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地漢簡散見醫方拾遺
作者:劉金華  發布時間:2005-11-11 00:00:00

(首发)  

  摘要:本文主要輯錄了西北地方出土的漢簡中零星記載的醫藥方殘文,並針對簡文所載略作了一些注解。
  關鍵字:邊地     醫方     注解
  
  近一百年來大批簡帛出土,極大豐富了中國社會早期歷史的研究內容,其中出土簡帛如《居延漢簡》、《敦煌漢簡》、《居延新簡》、《武威漢代醫簡》、安徽阜陽漢簡《萬物》、馬王堆帛書、周家台秦簡等均有數量不等的早期醫學資料發現,其風格迥然,有的是當時醫生為士卒治病所開列的藥方,有的則為專門抄錄以備急用的醫方或醫書,於當時醫藥之臨床使用、醫學理論等情況反映十分詳實,為當時實錄,對於研究秦漢時期甚至更早的醫學發展展狀況來說十分寶貴。這裏,我們輯錄西北地方出土的漢代簡牘中零星記載的醫方殘簡,並做一些簡要的注解和分析,祈於漢代醫學資料的整理與研究有所裨益。

  一、居延漢簡醫方殘文[1]

  居延漢簡殘存醫方如下:
  簡89·20記:
    傷寒四物  鳥喙十分  細辛六分  以溫湯飲一刀刲,日三,夜再,行解,不出汗。
                朮十分     桂四分
  按:本簡系治傷寒病的藥方。傷寒,古代泛指感受風寒濕等外因病邪所致的疾病,其表現症狀各有不同。西北地方多風沙、寒冷,戍卒得此病者極常見,簡牘中隨處可尋。如簡4.4A記:第卅一隊卒王章以四月一日病苦傷寒;第一隧卒孟慶以四月五日病苦傷寒。
  同類藥方見《武威漢代醫簡》第一類簡,簡6、7記:治傷寒遂風方:付子三分,蜀椒三分,澤舄五分,烏喙三分,細辛五分,朮五分,凡五(六)物皆冶6合,方寸匕酒飲,日三飲。7又《敦煌漢簡》2008號簡記:治傷寒□□。雖然居延簡中136.3號又有:●治傷寒滿三日轉為□□。然對照武威簡,亦不能排除屬於藥方。
  關於所用的藥物種類、劑量,本方與《武威漢代醫簡》所載不全相同,服用方法也有不同。前者所使用的藥物四味,後者六味;前者有桂一味,但無付子、蜀椒、澤舄三味。顯然本方較為簡易,可能因邊地所處荒遠,使用起來更為便利。
  所用四種藥物:鳥喙、細辛、朮、桂,均是秦漢簡牘醫方中及其常用者。鳥喙,即今謂烏頭者。《神農本草經·下品》記:“烏頭,味辛,溫,有毒。主中風,惡風洗(灑)洗(灑)出汗,除寒濕痹,咳,上氣,破積聚,寒熱。”阜陽簡《萬物》W032號記:“服烏喙百日令人善趨也”又W060曰:“烏喙□石使馬益走也。”[2] 朮,此物見於馬王堆帛書《養生方·除中益氣》簡111、《五十二病方》中的25、85號簡,書寫略異。《神農本草經·上品》謂其:“主風寒濕痹,死肌……除熱,消食。” 桂,指桂皮、桂枝,藥方中極常用。一刀刲,古代用藥量名稱,其容量很小,約和方寸匕的十分之一。
  簡155.8記:
  治馬咳涕出方:取戎鹽三指掫,三□□
  按:秦漢簡中所出醫方大多用於醫治人類的疾病,此外還有極少數用於治療馬的疾病,本方既屬此類。除此方外, 《敦煌漢簡》中1996、2000、2004號簡等所記醫方亦是,方名尚全,簡1996、2000曰“治馬安(從月)方”,簡2000名“治馬傷水方”。又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簡446—450也有“去人馬疣方”等方。現有已經出土的簡牘中,醫方針對治療的對象僅限於人、馬二類,蓋當時社會需要頻繁使用大量的馬匹進行作戰、運輸、通信聯繫、出行等活動,作用極其重要,其日常疾病醫治自然不可或缺。
  本方用藥現在明確知曉的僅戎鹽一味,後面簡文已殘斷。但根據其殘存最後一字作數量詞“三”(箭牘醫方中沒有以“三”字開頭的藥物名),可以大致推斷殘斷部分是講述如何對戎鹽加以使用的,因此本方所使用的藥物應該只有戎鹽一味。以戎鹽入藥,武威醫簡、五十二病方均有例證,前者見簡16“治目恿方”。然二者用法、用量均不同,本方單獨使用,劑量“三指掫”,武威簡16與其他藥物合用,劑量“三兩”。“三兩”意義甚明,“三指掫”即“三指撮”,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養生方》、《雜療方》等中極常見,並有“三指大撮”、“三指小撮”等用藥劑量單位。
  戎鹽,《神農本草經·下品》記:“主明目,目痛,益氣,堅肌骨,去毒蠱。”本方名“治馬欬涕出方”,意即治馬咳眼淚流出來,引戎鹽為藥,與其性相合。[3]
  簡136·25記:
    □□蜀椒四分,桔梗二分,薑二分,桂□
  按:本方已經殘缺。所餘部分用藥物四味,曰蜀椒、桔梗、姜、桂。蜀椒,簡帛中又書作“蜀焦”。《神農本草經·下品》:“主風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久服之頭不白,輕身,增年。”簡帛醫方中常見,武威簡79號誤作“枯梗”。是藥入肺、胃二經,具有開宣肺氣,去痰排膿,治外感咳嗽、咽喉腫痛、胸滿脅痛等作用。薑,入於藥,其價格居延簡505.16記:薑二升,直卌。又居延新簡簡9.7B記:“薑四兩二錢七分直□”。
  簡149.32記:
    □分,細辛三分,薑、桂
  按:姜,簡帛醫方中常用此物,其具體的書寫變化較多。其性味辛溫熱,歸於肺、胃、脾,有溫中逐寒,回陽通脈、發表、止嘔、開痰諸功能。古醫書分薑為生薑、幹薑,生薑之藥用甚於幹薑。馬王堆《養生方》中即使用了幹薑,本處所用屬於那一種不太清楚。細辛,藥性在某方面與半夏相似之處,阜陽簡《萬物》W016記“□已石癃也。半夏、細辛□”。[4]
    簡255.17記:
  □□伺帶下病
  簡265.2A、B
    □始捂實先餔食吞五丸       A
    □執法以□方略?□□□        B
  按:捂實,武威簡作“吾實”,即“梧實”。簡中“始”字,與武威簡中二處的記載相對照,疑為“如”字之誤。
  簡265.41記:
    漆一斤□膠一斤,醇酒財(才)足以消膠,膠消,內漆撓取,沸
  按:漆,見馬王堆《養生方·醪利中》,作“桼”,當即澤漆。[5] 此藥味苦,微寒,無毒,利大小腸,明目,身輕。醇酒,周家台秦簡311、313作“淳酒”,《五十二病方·傷痙者》又作敦酒。指美酒,是以米、麥、黍、高粱等與曲釀成的一種飲料,具有消毒、助藥力之功效。居延簡45.29 號記當時酒價“酒二□直六十”。
  簡403.18,350.44記:
    ●治□水流水方:生□二錢,□湯□□                                 
  按:本醫方已殘,方名不全。藥物“生□”,不見於其他簡帛藥方,其為何物不詳。但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蚖》記:“以產(生)豚、藙麻(磨)之。”或者“生□”即“產(生)豚”。產,鮮也,活也。豚,《說文·豚部》記:“小豕也。”“產(生)豚”,即新鮮的小豬肉。《本草綱目·獸部·豕》引《本草拾遺》:“(豬肉,)壓丹石,解熱毒。”[6]
  簡454.12記:
   □甘草五□
   □
  按:本藥方已殘,方名不載。用藥僅餘甘草一味。
  簡488.1記:
   桂十二
   胡豆三
   □十七
    按:本簡文字完整,“□”用以代替一無法辨認的字。胡豆,不見於其他的簡帛醫方。

二、敦煌漢簡醫方殘文[7]

  簡563A、 B 記:
    □□  □□ □□ 虻      六□ 白櫝帶二□ 薑一半
    當歸  半夏 黃今(從草) 蜀署 存付             水銀二斤
    ……………                  □□ □入各半斤                A
    ……………             □□十分 白礬石十分
    良母脂取善者一兩       李石十分 人參十分取善者            
    ……………                                                 B     頁241
  按:本簡所記藥方是目前簡帛中見到的用藥種類最多的方子之一。藥方兩面書寫,由於有的文字模糊不可辨認,所以無法判定簡A、B兩面所記是否屬於一個藥方。所用藥物至少在十三種以上,A面可知者九種:虻、白櫝帶、薑、當歸、半夏、黃今(從草)、蜀署、存付、水銀;B面可知者為白礬石、良母脂、李石、人參四種。
  虻,又名貝母,安徽阜陽漢簡《萬物》W005號簡訛作“見母”。解見居延新簡10.8號。半夏,阜陽簡《萬物》W064號記“□□肥彘者之以半夏鼠壞”,句意不明。[8] 黃今(從草),其他簡帛醫方中又作“黃黔”、“黃梣”、“黃岑”等,此藥具有抗炎、鎮靜、除濕熱、止血等作用。《證類本草·草部·黃梣》引《藥性論》曰:“破雍氣,治五淋,令人宣暢……治熱。” [9] 白櫝帶、存付、良母脂諸物不可考。蜀署、李石,張顯成先生列為未詳藥名。[10] 但《五十二病方·痂》有“蜀叔”之名,與“蜀署”音頗相近,或者系一物。 又安徽阜陽簡《萬物》W035號簡記“理石、朱臾可以損勞也。”[11] 此“理石”應即是“李石”。白礬石,即白礬,礬石也。此物具有明顯的止血、解毒之功,並可治療蛇蟲虎犬之傷。當歸,見武威簡11、87甲、乙、88甲,又以幹當歸入藥。
  簡564記:
    府元二斤,地榆根□□                                             頁241
  按 :府元,不知為何物,有待進一步考證。
  簡1177記:
    □□分,攝水,取桔梗、龜板、芍藥各二分,海某(從水)、黃岑□      頁264
  按:龜板,即龜版,指烏龜的甲殼。芍藥,又寫作勺藥,《五十二病方·毒烏喙者》,武威醫簡“兩手不到頭不得臥方”、“治伏梁裏膿在胃腸之外方”、“治□□□□□□潰醫不能治禁方”等均運用此物治病。《神農本草經·中品》記此物“味苦,平,有小毒。主邪氣腹痛,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證類本草·草部·芍藥》引《名醫別錄》曰:“芍藥,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12] 海某(從水),其為何物不明,待考。黃岑,參見簡563A、 B。
  簡1996、2004記:
    ·治馬安(從月)方石方□□                                 
    ·治馬安(從月)方石南草五分□                             頁297
  按:馬安(從月),有三種不同的解釋,一說使馬身上的病。王國維《流沙墜簡》即解釋為獸醫方。一說是食馬鞍下的腐肉中毒成疾。一說是騎馬時臀部磨損的創傷。[13]
  簡2000記:
    ·治馬傷水方:薑、桂、細辛、白(從十)莢、付子各三分,遠志五分,桔梗五分,隹(?)子十五枚□□                                    頁297
  按:白(從十)莢,即皂莢,簡帛醫方中又作早莢、萩莢、蕉莢等。此物具有除濕毒、殺蟲等功效。付子,又名附子,漢簡醫方中極常見。居延漢簡262.28A並記有當時的價錢:“付子一鬥,直百廿五”。《神農本草經·下品》謂其:“味辛,溫,有大毒。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破症堅,積聚,血瘕,寒濕。”《證類本草·草部·附子》引《名醫別錄》說:“腰脊風寒,心腹冷痛……堅肌骨,強陰。”[14] 遠志,見武威簡85乙。
  簡1997記:
    須臾當瀉下;不下,複飲藥,盡,大下,立愈矣,良甚。       頁297
    按:本簡所記是某一醫方的後半段。“良甚”,乃是對此醫方的評語,武威醫簡中類似的用語極多,曰“良”、“甚良”、“大良”、“禁良”,均表示藥方療效好。又簡中有“瀉下”、“大下”等語,聯繫到武威簡中的某些藥方,本方當是用於排除諸如淤血等致病的體內異物。
  簡2001記:
    □諸絕大黃主靡榖去熱亭磨                                頁297
  按:靡榖,不見於其他簡帛醫方,馬王堆《五十二病方》中有“麋蕪本”一味,其葉名“麋蕪”,或者即是。榖,其入藥也見於馬王堆《養生方·巾》。亭磨,亭磿之誤,武威醫簡“鼻中當付(從月)血出若膿出去死肉藥”方70號也作此誤。此物即亭曆,亦見於馬王堆《五十二病方·痂》。
  簡2008記:
    ·治傷寒□□                                            頁298
  按:本方注釋可以參見前述居延漢簡89·20號簡“傷寒四物”。
  簡2012記:
    □治久欬(咳)逆胸痹痿痹止瀉心腹久積傷寒方:人參、茈宛、昌蒲、辛、姜、桂、蜀椒各一分,烏喙十分,皆合和以                                   頁298
  按:本方名稱較奇特,記“治久欬(咳)逆胸痹痿痹止瀉心腹久積傷寒方”,似可治療久欬(咳)逆胸、痹痿痹、止瀉、心腹久積、傷寒諸症狀,功效較多。久欬(咳)逆胸之症,武威醫簡簡79;簡80甲、乙各有類似醫方,名曰“治久咳上氣喉中如百蟲鳴狀卅歲以上方”、“治久咳逆上氣湯方”。“心腹久積”,即應是武威醫簡所謂“心腹大積”一類症狀,其中有“治心腹大積上下行如蟲狀大恿方”。“傷寒”症,居延漢簡89·20號簡;武威醫簡簡6、7;《敦煌漢簡》2008號簡均記有特定的醫方,前二者十分完整,一名“傷寒四物”,一曰“治傷寒遂風方”。痹痿症其他簡中也有涉及,但多為具體的喉痹、痹手足等。又周家台秦簡324、325號記“治痿病”方,
  茈宛,《養生方·除中益氣方》作“冤”,武威簡“治久咳逆上氣湯方”又作“茈苑”,實則即是“紫苑”。《神農本草經·中品》記其“味苦,溫,無毒。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證類本草·草部·紫苑》也說:“療咳唾膿血,止喘悸,五勞體虛,補不足。”[15] 昌蒲,阜陽簡《萬物》W031記:“昌蒲求【遊波】也”。[16] 烏喙,解見前述居延漢簡89·20號“傷寒四物”。辛,疑為梓。
  簡2030記:
    □□為十二丸,宿毋食馬,以一丸吞之                       頁298
    按:本簡前半段盡殘,方名、用藥及劑量均不可考,僅服用之尚可一窺,大約本方采內服藥之法。“宿毋食馬”,據之似為治療馬的醫方,然又記“以一丸吞之”,又頗不似描述之語。武威簡中“宿毋食”兩見,後皆不接馬、人等語,故懷疑“馬”為“焉”字之誤,作語助詞,“宿毋食馬”應是“宿毋食焉”。如此語意更明晰。
  簡2052記:
    煮三沸,分以三灌,五飲,盡□漕孝甯方                     頁 299
  按:本方殘存部分在書寫方面值得注意。根據殘存文字,此方使用的的藥物為何已經不清楚,其使用方法略可窺知,“煮三沸,分以三灌,五飲”。最後一句簡文“盡□漕孝甯方”因缺字致使句意不明,王國維先生認為“漕孝寧”為處方者姓名,以為“蓋古無方書,醫家所習醫經《本草》而已,其處方殆集名醫方之有治效者而師之,故並其診案與醫者姓名而同著之欹。”[17] 惟以“方”結尾,或者與本方名稱有關。如此,藥方名著於最後,為簡帛醫方書寫格式中所僅罕見,堪稱特例。

三、居延新簡醫方殘文[18]

  居延新簡散見醫方如下:
  簡9.7A 、B記:
    大黃十分
    半夏五分            □
    桔梗四分                                  A
    薑四兩二錢七分直□
    伏令四兩三□                              B               頁23
  按:本方方名不存,僅餘藥物五味及使用劑量,B面並記有“薑四兩二錢七分直□”,應是薑這味藥的價錢。居延簡簡505.16號也有相關記錄:“薑二升,直卌。”不知是否入藥用。伏令,馬王堆《養生方》“便近內”、“益甘”簡均記作“伏霝”,實即所謂“茯苓”。所引二方似皆搗亂、取其汁用之,不知本方使用之法如何。半夏,藥性在某方面與細辛相似之處,阜陽簡《萬物》W016記“□已石癃也。半夏、細辛□”。[19]
  簡10.8記:
    ·治除熱方:貝母一分,桔梗三分□                          頁23
  按:治除熱方,不見於其他簡帛醫方中。安徽阜陽漢簡《萬物》W005號簡記“見母,已寒熱也。”[20] “見母”,張顯成先生認為是“貝母”書寫之訛,蓋二字的篆、隸形均近似。[21] 甚是。這味藥的名稱,《詩經》稱作“虻”,《管子》又名“黃虻”。《神農本草經·中品》曰:“貝母,味辛,平,無毒。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證類本草·草部·貝母》亦引《名醫別錄》記:“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22] 該方引貝母入藥,正與其藥性相符。
  按:
  簡50.26記:
    □…………創□日□□□□□□旦以湯器置坑下,令
    湯氣上熏創中,三四日,複用一分                             頁65
  按:本方名已經殘缺、模糊不復辨認,但覽其大意,可以知道這是一分治療創傷的藥方。治療創傷的醫方,武威醫簡記載甚多,有治金創止恿令創中溫方、治金創腸出方、治金創內痙創養不恿腹張方、治金創內漏血不出方藥、治金創止恿方、治加及久創及馬安(從月)方、治狗齧人創恿方等。以金創為主,藥方效用可分為止痛、止血、、止癢、治腸出等,治療方法分內服、外敷(治千金膏藥方)。
  本方治療方法則比較特別,採用“湯氣上熏”的辦法。類似方法見於武威醫簡48、49號所記“去中令病後不復發閉塞方”該方記:“地長與人等,深七尺、橫五尺,用白羊矢幹之十余石置其坑中,從火其上,羊矢盡索橫木坑上取其臥,人臥其坑上,熱氣盡乃止”。又《漢書》卷五十四記蘇武使匈奴,不屈,“引佩刀自刺,衛律驚,自抱持武,馳召醫,鑿地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氣絶半日,複息。”
  簡54.14記:
    ·治養身□□
    三分,大黃□□
    □消□□□□                                              頁132
  按:養,《武威漢代醫簡》注簡73記:“‘養’用作‘癢’。”[23] 本處用法亦同。養身,也就是“癢身”,《五十二病方·醪利中》有“身體養(癢)者”之語,即其意。□消,因簡文殘缺,不明為何物,但武威簡有“桑卑肖”、馬王堆《胎產書》有“卑稍”,不知是否此物,即蜱蛸。
  簡56。228記:
    □一分,栝樓、或(從草)米(從目)四分,麥、丈句、厚付各三分,皆合和以方寸匕,取藥以置杯酒中,飲之,出矢鍭。                                頁141
  按:本段殘餘簡文所記是某個醫方的後半段,其功用主要是“出矢鍭”,從其作用、表述來看,顯然這是當時戍邊士卒從醫書中有意抄錄的醫方,蓋以備戰鬥中為箭所傷時治療急需,不太可能是當時醫生為受傷士卒所開列的療傷藥方。方寸匕,古代藥劑量名。即方寸匕首,意謂作匕,正方一寸,抄散,聚不落為度。
  栝樓,即武威簡88甲、乙中所謂的“樓”。同簡87甲又有“活(栝)樓根”,即此物的根。《證類本草·草部·栝樓》引《名醫別錄》記:栝樓“實,名黃瓜,主胸痹,悅澤人面。”又引《子母秘錄》:“治乳腫痛:栝樓黃色老大者一枚熟搗,以白酒一鬥煮取四升,去滓,溫一升,日三服。”[24] 厚付,《五十二病方·□闌者》作“厚柎”,實則是武威簡中所記“厚樸”。後樸具有抗細菌作用。《神農本草經·中品》記:其性“味苦,溫,無毒。主……血痹,死肌,去三蟲。”麥,見馬王堆《五十二病方》、《養生方》。
  簡EPF22.817記:
    □□中助,薪病者,三日一飲,久病者□                      頁234
  按:本方殘損嚴重,方名及所用藥物、劑量等君已經不可稽考。僅於飲用之法稍可知曉,蓋本方取內服之法,“薪病者,三日一飲”。“薪病者”,似與“久病者”相對而言,則“薪”或即“新”之誤。
  簡EPE4T2.65記:
    □□,皆父且,以淳酸漬之,壹宿,
    □費,藥成,浚去宰,以酒飲。                               頁248
  按:本方殘斷不全,依據武威簡治伏梁裏膿在胃腸之外方、治千金膏藥方、治久咳逆上氣湯方、治婦人膏藥方等,可以判定本方“皆父且”之前已經亡佚的簡文所記應是藥方名及使用的藥物、劑量。“費”,根據後面“浚去宰”的記錄,疑即簡帛醫方中常見的“沸”字,表將藥水煮沸之意。如武威簡80甲、乙記:治久咳逆上氣湯方“:凡十物皆父且,半夏毋父且,洎水鬥六升,炊,令六沸,浚去宰,溫飲一小桮,日三飲,即藥宿當更沸之,不過三、四日逾。”
  父且,意謂將藥物切碎。“浚”,濾也。宰,用作“滓”。浚去宰,即將藥過濾去掉渣滓。淳酸,即武威簡所記“淳醯”、“醇醯”,指優質醋。《證類本草·米榖部·醋》引《名醫別錄》記:醋“主消臃腫,散水氣,殺邪毒。”又引《食療本草》:“消諸毒氣。”[25]   
  
  作者:劉金華,(1974—),男,漢族,湖北宜都人,講師,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先秦秦漢史及出土文獻。 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所   武漢市關山街珞喻路1037號   郵編  430074    電話87556545(O)  E-mail:liujinhua1974@tom﹒com


[1] 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照著:《居延漢簡釋文合校》(上、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本文所引居延漢簡釋文均出於該書。
[2] 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安徽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萬物〉》,《文物》,1988年第4期。
[3] 吳普等述、 孫星衍輯:《神農本草經》,《叢書集成初編》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本文所引皆見此輯本。
[4] 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安徽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萬物〉》,《文物》,1988年第4期。
[5] 張顯成:《簡帛藥名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頁155。
[6] 李時珍撰、劉衡如校點:《本草綱目》卷五十,影印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版。
[7]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敦煌漢簡》,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版。本文所引敦煌漢簡釋文均出於該書。
[8] 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安徽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萬物〉》,《文物》,1988年第4期。
[9] 唐慎微撰、尚志鈞校點:《證類本草》,卷八,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版。
[10] 張顯成:《簡帛藥名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頁72。
[11] 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安徽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萬物〉》,《文物》,1988年第4期。
[12] 唐慎微撰、尚志鈞校點:《證類本草》,卷八,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版。
[13] 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合編:《武威漢代醫簡》,文物出版社(北京),1975年版,17頁。
[14] 唐慎微撰、尚志鈞校點:《證類本草》,卷十,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版。
[15] 唐慎微撰、尚志鈞校點:《證類本草》,卷八,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版。
[16] 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安徽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萬物〉》,《文物》,1988年第4期。
[17] 羅振玉、王國維編著:《流沙墜簡》,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版,頁98。
[18]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中國文物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居延新簡》,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版。本文所引居延新簡釋文均出於該書。
[19] 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安徽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萬物〉》,《文物》,1988年第4期。
[20] 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安徽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萬物〉》,《文物》,1988年第4期。
[21] 張顯成:《簡帛藥名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頁119。
[22] 唐慎微撰、尚志鈞校點:《證類本草》,卷八,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版。
[23] 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合編:《武威漢代醫簡》,文物出版社(北京),1975年版,頁11。
[24] 唐慎微撰、尚志鈞校點:《證類本草》,卷八,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版。
[25] 唐慎微撰、尚志鈞校點:《證類本草》,卷二十六,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版。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