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大司空村出土胛骨中的“從止從矢”之字
作者:吳雪飛  發布時間:2018-05-10 08:41:58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首發)

  何毓靈先生在2018年第3期《考古》上發表《河南安陽市殷墟大司空村出土刻辭牛骨》一文,公佈了2010年9月在殷墟大司空村東北一座窖穴內出土的一版刻辭牛骨。[1]牛骨公佈之後,引起學界廣泛探討。張惟捷、付強、王寧等先生紛紛撰文對卜辭內容進行解讀。[2]案此版卜骨刻有大段文句,與以往見到的殷墟卜辭不同。卜骨上下殘缺,內容奇詭難讀,諸家的解讀亦差異較大。筆者嘗試對其中出現的“捕获”字作一點探討。
  卜骨右起第九行出現“捕获至”一詞,“捕获至”的“捕获”,整理者釋為“速”。[3]張惟捷先生指出,此字即殷墟卜辭中與“遲”含義相反的“IMG_256”字,裘錫圭先生釋為“迅”,蔡哲茂先生改釋為“速”。[4]付強先生亦指出其為“IMG_256”字,唯他認為此字不當為“速”字,花東卜辭中存在“速”字,與此字字形不類。[5]我們認為諸家將“捕获”與“IMG_256”聯繫起來是可信的。考慮到此卜辭有“踰山”、“涉水”等內容,大概和行軍有關,[6]捕获至”當為迅速到達之義。
  裘錫圭先生揭示出甲骨文“IMG_256”與“遲”的含義相反,他列舉了以下幾版卜辭:
  uIMG_256于攸,若。王捕获曰:大吉。
  其遲于之,若。                      合集36824
  丁丑卜,捕获貞:王其田,IMG_256往。
  丁丑卜,捕获貞,王遲往。孚            合集29084
  壬戌卜,捕获貞,亞捕获IMG_256入。
  壬戌卜,捕获貞,其遲入。              合集28011[7]
  從以上幾版對貞卜辭看,“IMG_256”和“遲”的含義相反。金祥恒先生認為“IMG_256”有“疾行而至”之意。[8]裘錫圭先生認為“IMG_256”應該當迅速講,有“疾”的意思,卻不一定有“行而至”的意思。[9]另外還可以補充以下卜辭:
  □□遲□□于
  其IMG_256 屯南278
  貞,捕获共又示,既葬,IMG_256來歸。           合集296
  丙寅卜,捕获貞,盂田,其IMG_256散,朝有雨。  合集29092
  第一版卜辭中“遲”、“IMG_256”對貞。第二版卜辭中,“既葬,IMG_256來歸”是“葬畢后,速來歸”之義。第三版卜辭中的“散”可能是和農業有關,[10]IMG_256散”可能為速散。以上三版卜辭亦說明“IMG_256”為迅疾、快速之義。從辭例看,“IMG_256”類似于副詞,其后接往、來、入、至、散等動詞,其本身不必包含“行”的意思。
  裘先生揭示出此字的字義,可以說在此字的釋讀上邁出了一大步。剩下的問題是,如何找到一個合適的詞來溝通此字的字形和字義。此字字形作“k”、“c”、“捕”、“获”、“n”、“b”、“h”、“d”、“a”等形,分析其結構,其從“矢”、“倒矢”、兩“至”疊加等,学界多將此字隸定為“IMG_256”。裘先生認為從兩“至”者即“捕获”,為“晉”字所從聲符。“晉”、“迅”皆真部字,因此懷疑“IMG_256”即迅字。[11]蔡哲茂先生指出文獻中“遲速”一詞常出現,與“遲”相反的詞,文獻中常作“速”,因此他將此字釋為“速”。[12]案文獻中多見“迅風”、“迅雨”、“迅雷”等,很少見到“迅往”、“迅來”、“迅至”等辭例。“速”于文義很貼切,速于(于訓為往)、速往、速入、速至、速來歸,辭例比較通順,唯“速”與“IMG_256”的字形似乎難以溝通。
  我們認為,與此字字形和字義比較貼切的字,恰恰是金祥恒和裘錫圭先生反復提及的“疾”字。
  首先看此字的字形。此字所從的矢、倒矢、捕获等字形,當為此字的聲符。而在甲骨文中,矢、倒矢、捕获這三種字形作為聲符是可以互通的,典型的例子,即甲骨中“雉眾”的“雉”字。陳夢家先生指出“雉眾”的“雉”在不同時期的卜辭寫法不同,分佈情況大致是:武丁卜辭作“至”,廩辛卜辭作“捕获”或“雉”,康丁卜辭作“雉”或“捕获”,乙辛卜辭則作“捕”。[13]沈培先生指出,陳夢家先生釋為“至”的字作“捕获”,即倒矢。根據上博簡《孔子詩論》中“矢”的寫法,此字亦為“矢”。陳夢家先生所釋的“捕获”作“捕获”,由於“矢”字的寫法正寫、倒寫無別,因此“捕获”或與“捕获”有關,“捕获”為晉的聲符,在金文中可以釋作“箭”。卜辭中“雉”“矢”、“箭”表示同一詞,顯然因為他們讀音都很近。箭古文為晉,晉是真部字,與雉、矢是陰陽對轉關係。[14]我們認為沈培先生的分析很有道理。可作補充的是,由於卜辭中的“雉”又可寫作“捕”,說明“矢”與“至”古音也是相近的,甲骨文中的“至”可能亦以“矢”為聲符。
  通過對“雉”字寫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卜辭中矢、倒矢、捕获捕获、至等字作為聲符時可以互通,均讀為“矢”。由此可知,“IMG_256”字的寫法中,無論從矢、倒矢還是從捕获,均可讀為“矢”。因此“IMG_256”字可以視為一個從“辵”(或從止)、“矢”聲的字。
  “IMG_256”字從辵,矢聲,最好的讀法是將之讀為“疾”。《說文》:“疾,病也。从疒,矢聲。”《說文》解釋“疾”字以“矢”為聲符。朱駿聲謂:“此字當訓急速,从矢,疒聲。”[15]段玉裁謂:“經傳多訓爲急也,速也,此引伸之義,如病之來多無期無迹也。”“矢能傷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會意。聲字疑衍。”[16]朱駿聲、段玉裁均反對疾從矢聲,他們認為矢為義符,表示急速。筆者認為,許慎并未將“疾”直接訓為急速,而是訓為疾病,因此此字中“疒”當為義符。疾、矢均為脂部字,以矢作為疾的聲符沒有問題。筆者推測,矢、疾之間也許有同源關係,矢能傷人,矢的速度很快,疾最初的意思可能指箭傷等外傷,疾又可能指急病,引申出快速之義。矢、疾二字的字音和字義當有密切關係。甲骨文中表示疾病之義的“疾”字有兩種寫法,一種寫作“捕获”,即《說文》中的“疒”字,《說文》:“疒,倚也,人有疾痛也,象倚箸之形。”另一種寫作“捕获”,像以矢擊中人體,表示受外傷之義,這種字形見于金文,其中的“矢”應該是義符,同時又是聲符。筆者認為,“IMG_256”從辵,矢聲,當是“疾”字的一個異文,是專門表示迅速之義的“疾”字。
  再看“疾”字的字義。《說文》:“遲,徐行也。”“速,疾也。”《廣雅·釋詁》:“疾,急也。”與“遲”相對的詞有“速”、“疾”。文獻中“遲”和“速”常對言,《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子若欲戰,則吾退舍,子濟而陳,遲速唯命,不然紓我。”《左傳》昭公十三年:“天子之老請帥王賦,‘元戎十乘,以先啟行’,遲速唯君。”《荀子·修身》:“則千里雖遠,亦或遲或速,或先或後,胡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而“遲”和“疾”亦常對言。如《尉繚子·勒卒令》:“其舉有疑而不疑,其往有信而不信,其致有遲疾而不遲疾,是三者,戰之累也。”《呂氏春秋·論威》:“凡兵,欲急疾捷先。欲急疾捷先之道,在於知緩徐遲後而急疾捷先之分也。急疾捷先,此所以決義兵之勝也。”《漢書·天文志》:“行疾,用兵疾吉遲凶。行遲,用兵遲吉疾凶。”“凡君行急則日行疾,君行緩則日行遲。”《論衡·說日篇》:“近岸則行疾,遠岸則行遲。”將“IMG_256”釋為“疾”,從辭例上講沒有問題。[17]
  最後結合卜骨內容對“疾”作一點理解。此卜骨上下殘斷,內容又奇詭難讀,尤其是若干細節比較難懂。唯從卜辭整體內容看,此卜辭與軍事有關。[18]卜辭中出現“牧捕获”,“牧”類似于一種軍事組織,甲骨中出現“牧某”的卜辭多與軍事有關。[19]卜辭中又出現“捕获”,是一個和軍事有關的動詞。整理者釋為“伏”,[20]付強先生理解為“伏擊”,[21]我們認為是可信的。[22]此外古代軍事與地形關係密切,如何利用地形佈兵,以及如何克服地形因素等,成為軍事中涉及較多的問題。卜辭中反復提及踰山涉水,大概與軍事有關。[23]“伏”是一種帶有偷襲性質的戰術。《春秋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何休注:“輕行疾至,不戒以入,曰襲。”古代偷襲、伏擊講求“輕行疾至”,即軍隊輕裝而行,快速行軍到達,出奇不意進行襲擊。卜辭中的“疾至”大概即文獻中的“輕行疾至”,和“伏”的伏擊戰術有關。
  綜上,我們認為,甲骨文中的“IMG_256”字從矢、倒矢、捕获等字形,均可理解為從辵,矢聲,當為專門表示迅疾之義的“疾”字。而殷墟大司空村卜骨中的“疾至”,可能和卜辭中稱為“伏”的伏擊戰術有關。
  
  附記:筆者與付強先生曾就此卜骨反復探討,多獲賜教,謹致謝忱。本文匆忙草就,手頭沒有金祥恒、蔡哲茂先生文章,其他文章亦不及詳查,不知學界是否有人提及本文觀點,如提及,本文權當作廢。
  
[1] 何毓靈:《河南安陽市殷墟大司空村出土刻辭牛骨》,《考古》2018年第3期。
[2] 張惟捷:《安陽大司空村新出刻辭胛骨補釋》,中國社科院先秦史研究室網站,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0165.html,2018年5月1日。付強:《安陽殷墟大司空村出土刻辭牛骨釋文補正》,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069,2018年5月1日。王寧:《大司空村出土牛骨刻辭釋文訂補及討論》,先秦史研究室網站,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0513.html,2018年5月5日。
[3] 何毓靈:《河南安陽市殷墟大司空村出土刻辭牛骨》,《考古》2018年第3期。
[4] 張惟捷:《安陽大司空村新出刻辭胛骨補釋》,中國社科院先秦史研究室網站,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0165.html,2018年5月1日。
[5] 付強:《安陽殷墟大司空村出土刻辭牛骨釋文補正》,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069,2018年5月1日。
[6] 何毓靈:《河南安陽市殷墟大司空村出土刻辭牛骨》,《考古》2018年第3期。
[7] 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裘錫圭學術文集》第1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53頁。
[8] 金祥恒:《釋n捕hc》,《中國文字》第16冊。
[9] 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裘錫圭學術文集》第1卷,第253頁。
[10] 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裘錫圭學術文集》第1卷,第251-253頁。
[11] 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裘錫圭學術文集》第1卷,第253頁。
[12] 蔡哲茂:《釋殷卜辭的“速”字》,《第五届中國文字學會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学,1994年。筆者未能見到這篇文章,相關觀點轉引自張惟捷先生文章。
[13]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第608-609頁。
[14] 沈培:《卜辭“雉眾”補釋》,《語言學論叢》第二十六輯,第237-256頁。
[15]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中華書局,1984年,第645頁。
[16]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348頁。
[17] 另外筆者曾考慮過將“IMG_256”釋為“疌”、“捷”,《說文》:“疌,疾也。”《小爾雅·廣詁》:“捷,疾也。”《廣雅·釋言》:“捷,亟也。”“捷”也是一個表示迅速的詞。郭店簡、上博簡中出現的“捕获公”、“晉公”對應于文獻中的“葉公”,陳劍先生認為“葉”和“疌”可以相通。(參見陳劍:《釋“疌”及相關諸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五輯,第277頁。)不過“疌”在文獻中沒有“疾”使用廣泛。卜辭中的“IMG_256”是否可以讀為“疌”尚難斷定。
[18] 何毓靈:《河南安陽市殷墟大司空村出土刻辭牛骨》,《考古》2018年第3期。付強:《安陽殷墟大司空村出土牛骨刻辭再釋》,先秦史研究室網站,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0426.html,2018年5月2日。
[19] 卜辭內容大概和王命“牧捕获”討伐方國有關,其中採用了“伏”的戰術。而卜辭中又反复出現“冊有司命”,可能和冊命有關。卜辭又出現“火散子宋”、“火敗子宋”,火可能是人名,也可能指火攻。王、牧捕获、有司、火、子宋幾人在此次戰爭中的人物關係尚有待進一步研究。
[20] 何毓靈:《河南安陽市殷墟大司空村出土刻辭牛骨》,《考古》2018年第3期。
[21] 付強:《安陽殷墟大司空村出土牛骨刻辭再釋》,先秦史研究室網站,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0426.html,2018年5月2日。
[22] 卜辭正面右起第4行有“乞(迄)女(汝)往捕获”,第8行有“弗卒捕获”,這兩句可能前後照應。“捕获”是一種軍事行動,釋為“伏”比較合適。
[23] 卜骨右起第8行的捕获字,張惟捷先生摹為“捕获”,認為即卜辭中所見的從“兩舟在水中”的“捕获”字。案細審此字,其中部從兩“止”而非“舟”,與甲骨文“捕获”並非一字。此字從兩止在水中,會涉水之義,但是與此版胛骨中的“涉”字字形不同,可能並非一字。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8年5月8日21;35。)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