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家坡漢簡·日書·到室》“緰”字考釋
作者:汪冰冰、鵬宇  發布時間:2008-09-16 00:00:00

(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

(首發)

  孔家坡漢簡《日書·到室》有一簡,曰:“西大母以丁酉西不反(返),緰以壬戌北不反(返),禹以丙戌南不反(返),女過(媧)與天子以庚東不反(返)。”[1](《孔家坡漢簡·日書》第149簡。)其中“緰”字,整理者未予以確切考釋,疑爲人名,待考。
  陸平先生依據神話傳說認為“緰”字應為“鯀”,其依據是:《連山易》有“鯀封於崇”,國語謂之“崇伯鯀”,而《大戴禮·五帝德》曰:“放驩兜于崇山,以變南蠻”,崇山在南方,所以鯀既然受封于崇,自然也在南方。鑒于此,鯀出于治水(黃河)或戰爭之目的,自南向北出發,最後敗亡于羽山,死后成神,主北方。[2]
  今按:陸先生之說,實不确。首先,《連山易》和《國語》中所言鯀的封地崇,幷非指崇山,《史記·周本紀》:“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伐耆國。殷指祖伊聞之,懼,以告帝紂。紂曰:‘不有大命乎?是何能爲!’明年伐邘。明年伐崇候虎。”正義:皇甫謐云:夏鯀封。虞、夏、商、周皆有崇國,崇國蓋在豐鎬之間。詩云“既伐于崇,作邑于豐”,是國之地也。[3]從周人對商蠶食的路綫來看,皇甫謐所言極是,崇國的區域應在現今的陝西、河南一帶,而其都在今陝西戶縣,可見崇國應該在西方,而非南方。
  其次,陸先生所提及的羽山,也非在北方。《史記·五帝本紀》“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馬融曰:“羽山,東裔也。”《括地志》云:“羽山在沂州臨沂縣界。”沂州亦屬東部地區。另郭璞注:“今東海祝其縣西南有羽山,即鯀所殛處。”由此可知,羽山確爲東部地區,且距海不遠,所以才能鯀入海化爲黃熊的故事[4]。而鯀自西至東與三苗從東南到西北的目的相似,發配到相反的地域去才正能實現流放的目的。《神異經》“東方有人焉,人形而身多毛,自解水土,知通塞,爲人自用,欲爲欲息,皆云是鯀也。”雖是傳說,但卻多少反映了鯀的部落東遷後與東夷融合的影子。
  既然鯀不在南方,亦非北往不返,自然也就不可能成爲北方之神,故緰当另有其人。筆者認爲,此處“緰”似乎應爲禺強。禺強,传世文献屡见,《山海經·大荒北經》“北海之諸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彊(強)。”《列子·湯問》:“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波上下往返,不得蹔峙焉。仙聖毒之,訴之於帝,帝恐流於西極,失群聖之居,復命禺強使巨鳌十五,舉首而載之。”《莊子·大宗師》曰:“禺強立于北極。”[5]在这些神话中,禺強爲風神、海神,統治北海。而簡文中,提及西王母主西方,禹主南方,女媧主東方,緰主北方,與《莊子·大宗師》“禺強得之,立乎北極”正相契合,即各神所主的方位正符合所要避忌的方位。
  而就文字本身來看,禺、緰二字於音可通。古音禺在疑紐候部,緰在餘紐候部,以俞得聲得字亦多在餘紐候部。如:榆、諭、喻、愉、逾諸字。古代舌牙鄰紐,兩部字在出土文獻中多有相通之例。如《郭店簡·老子》甲篇“”用作“柔”,“逾”用作“降”。禺、緰二字又同屬候母,韻部相同,故禺、緰二字例可通假。所以,無論是從字音,抑或是文意,此處釋“緰”爲“禺”都是妥帖的,至於單音節的禺最後變成了雙音節禺強,可能是傳世文獻的傳抄之誤,亦可能是簡文漏寫或簡稱之故。
    
参考文献: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6
  [2].袁珂.山海經校註[M].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4月
  [3].陸平.試釋孔家坡漢簡《日書》之“緰”、“禹”、“女過”.簡帛網,2007/08/25
  [4].(漢)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9月
  [5].王利器主編.史記注釋[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11
  [6].(清‪)郭嵩燾.史記札記[M].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
  [7].韓兆琦.史記箋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8].(清‪)郭慶藩撰 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 2004
  [9]. (清‪)王先謙撰.莊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7
  [10].王國良.神異經硏究[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3
  [11].‪(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M].成都:巴蜀书社,1985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為2008年9月13日。)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6,146頁。
[2]陸平《試釋孔家坡漢簡〈日書〉之“緰”、“禹”、“女過”》,簡帛網,2007/08/25首發
[3][漢]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9月第一版,118頁
[4]關于鯀死後化而爲神的傳說,各家版本不一,或曰化爲黃熊、或曰化爲黃能、或曰化爲玄魚,詳見袁珂《山海經校註》第十八《海內經》巴蜀書社,1993年4月第一版,537頁。因非本文論述的重點,故不贅述。
[5]或云:“北方禺強,黑身手足,乘兩龍。”高誘注云:“禺強,天神也。”《淮南子》:“禺強,不周風之所生也。”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