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史墻盤銘文的“戡”
作者:宋華强  發布時間:2011-01-06 07:43:08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首發)

  西周史墻盤銘文有幾句話講到周昭王的武功:“宏魯昭王,廣A楚荊,唯寏(貫)南行。”(《集成》16.10175),[1]其中A作如下之形:
  A:
  學者大多把A隸定爲“”,但是具體考釋意見則頗爲分歧。徐中舒先生認爲A“象以攴馴服走獸之形,其義與柔擾同”。[2]李學勤、李仲操先生都把“”讀爲“柔遠能邇”之“能”。[3]裘錫圭先生釋爲“笞”字,“廣笞楚荊”大概是廣泛地撻伐楚荊的意思。陳世輝先生認爲“”應是古“懲”字,從攴有擊伐之義,與懲治的意思一致。[4]孟蓬生先生認爲“”實際上就是“戎狄是膺”之“膺”。[5]唐蘭先生則把A隸定爲“”,認爲:“即貔(豼)字……此借爲批,《廣雅·釋詁三》:‘,擊也’,即批。”[6]張桂光先生釋A爲“羆”,仍把字形分析爲從“能”、從“攴”。[7]上述諸說分析字形時都忽略了A左旁上部比“能”有多出的筆劃,隸定爲從“能”是不妥當的。最近劉雲先生提出新說,認爲A左旁和楚系古文字資料中常見的“”爲一字,銘文中當讀爲“殪”,也有可能A應釋爲“殪”。[8]我們試把A的左旁(以下暫用B表示)和“”字列在下面作一比較:
  B:    “”:
B和“”的下部相同,但是上部有兩處不同:1,B上部作“”,橫畫在竪畫右邊,“”上部作“”,橫畫在竪畫左邊;2,橫畫的數量不同。由此看來,B和“”恐非一字。葛陵楚簡所記楚先祖名“穴熊”之“熊”作如下形體:[9]
  (甲三35)  (零560、522、554)
我們懷疑B就是“熊”字,其上部筆劃的變化可以參考“質”字左上方偏旁:[10]
   “熊”字上部:(史墻盤) —→    (葛陵簡)
  “質”字左上部: (井人鐘,《集成》1.109)—→(馬王堆帛書)[11]

如此A可以隸定爲“”,分析爲從“攵”、“熊”聲,疑是“戡”或“”的异體。“戈”、“攵”義符通用,[12]“熊”、“今”音近相通。楚先祖名號中的“熊”字常用從“今”聲的“酓”字表示,[13]是大家所熟知的,如葛陵簡“穴熊”之“熊”既用“熊”字,也用“酓”字(甲三188、197,乙一22,乙一24,零288,零254、162)。“甚”、“今”亦音近相通,如《西伯戡黎》之“戡”,《說文·戈部》作“”,從“今”聲,是其證。史墻盤銘文中“廣楚荊”之“”,應即“西伯戡黎”之“戡”。《爾雅·釋詁》:“戡,克也。”禹鼎“廣伐南國東國”(《集成》5.2833),句式與“廣戡楚荊”相同。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夜》云:“武王八年,征伐(耆/黎),大(戡)之。”[14]“廣”、“大”義通,如《詩·小雅·六月》“四牡修廣”,《周頌·雍》“于薦廣牡”,毛傳俱云:“廣,大也。”銘文“廣(戡)”應與簡文“大(戡)”同義,“廣(戡)楚荊”即大克楚荊。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1月5日。)
[1]“寏(貫)”字釋讀參看裘錫圭:《史牆盤銘解釋》,載《文物》1978年第3期,第27頁;又載氏著《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8月,第374頁。下引裘先生說出處同此。
[2]徐中舒:《西周牆盤銘文箋釋》,載《考古學報》1978年第2期,第139頁;又載《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中華書局1998年9月,第1298頁。
[3]李學勤:《論史牆盤及其意義》,載《考古學報》1978年第2期,第149頁;又載氏著《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第76頁。李仲操:《史牆盤銘文試釋》,載《文物》1978年第3期,第34頁注5。
[4]陳世輝:《牆盤銘文解說》,載《考古》1980年第5期,第434頁。
[5]孟蓬生:《“辸”讀為“應”補證》,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2009年1月6日。
[6]唐蘭:《略論西周微史家族窖藏銅器群的重要意義——陝西扶風新出牆盤銘文解釋》,載《文物》1978年第3期,第23頁注34;又載《唐蘭先生金文論集》,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0月,第219頁注34。
[7]張桂光:《古文字考釋十四則》,載氏著《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2004年10月,第133頁。
[8]劉雲:《釋“鷧”及相關諸字》,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0年5月10日。
[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新蔡葛陵楚墓》,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10]關於古文字“質”字,參看陳劍:《說慎》,載《簡帛研究二○○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又載氏著《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線裝書局2007年4月。
[11]陳松長編著:《馬王堆簡帛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第264頁。
[12]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第141-142頁。
[13]參看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257頁。
[14]李學勤 :《清華簡〈夜〉》,載《光明日報》2009年8月3日。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