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额济纳汉简丛札
作者:沈刚  發布時間:2005-12-28 00:00:00

(首发)

  新近刊佈的額濟納漢簡是繼1930年代和1970年代出土的兩批居延漢簡之後,在同一地區出土的又一批相同性質的簡牘。對於這一批漢簡,在魏堅先生主編的《額濟納漢簡》一書中收錄謝桂華先生《初讀額濟納漢簡》和李均明先生《額濟納漢簡法制史料考》兩篇文章[1],這對於了解和研讀這批材料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最近這批簡牘的整理者之一特日格樂發表了《〈額濟納漢簡〉所見王莽簡略考》[2]對王莽時期簡進行了梳理。我們閱讀這批漢簡,同居延漢簡進行比照,發現一些新的問題,略陳一孔之見如下。
  
  安樂里郭遂成口一     已得
  田一頃八十七畝 癸巳入     已得
  入低粟小石廿六石直千五     已得 (99ES16SF2:3)P94
  按:從圖版觀察,同其它字相比,入之間沒有空隙,應該爲一個字,即“糴”字。在居延漢簡中糴字均作,如,
  餘□四鬥 粱粟二石 多餘安在(55·3,55·25)
  這里的“”當作“買進”講。此外在6·6,20·8,32·1A,38·18A、B,110·35,214·4,273·12,EPT51:5,EPT51:47B,EPT51:327等簡中,都出現了字,其意義無一例外都是作“買進”講。而作“買進”講的寫作“糴”,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曹全碑》中有“糴”字。而額濟納漢簡中的“糴”字只是奈劃寫長而已。另外,從文意看,“入糴粟”難解,但“糴粟”則是漢簡中十分常用的詞。
  
  陽朔元年三月乙亥第十候長博謂第十六隧長良府調卒遂遂一人詣殄北除=沙常會月
   □行者走 第十隧卒王如意第十一隧卒楊耐第十二隧卒王□等三人詣殄北□□
   十七隧長譚以檄言付譚日時良趣急縣索令會旦候長□□□□□□□
  (99ES16SF3:1A)
  按:本簡有“除沙”一詞,過去學者對除沙的含義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意見認爲,“漢塞地區多風沙。除沙,即清除淤沙。是戍卒日常勞作的重要項目之一” [3]。雖然沒有說明是清除何處淤沙,但細繹文意,大約是除去鄣塞塢壁上的淤沙,這可能是受到居延漢簡中出現的另一個詞“除土”的影響,有的學者認爲“除土”是“是剷除障壁等上面因風而積聚起來的沙土”[4]。另一種意見認爲,“可能是爲鋪設天田準備原料”。[5]但限於材料,也未說明原因。不過這種說法,已經更接近真實情況了。因爲在居延新簡中有
  三月甲辰卒十四人 其一人養 定作十三人除沙三千七百七十石率人除二百九十石 與此七萬六千五百六十石(EPT59:117)
  除沙的數量如此巨大,第一種說法可能有誤。但這條材料也未能說明在何處除沙。《額濟納漢簡》中的另一條簡文則給予了答案,
   □月……當曲隧以南盡臨木道上行書不省
   十六隧卒二百□□ ●右部隧十八所卒六十三人不省
   列隧□□□及承隧五十八所所三人今省所一人爲五十八人齎衣裝=作旦詣殄北發鄣除僵落沙會八月旦(99ES17SH1:7)

  聯繫99ES16SF3:1A簡,除沙應該是由都尉府組織的到候官進行的一種規模很大的勞作活動。本簡中的僵落,當爲強落,一般認爲是文獻上說的虎落,[6]按照《漢書·晁錯傳》:“爲中周虎落。”顔師古注引蘇林曰:“作虎落於塞要下,以沙布其表,旦視其迹,以知匈奴來入,一名天田。”這也就是說,這些戍卒是在候官附近的天田進行除沙,並且這種勞作是和天田相關的。至於是否是爲鋪設天田準備原料,則不得而知了。
  
  能不宣其官今居延甲渠塞有秩候長代 □義(2000ES7S:6A)
  按:“宣”字當作“宜”字。從圖版看,該簡雖然殘存右半部,但“宜”字有四橫劃是比較清楚的。另,“能不宜其官”是對官吏能力評價的慣用語。在居延漢簡中也出現過,如
  甲渠候史居延陽里公乘氾漢年廿七 能不宜其官□(EPT 50:78)
  能不宜其官移 (213·54)
  居延甲渠士吏觻得廣宛里公乘竇敞能不宜其官 今換補靡穀候長代呂循(203·33)

  有學者解釋爲“能力不適宜其職務。官吏考核習用語,一般需進行職位調換。漢代考核官吏一般有行、能兩方面,前者指品行、修養;而能,指能力”。[7]從203·33簡看,官吏能不宜其官,主要是指他不能適應本職工作,一般要替換做秩級相近的另一個職官,而不能看成是一種懲罰措施。
  
  學大夫奉聖里附城滿 昌等皆曰
  明詔深閔百姓強弱相扶欲均富之方略萬端臣昌等且見元年元年十一月丁酉均詔書曰其行
  (2000ES9SF3:5)
  按:“均”字當爲“朔”字的訛寫。朔、均二字草書寫法右半部完全一致,只在左半部分有細微的差別。朔日後不接干支,在漢簡中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朔”字後留出空格,如:
  建武五年八月甲辰朔 甲渠鄣候(EPF22:163)
  這應該是稿本的一種形式。另外一種在“朔”字後直接接主要內容,如
  出穈大石一石七斗四升 始元二年七月庚子朔以食吏一人盡戊辰廿九日積廿九人人一升(88·26)

  這大約是庚子朔庚子的簡寫,這種形式在漢簡中記載日期非常常見。如
  元康二年六月戊戌朔戊戌肩水候長長生以私印行候事寫移昭武獄如律令(20·11)
  我們所舉額濟納漢簡的例子,是屬於後一種類型,表明朔日也就是詔書發佈的那一天。
  
  謀反扶恩義里劉登□□ (2000ES9SF3:21)
  按:劉登不見於史籍。不過《漢書·王莽傳中》載,新莽始建國二年,大臣上奏曾說:“前故安衆侯劉崇、徐鄉侯劉快、陵鄉侯劉曾、扶恩侯劉貴等更聚衆謀反。”對於劉貴,師古注曰:“不知誰子孫。”這兩條材料相對照,劉登和劉貴應該是一人。這是在王莽建立新政權後,各地宗室諸劉反叛中的一支。簡文中扶恩就是文獻中的扶恩侯,但簡文更明確了劉登(貴)的籍貫是義里。至於究竟應該寫成劉登還是劉貴,限於材料,未詳孰是。
  
  居延甲渠箕山隧長居延累山里上造華商年六十 始建國地皇上戊三年正月癸卯除 史(2000ES9S:2)
  按:華商在居延新簡建武三年《候粟君責寇恩》簡中也出現過,稱“去年十二月中甲渠令史華商”。即在建武二年已經爲甲渠令史。結合上面這條簡文,對華商的自然情況就更清楚了。他在新莽地皇三年(西元22年)被任命爲箕山隧長,在四年內作到了令史,這是候官中的低級書記官。他能夠從事這項工作,大約是因爲具備“史”,即善史書這種素質。此外華商年逾六十任邊塞低級官吏,說明在邊塞戍守,並不嚴格遵循漢代法律關於服役年齡的限制。


  [1] 魏堅:《額濟納漢簡》,廣西師範大學岀版社,2005年版。
  [2] 中國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獻研究》(第七輯),上海古籍岀版社,2005年版。
  [3] 中國簡牘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簡牘集成》(第八冊),70頁,敦煌文藝岀版社,2001年版。
  [4] 永田英正:《居延漢簡集成之二》,載《簡牘研究譯叢》(第二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
  [5] 李天虹:《居延漢簡簿籍分類研究》,135頁,科學岀版社,2003年版。
  [6] 薛英群,何雙全,李永良:1988:《居延新簡釋粹》,93頁,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版。
  [7] 中國簡牘集成編輯委員會:《中國簡牘集成》(第十冊),34頁,敦煌文藝岀版社,2001年版。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