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懸泉漢簡拾粹》動詞研究
作者:張曉芳  發布時間:2013-04-23 10:40:30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首發)


摘 要:上世紀90年代在甘肅懸泉置發現大量漢簡,有詔書、律令、符傳等,由張德芳、胡平生等輯錄其中部份精料資料編成《敦煌懸泉漢簡拾粹》。著者以此書為底本,研究其中的動詞的使用頻次及義項,分為含動詞文書慣用語、單音節動詞以及雙音節動詞三部份,以此描寫說明其中動詞的使用情況及特色。
关键字:懸泉漢簡;動詞
   
  20世紀90年代初在甘肅河西走廊發掘懸泉置遺址,該遺址位於今安西與敦煌兩縣交界處安敦公路南側的戈壁灘上。出土漢代簡牘35000余枚,其中有字簡牘23000余枚。按內容分類有詔書、律令、爰書、簿籍、符傳等。懸泉漢簡的內容十分豐富,既可以補史實之不足、亦可正史載之訛誤,對研究兩漢時期敦煌地區的政治、經濟、外交、民族、陲驛、交通等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懸泉置是兩漢時期敦煌郡效榖縣的一個交通要衛,所以簡文更多的是反應陲驛交通、政治法律及两漢與西域等國的交際。簡文內容在用词上也呈現出明顯的文體特徵和時代特色,大多與屯戍、軍事、邊塞生活有關。動詞是實詞中的大類,是一個句子的核心部份,且動詞一直是傳統小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敦煌懸泉漢簡拾粹》是由張德芳、胡平生等輯錄選取懸泉漢簡的一部份精料資料,進行分類編排、註釋考證、彙編成集的。共分為六大部份:一、詔書、律令、司法文書與政治類(含傅信、過所等);二、經濟與地理類;三、懸泉置管理與事務類;四、使節往來與周邊關係類;五、典籍文化類;六、泥牆題記西漢元始五年《四時月令詔條》。後面兩個部份內容較少且與前四部份文體特色不同。因此著者特此以此書前四類為底本,研究裏面動詞的使用情況。


  一、含動詞的文書慣用語使用情況
  含動詞文書慣用語內部結合緊密,意義固定,而且出現頻率較高。通過文書慣用語不僅可以看出動詞結合的慣性,也可以一窺當時文書在詞彙運用上的一些時代特色。因此作為整體說明更能了解當時語言使用的情況。
  含動詞的文書慣用語常見的是5種,分別是“”承書從事、“寫移書到”、“行……事”、“如律令”、“當舍傳舍”。總計出現99次。
  1“承書從事”“承書從事下當用”共出現9次。這兩個意思相同,前者是後者的省寫。是各級官吏接到詔書或上級文書向下級轉發時的常用語。例如:
  1侍謁者光持莭(節)使下敦煌太守承書從事,今敦煌太守書言,今年地動……(II01153:77)
  2正月庚子,丞相玄成下小府、車騎將軍、將軍、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太守、諸侯相,承書從事下當用者。(02141:129)
  2“寫移書到”“寫券墨移書”共出現17次。有時“寫移”會與“書到”分開。漢代擬定和發出文件謂之寫移,券墨移書是指用墨筆書寫可為正式憑據的文書。例如:
  1謂縣官,官寫移書到,如律令。(II02162:869)
  2留稟茭,今寫券墨移書,受薄(簿)入,二月報,毋令謬。(I01112:3)
  3謂縣:督盜賊史赤光、刑(邢)世寫移今□□□□□部督趣,書到各益部吏。(I03093:222)
  3“行事”“行丞事”“行太守事”等“行……事”格式共出現15次,是文書轉發的套語。行,代行、兼行之意,多指官缺待補或外出時,暫由他官兼攝其事。例如:
  1□□□□□□領庫以私印行事,倉夫廣漢行丞事。(V13094:40)
  2敦煌太守弘、長史章、守部候脩仁行丞事,敢告部都尉卒人。(869簡)(II02162:866-869)
  3敦煌長史淵以私印行太守事,丞敝敢告部部尉卒人。(II02153:46)
  4“如律令”“如詔書”等“如……”格式出現41次。是按照律令或者詔書辦的意思。例如:
  1御史大夫萬年謂胃成,以次為駕,當舍傳舍,如律令。(II01143:447)
  2上敞者人數太守府別之,如詔書(II01152:16)
  5“當舍傳舍”共出現20次。傳舍,謂陲亭傳置之舍。義為文書按舍依次傳遞。例如:
  1丞慶輔為郡輸錢敦煌,當舍傳舍,從者如律令。(IT01141:1)


  二、單音節動詞使用情況
  簡文中共出現單音節動詞159個,總計990次。包括趨向動詞、能愿動詞、感知動詞、行為動詞等,常用動詞多跟屯戍生活有關。(動詞頻次見附表)筆者不對這些動詞進行分類描寫,而是對其中使用頻率在10次以上的25個常見動詞按頻次逐次描寫說明。
  1“詣”共出現70次。是“到、往”的意思,主要是用於人或文書到達某一地方。例如:
  1入西板檄二,冥安丞印,一詣樂掾治所,一詣府。(II02141:125)
  2佐高卿二在所,官奴孫田取詣□□所。(II03252:)
  2“出”共出現58次。在簡文在有三種不同的義項分別是“長出”“發出”“支出”。例如:
  1病中肺,欬涕出睾,飲食不盡度。(II03142:301)
  2出西書一封,廷尉章。詣西域騎都尉。(II01122:119)
  3出粟一斗八升。(II02141:126)
  3“食”共出現56次。在簡文中用為“吃”和“提供食物”兩種意思,且多見于時節往來與周邊關係類。可見陲驛有提供膳食的作用。例如:
  1出粟六斗三升,以食縣(懸)泉廄佐廣德所將助御效榖廣利里郭市等七人,送日逐王,往來三食,食三升。(I03093:167-168)
  4“受”共出現40次。用來表示文書或者器物的接受。多見於陲驛的出入薄和文書的遞交。例如:
  1己巳,以傳信予御史屬澤欽,欽受忠傳信,置車苓(軨)中,道隨亡(II02162:866-869)
  2入雞二隻(雙),十月辛巳,佐長富受廷。(I01123:122)
  5“移”共出現37次。義為傳送,用來表示文件的遞交。例如:
  1謹移髡鉗亡者田等三人年、長、物、色,去時所衣物。(II01114:3)
  2永光五年六月癸酉朔乙亥,御史大夫弘移丞相、車騎將軍、將軍、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太守、諸侯相。(II02162:867)
  6“送”共出現35次。表示護送,多用於使節往來護送。例如:
  1以食守屬孟敞送自來鄯善王副使者廬匿等,再食,西。(I01162:15)
  2……送精絕王諸國客凡四百七十人。(II01151:114)
  7“遣”共出現28次。表示派遣義,多見于司法文書類。例如:
  1謂縣,遣司馬丞君案事郡中,當舍傳舍,從者如律令。(II02132:136)
  2移過所,遣□佐王武逐殺人賊朱順敦煌郡中,當舍傳舍,從者如律令。(I01101:5)
  8“入”共出现27次。含三種義項,表示與支出相對的“收入”、與出相對的“進入”以及“交納”。例如:
  1入粟小石九石六斗,神爵元年十月己卯朔乙酉,縣(懸)全廄佐長富受敦煌倉佐曹成。(I03093:188)
  2入西皁布緯書一封,大司徒印章,詣府。(II01142:89)
  3效榖移建昭二年十月傳馬薄(傳),出縣(懸)泉馬五匹,病死,賣骨肉,直錢二千七百卌,校錢薄(傳)不入,解……(01162:69)
  9“謂”共出現25次。表示對某人說,多用於文書一方對另一方交代事務。
  1效榖長增謂縣(懸)全嗇夫、吏,書到,捕此牒人,毋令漏泄,先閱知,得遣吏送……(I02101:54)
  10“曰”共出現21次。用來表示一些制度或詔令的內容或者某人的說話內容。
  1尚書丞昧死以聞:制曰:可。(87-89C:11)
  2彊友等皆對曰:不貰賣財物敦煌吏民所,皆相牽證任。它如爰書。(II03142:302)
  11“到”共出現18次。表文書或者人員到達。例如:
  1今寫所王傳信副移如牒,書到,二千石各明白布告屬官縣吏民,有得亡傳信者,予購如律。(II02162:869)
  12“過”共出現16次。出現“經過”與“給予”兩個義項。例如:
  1四月己亥過,西(I02101:63)
  2出牛肉百八十斤,以過長羅侯軍長吏廿人,斥侯五十人,凡七十二人。(I01123:69)
  13“有”共出現16次。表示存有、擁有。例如:
  1當徙邊未行,行未到若亡勿徙,赦前有罪,后發覺勿治。(II02142:565)
  2宜禾里公孫益,有田一頃四畝。西支。(I01092:18)
  14“東”共出現15次,“西”共出現13次。“東”“西”本是方位名詞,但在簡文中全部活用為表示趨向的動詞,即向東行進或向西行進,因此當為動詞進行說明。例如:
  1出米一斗二升,十月乙亥,以食金城枝陽長張君夫人、奴婢三人,人一食,東。(II02132:112)
  2出粟二斗四升,以食烏孫大昆彌使者三人,人再食,食四升,西。(V16113:118)
  15“付”共出現14次。用於文書或器物的交接。例如:
  1九月丁亥日下餔時,臨泉禁付石靡卒辟非。(V16113:308)
  2出粟三石,馬十匹,送大昆彌使者,都吏張掾。陽朔四年二月戊申,縣(懸)泉嗇夫定付遮要廄佐常。(V18122:58)
  16“行”共出現14次。分別有頒行、行進、檢查三個義項,頒行和檢查各出現一次。例如:
  1御史守屬太原王鳳,元鳳元年九月己巳,假一封傳信,行歷日詔書,亡傳信。(I01124:1)
  2元始四年四月戊午,縣(懸)泉置佐寭受魚離置佐陋卿,即時遣即行。(II02141:125)
  3護羌使者方行部,有以馬為盜,長必坐論。(II02153:83)
  17“當”共出現13次。表應當。例如:
  1事當奏聞,毋留,如律令。(II02162:881)
  2兵令十三:當占緡錢,匿不自占,【占】不以實,罰及家長戍邊一歲。(II01143:54)
  18“去”共出現13次。其中表示距離12次、前往1次。例如:
  1小張掖去姑臧六十七里姑臧去顯美七十五里。(II02141:130)
  2□□□奉去迎子母五人,廩五月十五日食三石八斗,再八石四斗,至尉梨再一斗□□。(II01152:66)
  19“上”共出現13次。表示文書由下級向上級傳遞。例如:
  1尚書奉御史大夫吉奉丞相相上酒泉太守武賢、敦煌太守快書,言二事。(II03093:221)
  2□敦煌,伊循都尉臣大倉上書一封……甘露四年六月庚子上……。(II02163:111)
  20“將”共出現12次。在簡文中表示率領、帶領義。例如:
  1永光三年正月丁亥朔丁未,淵泉丞光移縣(懸)泉置,遣廄佐賀持傳車馬迎使者董君、趙君,所將客柱(住)淵泉。(I01112:3)
  2出雞一隻(雙),以食使者王君所將客,留宿,再食,東。(I01123:114)
  21“迎”共出現12次。表示迎接義,多用於與周邊各國使節的往來,也有的是迎接戍卒的。例如:
  1史馮貴之,始元二年正月假一封傳信,迎罷戍田辛,溺死,亡傳信。(II01136:4)
  22“廩”共出現11次。《說文》:“廩,賜榖也。”段玉裁注;“凡賜榖曰廩,受榖亦曰廩。”《廣韻•寢韻》:“廩,供榖。”在簡文中表示官方發放糧食。例如:
  1行到官旁,奉書子母三人,廩四月餔食三石五斗,再為四石五斗,至尉梨廩六斗。(II01152:66)
  2甘露二年二月庚申朔病戌,魚離置嗇夫禹移縣(懸)泉置,遣佐光持傳馬十匹,為馮夫人柱,廩穬麥小卅二石七斗,又茭廿五石二鈞。(II01153:96)
  23“令”共出現11次。為使令動詞,表示讓、使。例如:
  1謂縣:督盜賊使赤光、刑(邢)世寫移今□□□□□部督趣,書到各益部吏,□泄□捕部界中,明白大編書鄉亭市里□□□□,令吏民盡知□□。(I03093:222)
  2廩穬麥小卅二石七斗,又茭廿五石二鈞。各如牒,今寫券墨移書到,受薄(簿)入,三月報,毋令繆(謬),如律令。(II01153:96)
  24“言”共出現10次。在簡文中表示上報和說兩個義項。例如:
  1尚書奉御史大夫吉奉丞相相上酒泉太守武賢、敦煌太守快書,言二事。(II03093:221)
  2護羌使者方行部,有以馬為盜,長必坐論。過廣至,傳馬見四匹,皆瘦,問廄吏,言十五匹送使者,太守用十匹。(II0213:83)
  經過對簡文中頻次最高的25個常用動詞統計,可以看出它們的義項與現代漢語的一些差別。有的動詞在現代漢語中消亡或趨於消亡,我們已用別的詞進行代替,如詣、廩、謂、言、曰;有的動詞的義項發生了轉移,如在現代漢語中“移”表示“移動”、“付”表 是“支付”、“上”和“下”表示方位的轉變;有的動詞義項減少,如“行”的“檢查”、“入”的“交納”、“過”的“給予”、“去”的“距離”在現代漢語里已基本消失;多數動詞的義項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不過在現代漢語中基本用雙音節的動詞來表達以及區別同一個詞的不同義項,如“出”的三個義項在現代漢語里用“出發”“支出”“長出”來表示。


  三、雙音節動詞使用情況
  兩漢時期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相應詞彙也歷經了一個發展的高峰期,複音化是漢語詞彙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在《敦煌懸泉漢簡拾粹》中也出現了一部份雙音節動詞。共出現雙音節動詞58個,總計149次。如下:
  (1)並列式:使用、辨治、發覺、出入、漏泄、閱知、止治、審證、貰賣、辨告、證任、布告、捕繋、失亡、遝(逮)捕、送護、案劾、調給、驗問、校計、督送、繕治、將轉、往來、書言、遇逢、監領、收取、留宿、坐論、言決、怨恚、誣言、移徙、還至、歸行、督行、接任、奉獻、奏聞、食用、和奸
  (2)動補式:闘傷、溺死、病死、折傷、射傷、刺傷
  (3)動賓式:從事、罷戍、給事、叩頭、謀反、為駕
  (4)偏正式:昧死、敢言、敢告
  可見,雙音節動詞有主謂、並列、動補、動賓、偏正等結構,且主要並列式。張博在談到詞義的組合同化時認為:並列式是上古漢語強勢造詞法。同義關係又是並列式中強勢語義聚合,由此可以推測同義連暈是上古漢語雙音組合中的強勢組合,這種強勢組合帶給語言社會的影響使人們習慣於把兩個短語合在一起的語義關係理解為同義關係,從而用其中一個詞的意義去類推另一個詞的意義,因此,組合同化時語言使用類推將同義組合關係投射到非同義關係組合而引起的詞義衍生。這是很有見地的。以下列舉了4個頻次在1以上的並列式的雙音節動詞,它們都是同義關係。
  1“往來”共出現5次。表示來往。例如:
  1朝與主羌使者、從事佐□□凡二人,往來四食,食三升,西。(II02152:258)
  2出粟二斗四升,以四驪軒佐單門安將轉,從者一人,凡二人,人往來四食,食三升。(V13313:226)
  2“失亡”共出現3次。表示丟失,遺失。例如:
  1丞相守少史護之,征和元年八月辛巳,假一封傳信,案上書事。盜,傳失亡,外七十五。(I01124:2)
  2漆式三,木式二,見。鐵式,見二。其一馬與失亡……卩。(87-89C:20)
  3“驗問”共出現3次。表示仔細檢查詢問。例如:
  1元延二年二月癸巳朔甲辰,玉門關侯臨、丞猛移效榖移自言六事,書到,願令史驗問,收責(債)以錢與士吏程,嚴報如律令。(II01142:292)
  2敦煌太守快、庫丞何兼行丞事,告領縣(懸)泉置史光,寫移書到,驗問審如倚相言,為逐責(債),遣吏將禹詣府,毋留。(II02153:3)
  4“校計”共出現2次。表示校核計算。例如:
  1校計相除,官負嗇夫郎錢八百卌。(II02141:127)
  2太守行縣道,傳車被具多敝,坐為論,易□□□□到,遣吏迎受輸敝被具,郡庫相與校計,如律令。(I03093:236)
  結語:從簡文中動詞的使用情況可以看出單音節動詞還是佔據著主要的地位,不僅數量大,使用的頻次也高。雙音節動詞中以並列式為主力軍,是雙音節動詞的主要構詞法。
  古漢語是一種已經退出當代交際的語言,為了構建古漢語的詞彙系統,了解詞彙的發展趨勢,就離不開詞義及詞性的分析,詞義與詞性的分析又是以義項為基礎的。通過對一批材料封閉性地統計,分析頻次以及義項,來研究常用詞的興替、消長,并總結詞彙系統的發展規律,為漢語史的構建增磚添瓦。
   
  附表:單音節動詞使用頻次表


編號

動詞

義項

頻次

編號

動詞

義項

頻次

001


調查

9

002


終止、疲

7

003


告知

6

004


報告

5

005


生病

1

006


抓捕

1

007


補充

1

008


持、拿

5

009


接到

5

010


乘坐、登

3

011


發出、支出、生長

58

012


除去、任命

3

013

穿

挖掘

1

014


賜予

4

015

遝(逮)

抓捕

1

016


應當

13

017


到達

18

018


偷盜

3

019


得到

5

020

調

調遣

6

021


向東行進

15

022


爭鬥

1

023


決罰、督運

2

024


估量

1

025


回答

3

026


搶奪

1

027


發出

2

028


砍伐

2

029


懲罰

2

030


觸犯

1

031


封口

1

032


接受

5

033


承擔

6

034


交給

14

035


敢於

1

036


報告

8

037


給予

8

038


經過、給予

16

039



1

040


舉案

1

041


摻和

1

042


疏忽

4

043


護衛

3

044


遇上

7

045


進監獄

1

046


囤積

7

047


趕上

1

048


添加

3

049


給予

5

050

賈(價)

價值

1

051


駕馭

1

052


監督

5

053


減少

1

054


看見,存現

9

055


帶領

12

056

警(驚)

驚嚇

1

057


解釋

2

058


前往

1

059


位於、居住

4

060


考核

1

061


可以

7

062


課徵租赋

1

063


客待

1

064


害怕

1

065


到來

9

066


責駡

3

067


賜榖

11

068


上級兼下級

2

069


使、讓

11

070


留下

6

071


判定

2

072


購買

4

073


售出

2

074


免刑

1

075


去鬢鬚

1

076


藏匿

1

077


能夠

1

078


毆打

1

079


騎馬

1

080


拋棄

1

081


遷徙

1

082


派遣

28

083


請求

5

084



2

085


距離、前往

13

086


按照

3

087


收入、進入、交納

27

088


殺害

1

089


受傷

4

090


向上級傳遞文書

13

091


吃、提供食物

56

092

使


2

093


折斷

3

094


赦免

2

095


驗證

2

096


死亡

7

097


收留、收取

3

098


接受

40

099


輸送

2

100


寫明

1

101


贖買

1

102


戍邊

1

103


護送

35

104


索要

1

105


聽到

1

106


屯邊

1

107


丟失

1

108


不加肉刑

1

109


逃亡、丟失

7

110


執行、判斷、製作,擔任、辦理

6

111


報告

25

112


知道

4

113


詢問

2

114


上報、說

10

115


做飯

1

116


疑問

2

117


適宜

1

118


遞交

37

119


增加

1

120


到達

70

121


飲用

1

122


迎接

12

123


使用

10

124


擁有、存有

16

125


剩餘

2

126


想要

1

127


交給

2

128



1

129


希望

1

130



20

131


遷徙

3

132

西

向西行進

13

133


文書下傳

9

134


獻出

8

135


抄寫

3

136


泄漏

2

137


頒佈、行進、檢查

14

138


承載

8

139


討要

3

140


隱度

3

141


詔告

1

142


診斷

2

143


證明

1

144


爭鬥

2

145


知道

3

146

直(值)

價值

4

147


停止

1

148

 

8

149

8

150

放置、提供

3

151

送達

3

152




2

153


追捕

7

154


 

1

155

柱(住)

住宿

1

156


幫助

1

157


轉運

1

158


從事勞作

3

159


犯罪

2

160

 

 

 

   
  參考文獻:
  [1]蔣紹愚.《古漢語詞彙綱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9.
  [2]淩雲.《《居延漢簡》動詞研究》[J].重庆.西南大學2007級碩士學位論文。
  [3]張博.《詞彙學論文集》[C].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2-8.
   
  Studies The Verbs in
  Zhang Xiaofang
  Research Insititu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Documents,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
  Abstract: In the 1990s, there are massive Han Bamboo slips unearthed at Xuanquanzhi in Gansu province, including imperial edicts, decrees, and the certificate systems and so on. The essential parts of them are compiled to be a book called “The pure pick up of Dunhuang Xuanquan bambooslip” by Zhang defang and Hu pingsheng and so o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work, studies the usage frequency and meanings of the verbs which appeared in the work. There are three parts in this paper—Idiomatic phrases in the writs involving verbs, monosyllabic verb and disyllabic verb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verbs' usage and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Han Bamboo slips unearthed at Xuanquan;verbs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為2013年4月21日17:00)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