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肩水金關漢簡》札記四則
作者:田炳炳  發布時間:2014-07-02 09:33:36
(武漢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
(首發)

  摘要:《肩水金關漢簡(壹)》(除正文首次提及外,其餘各處均稱《壹》、《貳》)有“潁川郡翟邑”,前發文所稱割淮陽郡所置屬臆測,此篇論“翟侯”見於《漢書》,為僚屬稱丞相方式,自武帝丞相公孫弘始的“至丞相侯”丞相封地較集中分佈在沛郡、淮陽、汝南,則潁川當有可能封丞相侯國;《貳》所見“南陽郡博亡(士)度里”若釋為“士”,則按“省稱說”似簡文可通;《壹》、《貳》所見淮陽簡可看出淮陽國東部轄域,此轄域內昭帝所封建平侯國有屬淮陽郡的可能性;《壹》、《貳》所見淮陽簡有“淮陽+里名”簡及“章曰淮陽令印簡”,通過對新莽地名特點的簡單分析,新莽時,淮陽郡下可能有淮陽縣,地望不確。
  關鍵詞:翟邑  博亡(士)  淮陽郡東境   新莽  淮陽縣
   
  肩水金關位於甘肅省金塔縣北部,是漢代張掖郡肩水都尉所轄一處出入關卡,乃河西走廊進入居延地區的必經之路。早在1930年,瑞典學者貝格曼曾在額濟納河流域進行考古調查,在29處遺址發掘出土了10000多枚漢簡,其中肩水金關出簡850餘枚。由於歷史的原因,這批簡牘被統稱為“居延漢簡”。然細分起來,實有不同:南部的障塞烽隧屬漢代的肩水都尉,在今甘肅省金塔縣境內;北部的障塞烽隧屬居延都尉,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境內。1972年至1974年,甘肅省文物考古部門主持發掘肩水金關遺址,掘取大批漢代簡牘[1]。2011年,由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出版《肩水金關漢簡(壹)》一書,此後每出版一函(冊),目前已出版三函(冊)[2]。肩水金關漢簡所見含政區簡既多,涉及西漢中後期政區疆域,已經引起學者注意。[3]本文結合文獻記載,對簡文所涉及的部分歷史地理問題陳述個人看法,以求教于學界前輩。

一、潁川郡翟邑
再探

  翟邑見《肩水金關漢簡(壹)》T9:81號簡,簡文為:戍卒潁川郡翟邑陽郵裡公乘司馬乙年卌四。[4]
  
  黃浩波先生是這樣釋“翟邑”的:
  《地理志》《郡國志》穎川郡下均無翟邑,僅有陽翟邑。由此推知,翟邑乃陽翟邑之漏書。[5]
通過上文所展示此簡圖片,我們發現簡文是很流暢的寫下來的,並無刻痕、齒之類的痕跡。故黃浩波先生之說頗值得商榷。同書也見“陽翟邑”
  □穎川郡陽翟邑汲陽里張樂年廿八    73EJT9:206
  另見於敦煌漢簡
  陽翟邑東平裡史明,有方□緹紺胡省府        敦:1735
  戍卒潁川郡陽翟邑步利里公乘成遺年卅六      敦:2051
  戍卒潁川郡陽翟邑□堯里韓赤病死官皁複□  敦:2267[6]

   
  漢“邑”之義,常言者有三:其一是“皇后、公主所食曰邑”、“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其二是將相王侯所封食戶為邑;其三是承前代城池之義。敦·1735伴出眾多的紀年簡,由此,宣帝時,陽翟一度為“陽翟邑”。[7]按:將相王侯所封食戶為邑,若文獻記載有“翟侯”,且合于此簡所反映的年代(漢代中後期),則此“翟邑”或非“陽翟邑”之漏。
  《漢書·王子侯表第三上》有“翟侯壽”:
  翟侯壽,城陽頃王子。(元鼎元年)四月戊寅封;五年,坐酎金免。表注“東海”。[8]
  又《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
  (李尋)事丞相翟方進,除尋為吏,數為翟侯言事。[9]
按:據《漢書·外戚恩澤侯表》“高陵共侯翟方進,以丞相侯,永始二年十一月壬子封,下注‘琅邪’”。[10]武帝時所免翟侯壽顯時間過早。故據《李尋傳》則翟方進曾為“翟侯”似可為“潁川郡翟邑”之侯,但按《外戚恩澤侯表》則翟方進為高陵共侯。我們據《外戚恩澤侯表》翟方進“以丞相侯”,“永始二年,(上)遂擢方進為丞相,封高陵侯,食邑千戶”,[11]傳與表均記為高陵侯,為翟方進“至丞相封”。“至丞相封”首見於漢武帝時丞相公孫弘:“其以高成之平津鄉戶六百五十封丞相弘為平津侯,其後以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12]“翟侯”似為李尋對翟方進所稱,同傳見“京房曰:‘中書令石顯、尚書令五鹿君,巧佞之人也,事縣官十餘年。及事丞相韋侯,皆久亡於民,可謂亡功矣。’”[13]據《外戚恩澤侯表》,元帝丞相韋賢,為扶陽節侯,表注蕭。[14]
  城陽頃王子“翟侯”壽既未復封,《李尋傳》“翟侯”為李尋對翟方進之稱。那麼“潁川郡翟邑”當作何解呢?既然高陵共侯由於翟方進個人聲望被同僚稱為“翟侯”,那麼食封戶有沒有可能被省稱為“翟邑”呢?我們以《外戚恩澤侯表》為基礎,對自武帝丞相公孫弘以來的“至丞相封”封邑列表如下:
  表1:武帝后“至丞相封”丞相封邑表

丞相名

封邑

公孫弘

平津獻侯,表注高城,《漢書·地理志》(下稱《漢志》引文不再另出注)屬渤海郡[15]

車千秋

富民定侯,表注蘄。《漢志》屬沛郡。

王訢(欣)

宜春敬侯,表注汝南。《漢書·敘傳下》“宜春侯,王欣也”。[16]

楊敞

安平敬侯,表注汝南。

蔡義

陽平節侯,封邑無考

魏相

高平憲侯,表注柘。《漢志》屬淮陽國。[17]

丙吉

博陽定侯,表注南頓。《漢志》屬汝南

黃霸

建成定侯,表注沛。

韋賢

扶陽節侯,表注蕭。《漢志》屬沛。

薛宣

高陽侯,表注東莞,《漢志》屬琅邪

翟方進

高陵共侯,表注琅邪。

王嘉

新甫侯,表注新野,《漢志》屬南陽。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看出翟方進之前的丞相,除公孫弘外,集中分佈於沛、汝南、淮陽(宣帝元康三年前)三郡。薛宣、翟方進皆封琅邪,似丞相時丞相封邑增加琅邪一郡,但從表格所反映的全部情況看,沛、汝南是集中分佈丞相封邑的兩個地方。那麼有沒有可能是翟方進初封離沛、汝南不遠的潁川郡,後徙至琅邪。同僚習稱翟方進封邑為“翟邑”。

二、釋“南陽郡博士度里”

  “南陽郡博士度里”見于《壹》:
  “戍卒南陽郡博亡士度里公乘張舜年卌  長七尺二寸     73EJT10:103”[18]
張俊民先生《<肩水金關漢簡(壹)>釋文》“紅字是原來的釋文,綠字是現在的釋文,使用者可直接刪去紅字。”[19]若釋為“士”,則此釋文為“戍卒南陽郡博度里……”,黃浩波先生當認為亡,亡、望音近可通,同時指出也可釋為“博士”,釋為“博士”則簡文難通。
  若釋為“士”,《漢書·地理志》(以下簡稱《漢志》)南陽郡下確無博縣。然秦漢時代郡縣名有“省稱”現象。茲舉一例:
  上郡戈之“漆”:陳直先生《漢書新證》引二十七年上郡戈,三年上郡戈中的“漆工師”,認為“漆”是右扶風下漆縣。[20]夏大兆先生《<漢書·地理志>新證》據大量上郡戈銘文辭例,認為“漆”當是上郡下“漆垣”的省稱。[21]
“涅”和“涅氏”易被混為生稱,特引前人論述如下:
  “上黨郡涅”見於《貳》:
  田卒上黨郡涅蒲里不更童豹年廿五    ╲         73EJT23:920[22]
《漢志》上黨郡有涅氏[23]。王先謙已懷疑為涅縣,氏字連下涅水為句,周振鶴先生亦同意此說[24]。夏大兆先生證以布幣當作涅[25]。今又見於漢簡,是“涅氏”為“涅”說無誤。
  若上引釋為“南陽郡博士度里……”,夏大兆先生所論又可採信,則“博”當如上郡戈之“漆”,為“博望”之省稱。則“南陽郡博士度里……”釋文可通。
、栗侯國及西漢淮陽郡轄域

  “栗侯國”見於《貳》“淮陽郡栗侯國╲ 73EJT22:18”[26], 圖版[27]見下:
  
從圖版來看,釋字當無問題。栗侯國,《漢志》屬沛郡。馬孟龍《西漢侯國地理》有詳論,摘錄如下:
  栗,征和元年(前92)置,莽絕廢,趙王子,表下無注,《漢志》屬沛郡,地望有二:1?—今河北省永年縣、南和縣之間,2栗—今河南夏邑縣。先後隸屬廣平國—淮陽—沛。漢宣帝元康三年前栗侯國屬淮陽郡。[28]
另有兩支淮陽郡簡:
  淮陽郡費備成裡上造□腸年卅   第卅車╲(竹簡) 73EJT21:468
  戍卒淮陽郡贊匠裡滿願年廿六  □╲               73EJT22:80

黃浩波先生《<肩水金關漢簡(壹)>所見淮陽簡》對書中淮陽簡進行了較為細緻的研究,指出“淮陽國始”當為“淮陽固始”,析出淮陽郡轄縣邑和淮陽國轄縣。[29]周波先生通過對張家山漢簡“贊”的對比,認為淮陽郡費為淮陽郡贊。[30]由此,西漢宣帝元康三年以前淮陽郡東部轄域多已見於漢簡,即栗侯國—贊(鄼)—譙—城父—新郪一線。那麼,昭帝時所封建平侯國似當在這個轄域之內。建平,侯國,[補注]先謙曰:杜延年國,昭帝封,莽曰田平,[補注]先謙曰:《續志》,後漢因,《一統志》,故城今永城縣南,[編者按]治今河南虞城縣東南。[31]建平可能屬淮陽郡轄,漢宣帝元康三年置淮陽國,建平改屬沛郡。

、淮陽+名簡及淮陽令長探討

  黃浩波先生對《壹》中的淮陽簡的解讀已詳見上文,黃文中對淮陽+里名簡並未解釋,詳列如下
  淮陽壽陽里董方年卅字子侯             73EJT4:17
  淮陽西猛里公乘                 73EJT10:190(《肩水金關漢簡(壹)》)
  田卒淮陽上雍里許鈞年卅七  \    73EJT22:93(《肩水金關漢簡(貳)》)

另《肩水金關漢簡(壹)》中有“淮陽令長”簡:
  章曰淮陽令長印        73EJT9:266B
西漢時有“名縣爵裡”制度,即“裡”前面所出現的當是鄉名或縣名。我們查《漢志》淮陽作為國名、郡名都存在過,作為縣名則不見於《漢志》。郡名+里名有“河內西平裡不更王安     73EJT1:114”,查《漢志》可知,王莽改懷為河內,晏昌貴師已指出。[32]我們通過對新莽時期地名特點的分析,傾向於認為這些“淮陽+裡名”簡,“淮陽”似當為新莽時期縣名。王莽對西漢郡國更名頻繁,疏於記錄也是有可能的。另王莽更改郡名時,據筆者統計,有52個郡國下有跟郡國名一樣的縣或亭,其中部分縣名跟原郡名一樣,部分縣名跟新莽改後的地名一樣。僅舉數例:
  表2:新莽時期地名特點(據《漢志》)

郡名

縣(亭)名

潁川郡,莽曰左隊

陽翟,莽曰潁川。

河內郡,

懷,莽曰河內

南陽郡,莽曰前隊

宛,莽曰南陽

沛郡,莽曰吾符

相,莽曰吾符亭

梁國,莽曰陳定

虞,莽曰陳定亭

東平國,莽曰有鹽

無鹽,有郈鄉,莽曰有鹽亭

六安國,莽曰安風

安風,莽曰安風亭

  《漢志》:“淮陽國,高帝十一年置。莽曰新平。陳,故國,舜後,胡公所封,為楚所滅。楚頃襄王自郢徙此。莽曰陳陵。”結合“章曰淮陽令長印”。我們認為新莽時期,淮陽國所轄的一個縣有改為“淮陽”的可能,淮陽在當時地位重要,所轄縣多為大縣,“淮陽令(長)”當為“淮陽令”,似新莽時淮陽國下轄除陳外某縣所改,可能因地名更改頻繁,疏於記錄所致。孫兆華先生撰文對肩水金關漢簡鄉里進行研究,猜測漢代前置方位詞+裡名是區別裡名的一種方式,漢代地名或許存在“標準化”的問題[33]。郡下轄有與郡同名的縣可能也是這種“標準化”的形式之一,另這種“標準化”可能開始更早,因《漢志》魏郡有魏縣,雲中郡有雲中縣。當然以上屬猜測性質較強的,希望新出土材料的發現能有印證。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4年7月2日08:31。)


[1]甘肅省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等:《肩水金關漢簡(壹)》“前言”,中西書局2011年。
[2]甘肅省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等:《肩水金關漢簡(貳)》,中西書局2012年;甘肅省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等:《肩水金關漢簡(叁)》,中西書局2013年。
[3]黃浩波:《<肩水金關漢簡(壹)>所見郡國縣邑鄉里》,簡帛網,2011年12月1日,http://www.bsm.org.cn;晏昌貴:《增補所見縣名與裡名》,《歷史地理》第二十六輯,2012年;馬孟龍:《談肩水金關漢簡中的幾個地名》,《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2年03期;孔祥軍:《肩水金關漢簡所見“太常郡”初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2年03期;黃浩波:《<肩水金關漢簡(壹)>所見淮陽簡》,《歷史地理》第二十七輯,2013年;馬孟龍:《西漢存在“太常郡”嗎?—西漢政區研究視野下與太常相關的幾個問題》,《中國歷史地理理論叢》2013年03期;趙志強:《說“太常郡”》,《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3年03期;黃浩波:《<肩水金關漢簡(貳)>所見郡國縣邑鄉里》,簡帛網,2013年9月18日,http://www.bsm.org.cn
[4] 甘肅省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等:《肩水金關漢簡(壹)》,中西書局,2011年,第206頁;簡文承張俊民先生全文發佈于簡帛網,張俊民:《<肩水金關漢簡(壹)>釋文》,簡帛網,2011年9月23日,http://www.bsm.org.cn;張俊民:《<肩水金關漢簡(壹)>釋文補例續》,簡帛網,2012年5月8日,http://www.bsm.org.cn。以下引《肩水金關漢簡(壹)》不再出注。
[5]黃浩波:《<肩水金關漢簡(壹)>所見郡國縣邑鄉里》,簡帛網,2011年12月1日,http://www.bsm.org.cn
[6]參見吳礽驤、李永良、馬建華編:《敦煌漢簡釋文》,文物出版社,1990年。
[7]馮小琴:《居延敦煌漢簡所見漢代的“邑”》,《敦煌研究》1999年01期。
[8]《漢書·王子侯表第三上》,第462頁。
[9]《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第3179頁。
[10]《漢書·外戚恩澤侯表》,第708頁。
[11]《漢書·翟方進傳》,第3416頁。
[12]《漢書·公孫弘傳》,第2620—2621頁。
[13]《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第3166頁。
[14]《漢書·外戚恩澤侯表》,第696頁。
[15]《漢書·地理志》第1659頁。
[16]《漢書·敘傳下》,第4258頁。
[17]此處不當為淮陽國,馬孟龍《西漢侯國地理》引前輩學者揭示西漢侯國分佈規律,“王國內無侯國”即是其一。不過魏相時淮陽仍為郡,可以管轄侯國。
[18]甘肅省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等:《肩水金關漢簡(壹)》,中西書局2011年;張俊民:《<肩水金關漢簡(壹)>釋文》,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11年9月16日。
[19]張俊民:《<肩水金關漢簡(壹)>釋文》,簡帛網(http://www.bsm.org.cn),2011年9月16日。
[20]陳直:《漢書新證》,中華書局,2008年,第197頁。
[21]夏大兆:《<漢書·地理志>新證》,安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第112頁。
[22]甘肅省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等:《肩水金關漢簡(貳)·下》,中西書局,2012年,第123頁。
[23]《漢書·地理志》,第1553頁。
[24]周振鶴:《漢書地理志匯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80頁。
[25]同21
[26]甘肅省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等:《肩水金關漢簡(貳)·下》,中西書局,2012年,第47頁。
[27]甘肅省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等:《肩水金關漢簡(貳)·中》,中西書局,2012年,第96頁。
[28]馬孟龍:《西漢侯國地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71頁。
[29]黃浩波:《<肩水金關漢簡(壹)>所見淮陽簡》,《歷史地理》第二十七輯,2013年
[30]周波:《說肩水金關漢簡、張家山漢簡中的地名“贊”及其相關問題》,《出土文獻研究》第十二輯,2014年。
[31]周振鶴:《漢書地理志匯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69頁。
[32]晏昌贵:《增补汉简所见县名与里名》,《历史地理》第二十六辑,2012年。
[33]孫兆華:《<肩水金關漢簡(貳)>所見裡名及相關問題》,《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