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憃”字補釋
作者:李銘  發布時間:2024-03-27 10:22:20
(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首發)

  毛公鼎、禹鼎有“憃”字,凡三見。此字釋讀,衆説紛紜。諸家説法,石帥帥《毛公鼎銘文集釋》[1]、張富海《毛公鼎銘文補釋一則》[2]有列舉,本文不具引。相關辭例如下:
  毛公鼎:今余唯經先王命,命汝乂我邦家家內外,憃于小大政。
      毋或敢憃敷命于外。  (《集成》2841西周晚期)
  禹鼎:肆禹亦弗敢憃睗,恭朕辟之命。  (《集成》2833西周晚期)
  “憃”字還見於清華簡,辭例如下:
  《成人》簡11:俾民毋憃。
  《四告》簡4:肆唯驕憃荒怠。
  《四告》簡10:弗敢憃覓。
《四告》簡4的“憃”字,整理者讀爲“縱”。憃屬書母東部,緃屬精母東部,聲母不同類。有些學者不信從。精、莊兩系字跟端、章兩系字相通的例子,陳劍《釋“琮”及相關諸字》[3]有列舉,可以參看。書母、精母相諧聲的例子,如叔,書母覺部;從叔得聲的椒,精母覺部。從文意上看,“驕縱”也比較通順。因此,讀“憃”爲“縱”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上述讀法大致不錯,毛公鼎“憃于小大政”的“憃”可以直接讀作“從”。“從政”的說法由來已久。例如: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産之從政也。
  《論語·雍也》: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
《左傳》“從政”,楊伯峻《春秋左傳詞典》:“爲政,治政。”[4]《論語》“從”,楊伯峻《論語詞典》:“參與工作。”[5] “憃于小大政”,就是“從小大政”,意謂管理(或參與)大小政事。高田忠周疑“憃”讀爲“綜”或“燮”,皆治理之義。[6]讀爲“綜”或“燮”,不可信,但對文意的理解是正確的。
  毛公鼎“毋或敢憃敷命于外”的“憃”可以讀作“緃”,作“放縱”“放任”解,與《尚書·酒誥》“誕惟厥縱淫泆于非彝”的“縱”語義相同。
  禹鼎“憃睗”可以讀作“緃易”,理解爲“懈怠”“放縱”一類意思。金文有“不睗”“不易”“不惕”的說法,例如:
  毛公鼎:敬念王威不睗  (《集成》2841西周晚期)
  叔尸鐘:虔恤不易  (《集成》274春秋晚期)
  蔡侯紐鐘:有虔不惕  (《集成》210春秋晚期)
  蔡侯尊:不惕  (《集成》6010春秋晚期)
  蔡侯盤:不惕  (《集成》10171春秋晚期)
毛公鼎“睗(易)”,吳大澂理解爲“慢易”,石帥帥贊同吳氏說法,石先生說:
  吳氏訓易爲慢易,於古有徵,《易·系辭下》“易者使傾”,韓康伯注“易,慢易也”,古書中“慢易”常連言,《禮·祭義》“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或“易怠”連言,《公羊傳·文十二年》“俾君子易怠”,又《書·益稷》“股肱惰哉”,蔡沈《集傳》“懈怠緩慢也”,故“不易”猶言“不惰”、“不怠”。毛公鼎“敬念王畏(威)不睗(易)”即“敬念王威不惰”,蔡侯紐鐘“有虔不惕(易)”即“有虔不惰”,叔尸鐘“虔恤不易”即“虔恤不惰”。……陳劍在《金文“彖”字考釋》一文中,把舊釋爲“㒸”改釋爲“彖”,讀爲懈惰、懈怠之“惰”。……作“慢易”講的“易”和“惰”義近,陳説可與上面的解釋互證。[7]
除了《益稷》是偽古文《尚書》篇名外,其説可從。
  蔡侯盤的“不惕”,陳秉新認為,“惕,借為易,又爲慢易”。[8]他的說法也是正確的。
  《說文·糸部》:“縱,緩也。”古書中有“緩怠”“弛縱”的說法,例如:
  《管子·重令》:人心之變,有餘則驕,驕則緩怠……緩怠者民亂於內。
  《漢書·五行志》:肅者王侯縮朒不任事,臣下弛縱,故月行遲也。
縱易,是近義詞連用。
  清華簡《成人》簡11:“俾民毋憃。”整理者云:“憃,《說文》:‘愚也。’毋憃,猶不迷。《荀子·宥坐》:‘天子是庳,卑民不迷。’”“憃”是否還能讀作“從”或“縱”,甚至其他的讀法,有待進一步研究。
  《四告》簡10:“弗敢憃覓。”“覓”字還見於金文和清華簡,相關辭例如下:
  曶鼎:東宮迺曰償曶禾十秭,遺十秭,爲二十秭。囗來嵗弗償,則付四十秭。迺或即曶用田二,又臣囗,凡用即曶田七田,人五夫。曶覓匡三十秭。
  班簋:班非敢覓。
  清華簡《四告》簡40:先吉玉宣辟(璧),非敢載覓。
  王寜認為“覓”是“曼”之或體,王先生說:
  “覓”字又見金文,㫚鼎:“曶覓(免)匡卅秭”(《集成》2838),班簋:“班非敢覓”(《集成》4341)此字非是尋覓之“覓”,當是“曼”之或體,故㫚鼎用爲“免”,班簋則當讀“慢”或“嫚”,簡文中亦當讀爲“慢”或“嫚”。[9]
  㫚鼎“覓”字,郭沫若讀爲“免”。白川靜已疑其非是。[10]
  我怀疑《四告》簡10“憃覓”可能就是禹鼎“憃睗”。覓屬明母錫部,睗屬書母錫部,易屬喻母錫部,聲母看似很逺。國一姝指出,書母和鼻音有通假和諧聲的現象,例如少屬書母宵部,從少得聲的眇、秒、杪屬明母宵部。冟、鼏從冂得聲,冟屬書母錫部,鼏屬明母錫部。因此書母還應有鼻音的來源,鄭張尚芳爲這部分書母擬作hmj-等。[11]明母和喻母也有相通的例子。[12]
  班簋“班非敢覓(易?)”意謂“班非敢慢易”。“易”與王寜所讀的“慢”語義相同。
  㫚鼎“覓(易?)”字在銘文中的用法有两種可能。一是作“更改”解。至於是把“禾二十秭”增加到“禾三十秭”,還是把“禾四十秭”減少到“禾三十秭”不得而知。二是讀作“賜”,就是一般意義上的給予,銘文中表被動。金文中“惕”“睗”可以用作“賜”,見於《虢季子白盤》等。文意是說匡賠償曶田七田,人五夫,禾三十秭。這是整個事件的結局。
  清華簡《四告》簡40:“先吉玉宣辟(璧),非敢載覓(易?)。”“載”在文中的用法也有两種可能。一是作虛詞理解。二是可能讀作“怠”。《公羊傳》文公十二年:“俾君子易怠。”何休注:“易怠猶輕惰也。”“易怠”即“怠易”。
  清華簡《尹至》簡2:“唯滋虐德,暴憧無典。”[13] “憧”可能也讀作“縱”。清華簡《四告》簡4:“暴虐從(縱)獄。”整理者指出,金文(《集成》4469)也有相同表述。“暴縱”與“暴虐縱獄”很接近。
  《尚書·盤庚中》有如下一段話:
  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無胥絕遠。汝分猷念以相從,各設中於乃心。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奸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
“不易”,多作“變易”“難易”解,石帥帥認為當理解為“不可慢易”[14],可從。“易種”,杜預注:“易種,轉生種類。”王引之《經義述聞》云:“易種於茲新邑,謂延種於新邑也。”學者多從之。上博簡《容成氏》簡21:“穜(舂)不毇米。”《容成氏》簡53:“絶穜(種)侮姓。”我懷疑,“易種”的“種”可能是“舂/憃(縱)”的誤讀。文中“顛越不恭”“暫遇奸宄”等都是“慢易”的表現,“無俾易縱於茲新邑”與開頭“不易”相呼應,而且“無遺育”與“無俾易種”語義也略嫌重複。“易縱”就是禹鼎“憃(縱)睗(易)”。
   


[1] 石帥帥:《毛公鼎銘文集釋》,吉林大學2016年碩士學位論文。
[2] 張富海:《毛公鼎銘文補釋一則》,《中國典籍與文化》,2011年第2期。
[3] 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綫裝書局,2007年,第286頁。
[4] 楊伯峻、徐提:《春秋左傳詞典》,中華書局,1985年,第614頁。
[5]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第275頁。
[6] 同[2]。
[7] 同[1],第228頁。
[8] 祝振雷:《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青銅器銘文集釋》,吉林大學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第32頁。
[9] 王寧:《讀清華簡拾〈四告一〉散劄》,復旦網,2021.08.10.
[10] 黃海:《㫚鼎通考》,格致出版社,2022年,第74頁。
[11] 國一姝:《基於通假字的上古聲母研究》,首都師範大學2007年博士學位論文,第138-164頁。
[12] 同[11],第26頁。
[13] 馮勝君:《清華簡〈尚書〉類文獻箋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第89頁。
[14] 同[1],第228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24年3月26日22:36。)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