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躍”字古文寫法的一點補充
作者:孫超傑  發布時間:2023-09-22 08:48:14
(武漢大學文學院古籍研究所)
(首發)

  《出土文獻》2023年第3期於近日出版,[1]拿到書匆翻一過,即覺高文宏議,獲益良多。賀張凡先生《从“”諸字研究述議》系統、詳盡梳理了出土文獻中所見从“”之字,對幾處舊有辭例提出了很可信的看法;尤其是揭示出楚帛書殘片中可能是从“”得聲之字,尤可感佩。不過關於傳抄古文中“躍”字形體作“”者,我們讀後有一些不同想法,現將基本意思簡單寫出,請各位方家指教。
  “躍”字古文寫法基本分為兩系,一系从“龠”得聲者从賀先生文中舉出的大量“翟”“龠”通假現象來看,已無疑問。另一系寫作“”形者,《汗簡》《古文四聲韻》皆有收錄,來源並為《義雲章》(右側寫法微有不同)。關於後一系,早先黃錫全先生認為是“潛”之省,與“躍”是義近關係;李春桃先生與岳拯士先生皆闕疑處理。[2]賀先生認為其形與“盜”“”“字形有聯繫”,似乎是將“”與“盜”字上部繫聯。結合相關材料與釋讀意見,我們認為“盜”“”二者能否直接聯繫,似乎還不易落實;更為重要的是,“”形右側所从與“盜”字右上也很難相合。
  我一直懷疑“”以“旡”為聲符,可能即“溉”字異體。“既”字舊多以為會意,陳劍先生持形聲說。[3]從“愛”“氣”等字从“旡”聲又多有換从“既”之異體者,將“旡”理解為“既”之聲符當是可信的。從意義上看,“溉”“濯”多可用為“洗滌”。如《詩·檜風·匪風》“誰能亨魚?溉之釜鬵”,毛傳:“溉,滌也。”孔穎達疏:“《大宗伯》云:‘祀大神則視滌濯。’”《詩·大雅·泂酌》:“挹彼注茲,可以濯罍。”毛傳:“濯,滌也。”“溉”“濯”二字或可連用,如《儀禮·士婚禮》:“某之子未得濯溉於祭祀,是以未敢見。”可見“濯”“溉”義近,以“溉”表“濯”是義近換用的關係。
  有關“義近換用”,李春桃先生等已有比較集中的整理,[4]後來我們發現“譑”字古文作“”即“詾”、“囁”字古文作“”即“䛍”等,[5]可能也是類似的情況。“義近換用”與文獻訓詁其實也有很多可以互看的地方。如本輯中蔡偉先生討論“戎兵以能興(繩)”與“戎兵克慎”、“繩其祖武”與“慎其祖武”等幾處異文的文章,[6]對我們理解所謂“義近換用”具有很重要的啟發意義。

2023年9月20日   匆匆寫就

[1] 清華大學、中西書局主辦:《出土文獻》2023年第3期。
[2] 以上可參李春桃:《古文異體關係整理與研究》,中華書局,2016年10月,第164頁;岳拯士:《〈汗簡〉補注》,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21年5月,第489頁。
[3] 陳劍:《古文字基礎形體研究》,南京大學文學院暑期班課程,2022年6月27—7月1日。
[4] 李春桃:《古文異體關係整理與研究》,第393—399頁。
[5] 或可參拙文:《古文研讀札記(稿)》,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等主辦:《第三屆漢語字詞關係研討會論文集》,長春,2023年7月19—22日。
[6] 蔡偉:《清華簡〈皇門〉與傳世本〈逸周書〉異文辨析一則》,《出土文獻》2023年第3期,第64—67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3年9月20日13:50。)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