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伯簋銘文小議
作者:黃錦前、張新俊  發布時間:2011-05-03 19:52:38

(河南大學)

(首發)

  2007年9月至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山西省翼城縣大河口西周墓地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先後出土了一大批青銅器,其中很多器物有銘文,近來有不少書刊和媒體予以報導。其中M1017出土的霸伯簋,器、蓋内各鑄铭文6列47字(又合文1,重文2),作:
  隹(唯)十又一月,井(邢)弔(叔)來麥[1],迺(乃)蔑霸白(伯)歷,史(使)伐,用(幬)二百,丹二量,虎皮。霸白(伯)拜稽首,對揚井(邢)弔(叔)休,用乍(作)寶簋,其萬年子=(子子)孫=(孫孫)其永寶用[2]
該銘並不複雜難懂,但也有兩個地方需略作解釋,且可糾正以往傳世銅器銘文中某些字的誤釋,故略述如此。
  銘文第二列的“”字原篆作,在以往所出的西周金文中常見,其用法當與彔伯簋蓋
[3]、伯鼎(侯白鼎、伯晨鼎)[4]等銘文中的等類似,讀作“幬”。《周禮•考工記•輪人》:“望其轂,欲其眼也;進而眡之,欲其幬之亷也。”鄭玄注:“幬,幔轂之革也。革急則裹木亷隅見。”孫詒讓正義:“凡小車轂以革冡幎爲固,故亦謂之幬。”
  銘文第三列的“丹”字,其原篆作,該字與首列的“井弔”之“井”(原篆作)寫法幾無二致,故有人主張釋作“井”
[5]。從文字學的角度看,井、丹其實並無明顯區別,故此說不無道理,但通篇考慮該銘,我們認爲還是釋作“丹”較爲允洽。
  傳世有一件西周中期的豦簋,其銘文曰:“錫厥臣弟豦丹五量,錫冑、干戈”
[6]。其中“丹”和“量”的原篆分別作,舊將二字分別釋作“井”和“[7],現在看來是有問題的。對照霸伯簋銘文的“量”字寫法(原篆作),可知即爲“量”字之殘損,亦應釋作“丹”,回過頭來再誦讀整篇銘文,也是文從字順的。上述銘文中的“丹二量”、“丹五量”,“量”都是作爲容積單位的稱謂。類似的說法如“丹一管”也見於西周時期的銅器銘文中,如庚嬴卣[8],因卣銘與霸伯簋銘文多有相似,故將其全文釋寫如下:
  隹(唯)王十月既朢,辰才(在)己丑,王(格)于庚贏(嬴)宮,王(蔑)庚贏(嬴)曆,易(錫)貝十朋,又丹一(管)。庚贏(嬴)對(揚)王休,用乍氒(作厥)文姑寶(尊)彝,(其)子=(子子)孫=(孫孫)(萬)年永寶用。
無疑,這兩篇銘文的立意也與霸伯簋類似,因而也有助於我們對於霸伯簋銘文的理解。
   
      http://www.kaogu.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1413165722415..jpg
            霸伯簋蓋銘(中國文物信息網)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爲2011年5月3日。)
[1]該銘此字作C:UsersjqhuangDesktop博士后報告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M1017-8铜簋盖内铭文.jpg,器銘該字右下部位尚有一,故釋“麥”。
[2]《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中國文物報》2010年1月7日第6、7版“山西重要考古發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冀城縣文物旅遊局:《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中國文物信息網,2011年3月25日,http://topic.ccrnews.com.cn/ArticleDetail.aspx?id=171
[3]集成8.4302。
[4]集成5.2816。
[5]月下聽泉:說霸伯簋的賞賜物,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4535
[6]集成8.4167。
[7]如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7月,第75頁。
[8]集成10.5426;巴納、張光裕:《中日歐美澳紐所見所拓所摹金文匯編》,臺北: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130。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