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玄鏐”所指金屬原料小議
作者:易德生  發布時間:2011-05-19 08:53:11

(湖北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

(首發)

  東周時期銅器銘文中常出現 “玄(鉉)鏐(翏)”“釒膚 呂(鋁)”等習語,其中,“玄鏐(玄鐐)”一詞出現頗多,這裏略舉幾例。
  叔夷鐘:“玄鏐錛鋁”(《殷周金文集成》277)。
  邾公華鐘:“邾公華擇其吉金。玄鏐赤釒膚 ,用鑄其龢鐘”(《殷周金文集成》245)。
  蔡中(仲)戈:“蔡中玄翏之用”(《殷周金文集成》11136)。
  對于“玄鏐”(“玄鐐”)所指稱的金屬原料,學界看法頗多分歧。或認爲是指錫料[1],或認爲應指鉛料[2]
  對于“玄鏐”或“玄鐐”的指稱問題,我們不同于以上諸家。我們認爲“玄鏐”也有可能指稱“錫鉛合金”這種金屬原料。下面將從銅合金顔色變化、商周銅器合金配製特點方面及音韵方面加以探討。
  從商周合金配置角度看,對大多數青銅容器而言,銅錫鉛三元合金是最主要的合金方式,一般來說,青銅容器鉛含量較高,而武器、砍砸工具等錫含量高些,因爲這樣可以增加硬度與强度。所以,從合金配製角度看,“玄鏐”最大可能是指“錫鉛合金”。
  “玄”自然是指金屬的顔色,是青黑色,這也是鉛錫合金常常出現的一種顔色。這種鉛錫合金目前發現最早實例是在春秋中晚期,當然也許可能更早一點。而金文中這一名稱剛好也是在春秋時期出現。這種合金,鉛、錫的比例不定,錫多鉛少的合金顔色偏白,有可能被稱爲“錫”或“錫鑞”,甚至“白鉛”,而鉛多錫少的合金顔色偏暗,有可能被稱爲“鉛鑞”、“黑鉛”或“黑錫”。這種合金是冶煉錫鉛共生礦的産物,由于剛好和銅能够配置成三元合金,故不需要再分別提純成純錫和純鉛,頗爲方便。
  秦漢以後“玄鏐”這種名詞消失,但“連”或“鑞”名詞出現,我們認爲“玄鏐”有可能就是秦漢以來所謂的“連”“鑞”。如果從音韵學角度看,“鏐”的發音和“連”或“鑞”也很接近。
  《史記·貨殖列傳》云:“江南出……金、錫、連、丹砂”,裴駰《史記集解》引徐廣說,“連”是“鉛之未煉者”,這裏“連”與金(銅),錫幷列,說明“連”不是錫。“連”在許慎《說文解字》中作“鏈”。《漢書·食貨志》中記有“王莽居攝,變漢制;鑄作錢幣均用銅,殽以連、錫”,說明鑄錢的金屬材料爲“銅”、“連”、“錫”,同樣看出,連與錫不同。漢代錢幣都含有錫和鉛,而《史記》和《漢書》文中都到錫,說明錫幷未被其他金屬或合金取代,而未提鉛,但提“連”,說明“連”是一種與鉛有關但又不是鉛的金屬,應是鉛與其他金屬“連”在一起的合金或含有較多雜質的鉛(未精練的粗鉛)。由上面可知,“連”應是一種含鉛合金,這種合金春秋戰國已經出現,幷且多作爲釺焊的材料而廣泛出現。
  那麽,“連”、“鑞”是什麽呢,張子高認爲“連”是高鋅含量的金屬合金[3],夏湘蓉等認爲是“鉛錫合金”[4]。孫淑雲也專門討論過“連”、“鑞”的問題,幷且認爲兩者都是以鉛合金爲主的鉛錫合金,這種合金和銅混合,剛好形成銅鉛錫三元合金,符合錢幣等合金要求。這種金屬與純錫和純鉛都有區別,因此以新的名稱稱呼:“連”、“鑞”或“錫鑞”[5]。我們贊同夏湘蓉、孫淑雲等人的觀點,認爲“連”、“鑞”或“錫鑞”指稱“鉛錫合金”的合金可能性很大。
  綜上所述,商周時期不但能够冶煉純度較高的紅銅、錫和鉛,也能冶煉錫鉛金屬共生礦,用此金屬共生礦所冶煉而成的金屬原料爲鉛錫合金,這種合金不同于錫和鉛,因此被稱呼爲“玄鏐”(“玄鐐”)。由于這種鉛錫合金能够很方便地和銅配置三元青銅合金,免去分別冶煉錫、鉛的麻煩,因此大爲盛行,成爲春秋以來最爲流行的金屬原料名稱。秦漢以後,可能是由于音韵的近似,“鏐”逐漸流變爲“連”或“鑞”,而“玄鏐”名詞逐漸消失。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爲2011年5月18日。)


[1]華覺明:《中國古代金屬技術》,大象出版社,1999年,第291頁;黃錫全:《夫鋁戈銘新考——兼論鑄器所用金屬原料之名稱》,《臺北故宮學術季刊》13卷第11期(1995),又見氏著:《古文字論叢》,臺灣藝文印書館,1999年,第175-188頁。
[2]杜乃松:《青銅器銘文中的金屬名稱考釋》,見《科技考古論叢》第二輯,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209-212頁。
[3]張子高:《中國化學史稿》,科學出版社,1964年,第48頁。
[4]夏湘蓉等:《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地質出版社,1980年,第58頁。
[5]韓汝玢、柯俊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礦冶卷)》,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744-748頁。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