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肩水金關漢簡(貳)》札記
作者:胡永鵬  發布時間:2013-09-17 08:30:06
(廊坊師範學院中文系,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
(首發)

  由中西書局出版的《肩水金關漢簡(貳)》分彩色圖版、紅外線圖版和釋文三冊公佈肩水金關T11—T24漢簡二千三百三十四枚[1],爲相關的研究提供了便利。近日閱讀該書,草成小文,請方家指正。
   
  1.釋文校讀
  (1)建昭三年三月丁巳朔乙亥……迎受騎馬張掖郡中乘所占用馬一匹軺車一乘
       ……都里不更……金關毋苛留止如律令敢言之    73EJT21:113A
  據該簡紅外線圖版,簡文可釋作:“建昭三年三月丁巳朔乙亥令史□敢言之□令史□迎受騎馬張掖郡中乘所占用馬一匹軺車一乘。”“……都里不更王……金關毋苛留止如律令敢言之。”該簡簡文多處模糊,“令史”、“敢言之”等字輪廓可辨。“王”字則字迹清晰。
  (2)出穈廿六石大石     爲小石卌三石出穈小石十石    ·凡出穀小石百一十八六斗
  出麥小石廿六石    ·三斗六升六月食盡正月爲穀小石廿三石七斗    元鳳五年十二月中付城尉李
  出麥小石十五石    73EJT21:129
  第一個“斗”當釋“升”。該字字形清晰,可與同簡“升”字相比較。又據該簡所載穀物支出情況,合計正爲一百一十八小石六升。
  (3)出麥大石□廿八石二斗   元鳳四年十一月  (左側有刻齒)    73EJT21:140A
  “□”當釋“千”。該字豎筆殘缺,撇筆部份殘缺,橫筆清晰。據字形及文義當釋“千”字無疑。該簡左側有刻齒“”,據日本學者研究,該形態代表五千或千[2]。圖版空間僅容一字,故該刻齒應代表千。此處釋“千”亦與之相合。
4)封一遝居延都尉章詣張掖大守遝河東大守府△
       遝二居延令印詣府觻得遝二河東解皮氏四月壬戌
       □廣地候印……     73EJT23:11
  “大守”後脫“府”字。
  (5)溫共利里濂戎年卅  字子嚴六月甲午入乘方相車一兩馬□□齒十六歲    73EJT23:56
  “一兩馬”當釋“駕”。細審圖版可知,“車”字與釋文所謂“馬”字之間難容“一兩”二字。該字紅外線圖版作“”,上部略模糊,但可與同書73EJT23:108“駕”字(圖版作“”)對比。73EJT23:108簡文作“熒陽宜都里郭赦年卌字君功   乘方箱駕”。本簡釋“駕”,亦與文例相合。“齒”前一字當釋“馬”。該字圖版清晰,可釋。
  (6)……    73EJT23:212A
  據紅外線圖版,該殘簡似可釋作“月庚午朔戊戌居延……”。“戊戌”二字殘存部份相同,疑“戊”字誤書。居延新簡EPT52:88A“戊午”之“戊”作 “”,即爲“戌”字之誤。[3]“戌”字,居延漢簡109.8作“”,《肩水金關漢簡(壹)》[4]73EJT6:23A作“”,可相比較。
  (7)十二月  戊子  凡丁亥表直卅九通□□    73EJT23:263
  該簡簡文清晰,“直”字爲衍文。
  (8)張掖肩水候官□有秩士吏公乘張弘  元    73EJT23:400
  “□”當釋“塞”。該字圖版略殘,但輪廓清晰。《肩水(壹)》73EJT7:114亦載有“肩水候官塞有秩”。
  (9)元始五年六月甲子朔    73EJT23:701
  “六”當釋“五”。該字紅外線圖版作“”,筆劃略殘,但字形清晰。據《西周(共和)至西漢曆譜》,漢平帝元始五年六月癸亥朔,五月爲甲子朔。[5]
  (10)……
        ……    73EJT23:877B
  該簡爲習字簡,部分字迹清晰可辨。可釋作:
  “……
  ……夫嗇夫……
  夫夫夫夫常常常夫夫夫嗇嗇
             嗇夫”
  同書73EJT23:353、73EJT23:686等簡文載有“嗇夫常”,不知是否爲一人。
  (11)出粟五石直六百    元始六年二月乙酉嗇夫□□□□□隧……    73EJT23:893
  “□□”當釋“常付”。該簡縱向裂開殘存右半,“常”字尚可辨識,“付”字僅存右半“寸”字,可據文義補出。
  (12)□□□元年十一月己亥朔□□張掖□□北鄣候□移過所……一寸□□    73EJT23:911
   “□□”當釋“癸丑”。二字圖版略有模糊,但字迹可辨。
  (13)二月乙巳蒙右尉怯敢言
        二月乙巳蒙守令史曹子    73EJT24:112A
  該簡簡文清晰,“史”字爲衍文。
  (14)始建國三年八月癸□
        ……    73EJT24:228
  “三”當釋“亖”,簡文清晰。
  (15)……
  五月壬戌居延丞延年移過所縣道河津關毋苛留止如律令/掾延年佐長世    73EJT24:240A
  “……”當釋“過所縣道河津關毋苛留止敢言之”。該簡缺文可據殘存文字字形及文例補出。
  (16)馬一匹驪牡齒六歲高五尺九寸
        馬一匹騮牡齒七歲高六尺    73EJT24:412
   第二個“牡”當釋“牝”。該字字形十分清晰。
  上揭諸條校讀意見,多爲對缺文的補釋,希望有助於簡文的正確理解。有的缺文,可能還有不同的釋讀。
   
  2.圖版綴合
  (1)   丁   丁    丙   丙   乙   乙
         八日       春分
         酉   卯    申   寅   未   丑    73EJT23:315
  該簡爲暦譜簡,殘存上半部份,長寬11.5×1.5-1.6釐米。簡文所記爲某年正月至六月共六個月八日的日干支序列。可據其推算出該年十二個月各月朔日干支序列,如下:
      庚   庚   己   己   戊   戊   丁   丁   丙   丙   乙   乙
  一日
      寅   申   丑   未   子   午   亥   巳   戌   辰   酉   卯
  探方T23共出土1074枚簡牘,其中紀年簡69枚,上限爲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73EJT23:797A),下限爲始建國五年(公元13年,73EJT23:189)。在此時間閾限內,根據《曆譜》,僅有居攝元年(6年)各月朔日序列與之相合。進一步擴大考釋時段,《肩水金關漢簡(貳)》中最早的年號簡爲武帝延和三年(公元前90年,73EJT24:208)[6],最晚的年號簡爲始建國五年(即73EJT23:189),考釋結果仍具有唯一性。探方T23還出土一枚歷日簡冊的標題簡73EJT23:317[7],該簡長寬23.7×1.5-1.6釐米,簡文如下:
  元始六年日  居攝元年大歲在寅。
  該簡“居攝元年大歲在寅”爲二次書寫,說明居攝元年所使用的正朔爲元始六年的歷日。[8]因此,73EJT23:315所記正爲居攝元年正月至六月共六個月八日的日干支。該簡與73EJT23:317的寬度、木質、字體(首次書寫的內容)、筆迹相同,應屬同一簡冊。同一探方出土的暦譜簡中有73EJT23:702,簡文如下:
  甲  甲  癸  癸  壬  壬
                建
  午  子  巳  亥  辰  □
  該簡殘存下半部份,長寬12.6×1.5釐米,所載爲某年七月至十二月共六個月某日的日干支序列。根據《曆譜》,可知其所記正爲居攝元年七月至十二月共六個月八日的日干支。“□”可補釋爲“戌”。該簡與73EJT23:315質地、笔迹相同,內容相關,簡牘紋[9]紋間距離基本一致,可以綴合(見圖一、圖二)。兩簡綴合後長寬爲23.9×1.5-1.6釐米,與73EJT23:317制式基本相同。
  (2)弓一    □□□□□□□□          榆莢二斗
       □一    復參靳亶帶各一居米庉中    一    73EJT24:247B
  該簡與同書73EJT24:268A木質、字體相同,內容相關,可以綴合(見圖三、圖四)[10]。拼接後的圖版上端明顯不齊平,可能是兩簡上端有不同程度的殘損所造成的。73EJT24:247B缺文“□□□□□□□□”可釋作“大□閭八居米庉中”(73EJT24:268A已釋此爲“□□□八居米庉中”),各字茬口十分吻合。“閭”當爲某種器具。73EJT24:322有“□□閭一”,不知是否爲同一物。圖三四中“錢”、“及”、“長”、“卿”、“賣”、“㵎”(原釋文作“閒”)、“二”、“羊”等字茬口亦相吻合。僅“□米庉一并取其蓋”(“□”疑當釋“小”)一句茬口略有錯位,說明木簡有一定程度的變形。但仍符合學者所提出的斷簡綴合的三個條件[11]
   
  注釋:
  [1]該書凡例稱收錄T24出土簡牘500枚,其餘將收入第三卷。
  [2](日)籾山明著、胡平生譯:《刻齒簡牘初探——漢簡形態論》,《簡帛研究譯叢》第二輯,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第160頁。胡平生:《簡牘刻齒可釋讀》,《中國文物報》1996年3月3日第3版。又見氏著《胡平生簡牘文物論稿》,中西書局,2012年12月,第98頁。
  [3]此點蒙白海燕師姐指示,謹致謝忱。
  [4]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肩水金關漢簡(壹)》,中西書局,2011年8月。下簡稱《肩水(壹)》。
  [5]徐錫祺:《西周(共和)至西漢曆譜》,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691頁。下簡稱《暦譜》。
  [6]該簡簡文作“出六石弩一    延和三年癸丑令卒□□”,紀年信息與其他紀年簡不同。
  [7]肖從禮:《金關漢簡所見新舊年號並用現象舉隅》,《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第74頁。
  [8]同上,第75頁。
  [9]陳國清:《略談簡牘紋在殘斷簡牘綴合中的應用》,《文物》1989年第1期,第92頁。
  [10]兩簡在顏色、簡牘紋方面有所差異,但均不影響綴合。此處不贅述。
  [11]謝桂華:《居延漢簡的斷簡綴合和冊書復原》,《簡帛研究》第二輯,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241頁。
   
  附圖
   
                            A面    B面
  圖一 彩色圖版     圖二 紅外線圖版                   圖三 彩色圖版
   A面  B面
            圖四  紅外線圖版
   
  (編者按:本文收稿日期爲2013年9月16日15:38。)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