒音,如“隋”、“隨”屬邪母,“髓”屬心母。從韵部來說,支、歌二部關係密切,如“虒”聲字常與歌部字相通,如“䞾”與“池”,“褫”與“拖”,“𢐋”與“弛”;[6]又如《說文》“祡”字古文作“𥚨”,“𥚨”與“惰”聲旁相同,而“祡”屬支部。所以,“虒”可以讀爲“惰”。金文常見說器主“不惰”、“不敢惰”、“毋敢惰”之語,[7]把“弗敢虒”讀爲“弗敢惰”,符合金文用語習慣。“祼弗敢惰”意思是進行祼祭時不敢怠惰,其辭例與大盂鼎“有祡烝祀弗敢擾”類似,[8]可以參看。執禮不惰是古代禮制的基本要求,如《禮記·曲禮上》“臨祭不惰”。《左傳》僖公十一年周王使召武公、内史過賜晋侯命,晉侯“受玉惰”,受到内史過的批評,可與銘文參看。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為2010年5月1日。)


[1]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學術討論”論壇2010年4月28日“新出:內史亳豐同”主題下“llaogui”(網名)、“戰國時代”(網名)的發言(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3143)。
[2]容庚:《金文編》,第336頁,中華書局,1985年7月。
[3]林澐:《新版〈金文編〉正文部分釋字商榷》,1990年中國古文字學會第八屆年會提交論文。
[4]第54頁,吉林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5]同注1,“續逸”(網名)、“戰國時代”(網名)的發言。
[6]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第467頁,齊魯書社,1989年7月。
[7]陳劍:《金文“彖”字考釋》,載氏著《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綫裝書局,2007年4月。
[8]大盂鼎“擾”字之釋,參看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征》,第174頁注15,中華書局,1986年12月;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上册,第103頁,中華書局,2004年4月。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