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孔家坡汉简《日书》所见岁名
作者:何有祖  發布時間:2006-10-10 00:00:00

(首发)

  近日出版的《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1],引起學人廣泛關注。感谢整理者的辛勤且出色的工作。筆者拜讀劉樂賢大作《孔家坡漢簡〈日書〉“司歲”補釋》[2]之後,獲益良多,兹就着劉先生思路談談三歲名的考釋。不當之處,還請指正。
  古書《爾雅·釋天》之歲名“攝提格”、“單閼”與“隤牂”,見于孔家坡漢簡:
  正月子朔,聞(攝)民(提)挌(格)司歲,四海有兵,有年。
  丑朔,單囗日百興(?)實日秋食。
  ……
  辰朔,隤(敦)臧(牂)司歲,有兵。

整理者對此種對應關繫已作介紹。其中與古書“攝提”相當的歲名,整理者隷定作“聞民挌”。[3]劉樂賢先生釋作“聞〈聶(攝)〉是(提)挌(格)”。“聞”字的處理,整理者與劉樂賢先生的意見可以互為補充,本文不再多說。關于“民”字,劉樂賢先生定為“是”之訛寫,:
  其後面釋作“民”的字,在秦漢文字中也可以釋作“是”。“民”、“是”二字在秦漢時期有時相混,我們以前曾作過討論[4]。參照文義,《日書》的這個字可以直接釋作“是”,讀作“提”。當然,如果將其釋作“民”,當作“是”的訛寫,也是可以的。
恐還需再作考慮。雖然將“民”與“是”聯繫,並讀為“提”是此字的必經之塗,但字形上恐還需作些說解。所謂的“民”其實應該是“氏”的混寫。漢簡“民”、“氏”形近:
  (《二年律令》70號簡“民”)
  (《二年律令》451號簡“氏”)
比較能說明問題的是,我們發現《二年律令》467號簡“月氏”的“氏”正作。可見將“民”看作“氏”的訛字,應該是可行的。典籍“氏”、“是”多可通作。《儀禮·覲禮》:“太史是右。”鄭注:“古文是為氏。”《周禮·夏官·射人》鄭注、《左傳·僖公九年》《正義》、《論語·子罕》邢疏引是作氏。[5]考之上古音,“氏”、“是”皆屬支韻禪紐,聲韻皆同,自是可以通假。不過“提”之上古音屬于支韻定紐,與“氏”同屬支韻,且定、禪皆為舌音,通假也應該沒有問題。所以我們認為“氏”可以直接讀作“提”,釋文可以作“民<氏(提)>”。
  與古書“單閼”相當的歲名,整理者釋作“單□”。[6]“單”後一字的筆劃尚存,劉樂賢先生直接釋為“閼”,當然是比較好的意見。不過在字形上也需要再作些分析。該字上部從門頗為明顯,其右下還可以辨識從“衣”,其左下似從“方”,即“旅”字左部。總之字可以看作從門從旅,可隷定作“旅(從門)”。《奏讞書》有此字,如226號簡作,227號簡作。“旅(從門)”字不見於字書,字從旅,似可以“旅”為聲,但上古音旅屬月韻來紐,而閼屬月韻影紐,聲韻似相隔頗遠。“旅(從門)”、“閼”音韻關繫尚需進一步作探討。
  與古書“敦牂”相當的歲名,[7]整理者釋作“隤臧”。劉樂賢先生意見相同:
  “隤”與“敦”,“臧”與“牂”,古音十分接近,整理者的意見可從。
  觀察圖版,“隤(敦)”字考釋可從。但是“牂”字還需再作說解。其字右部從犬,其實應當釋作“狀”,以聲類求之,當讀作“牂”。兩字以“爿”為聲,考之上古音,狀屬陽韻崇紐,牂屬陽韻精紐,韻部相同,聲紐皆為齒音,自然可以相通。從爿的字典籍多可通用。[8]所以“狀”可以讀作“牂”。簡文“隤狀”即古書之“敦牂”。

  (编者按:本文收稿日期为2006年10月10日。)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文物出版社2006年。
[2]劉樂賢:《孔家坡漢簡〈日書〉“司歲”補釋》,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年10月10日。以下觀點皆出此文,不另出注。
[3]《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第187頁
[4]參看劉樂賢:《簡帛數術文獻探論》,第233-243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5]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第461頁。
[6]《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第187頁
[7]《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第187頁
[8]《古字通假會典》第308~310頁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