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江陵鳳凰山漢簡札記一則
作者:方勇  發布時間:2013-12-15 23:32:42
(吉林師範大學)
(首發)

  江陵鳳凰山八號漢墓第二簡:“毋□襌衣一。”【1】
  其中“襌”上一字,整理者缺釋。其形作,我們將其摹作形。因嶽麓秦簡中“胡陽”之“胡”作以下形:【2】
  (簡210正)(簡212正)(簡215正)(簡227正)
又其它秦簡材料中的“胡”字通常作以下形:【3】
  
“胡”在馬王堆漢墓簡帛中作如下諸形:【4】
  
  例不多舉,通過比較可見,秦漢材料中“胡”字所從“古”形可以在整個字形左側或者左上側,而上揭鳳凰山漢簡的字形所從“古”旁正在整個字形佈局的左上側,與上舉嶽麓秦簡的諸“胡”形一致,故我們將其釋為“胡”。簡文中的“毋”即“無”,二者古籍中常通假,【5】簡文中的“毋胡”即“無胡”,“無胡襌衣”應是典籍中常提到的“褠”,《釋名》:“褠,襌衣之無胡()者也。言袖夾直,形如溝也。”王先謙曰:“《說文》:‘胡,牛顄肉也。’《漢書·郊祀志》有‘龍垂胡’,顏注:‘胡,謂頸下垂肉也。’本書《釋形體》:‘胡,互也,在咽下垂,成斂互物也。’《禮·深衣》:‘袂圜以應規。’注:‘謂胡下也。’《釋文》:‘下垂曰胡。’蓋胡是頸咽皮肉下垂之義,因引申為衣物下垂者之稱。古人衣袖廣大,其臂肘以下袖之下垂者,亦謂之胡。今袖緊,而直無垂下者,故云無胡也。”【6】《玉篇· 衣部》:“褠,襌衣。”又《隋書· 禮儀志七》云:“絳褠衣公服,流外五品已下、九品已上服之。”原注:“褠衣,即單衣之不垂胡也。”《資治通鑒· 魏高貴鄉公甘露元年》:“始,岱親近吳郡徐原慷慨有才志,岱知其可成,賜巾褠,與共言論。”胡三省注:“褠,單衣,漢魏以來士庶以為禮服。”
  此外,我們能從地下出土材料中找到“無胡襌衣”的具體樣式,如馬王堆漢墓一號墓曾出土的兩件素紗單(襌)衣,據介紹,其中一件,即編號329-6號的襌衣,直裾,上衣部分正裁四片,寬各一幅;下裳部分也是正裁四片,寬各大半幅 ;兩袖無胡,袖緣和領緣均較窄,底邊無緣。另外一件,即編號329-5號襌衣,曲裾,上衣部分正裁四片,寬各一幅;下裳部分斜裁三片,寬各一幅;兩袖無胡,袖緣和領緣均較窄,底邊無緣。【7】二者的具體形狀詳下列圖一、圖二:【8】


(圖一,馬王堆漢墓一號墓圖版八九,編號329-6)

(圖二,馬王堆漢墓一號墓圖版七八,編號329-5)

  綜上,我們認為江陵鳳凰山漢簡所載“毋(無)胡襌衣”應同於上舉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無胡單(襌)衣圖的形制。
   
  本文爲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秦簡牘醫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批准號:13YJC770011);教育部2008年度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秦簡牘綜合整理與研究”(批准號:08JZD0036);新聞出版總署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中華字庫”工程項目(批准號:GAPP-ZDKJ-ZK/06);2013年度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博士扶持項目)《秦簡牘醫學文獻的綜合整理與研究》(項目編號:2013BS21)階段性成果。
   
  註釋: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江陵鳳凰山西漢簡牘》,中華書局,2013年,圖版見第13頁。下文所用鳳凰山漢簡材料皆出此書,不另注。
  【2】朱漢民、陳松長主編:《嶽麓書院藏秦簡(叁)》,2013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圖版見第223-228頁。
  【3】方勇:《秦簡牘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18頁。
  【4】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161頁。
  【5】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第772—776頁。
  【6】劉熙撰、畢沅疏證、王先謙補:《釋名疏證補》,中華書局,2008年,第171頁。
  【7】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上集,文物出版社,1973年,第69頁。
  【8】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下集,文物出版社,1973年,第80、63頁。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3年12月15日17:27。)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