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漢簡》札記一則
作者:伊強  發布時間:2014-10-02 23:50:02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學院)
(首發)
  《敦煌漢簡》裏有如下一條簡文:
  (1)牛一,黑,捞捨耳,左剽,齒八歲,絜八□”(1166)[1]
《中國簡牘集成》注釋說:“撈捨,取弃也,意為將牛耳割一缺口。”[2]“捞捨”,凌文超先生改釋為“犗”。[3]肩水金關漢簡有如下兩條簡文:
  (2)牛一,黃勞犗,齒十二歲,絜九尺。其一牛,黑,犗,齒八歲。車一兩(73EJT6:59)
  (3)用牛一,黃犗,齒七歲。(7EJT7:17)
  (4)牛二,黑勞犗,齒十二歲,絜八尺,其一,黑犗,齒(73EJT8:70)[4]
與以上簡文對照並細審原字形,可知凌文超先生將“捞捨”改釋“犗”是正確的。但凌先生對“”未做解釋。我們認為“”即古書中的“犖”,《說文•牛部》:“犖,駁牛也。从牛,勞省聲。”“”即“犖”聲旁不省的例子。(2)(4)中的“勞”也當讀為“犖”。在漢簡官馬牛簿籍中,對馬牛的記載,一般順序是毛色、性別、標誌(左斬、左剽等)、齒齡等,[5]如:
  (5)官□驛馬一匹,驪駮,牡,左剽,齒十四歲,高五尺八寸中(居延漢簡231.20)[6]
  (6)傳馬一匹,騮,乘,左剽,決兩鼻,白背,齒九歲,高五尺八寸,中,名曰佳□,柱,駕。(懸泉漢簡V1610②:16)[7]
  (7)牛一,黑,特,左斬,齒三歲,絜七尺三寸(居延漢簡514.17)
  (8)黑,牡,左斬,毋久。(居延漢簡512·34)
  (9)產一,白,牡,左斬,毋久。(居延漢簡520·2)
  因此(1)—(4)中“黑犖”、“黃犖”都是來說明牛的毛色的。
  另外,放馬灘秦簡《日書》甲種簡28:
  (10)庚亡,其盜丈夫殹,其室在北方,其扁匜,其室有黑犖犢,男子,不得。[8]
《日書》乙種簡61亦有相同文句。孫占宇先生解釋說:“犖,《說文•牛部》:‘犖,駁牛也。’《集韻》:‘犖,駁犖,牛雜色。’黑犖犢,有雜毛的黑色小牛。”[9]其中的“犢”,劉釗先生讀為“黷”,[10]方勇先生從之。[11]朱湘蓉先生則釋爲“”,讀作“櫝”,並引《廣雅·釋器》“櫝,棺也”爲說。[12]與(1)、(4)相對照,從辭例上說,似當以孫說為勝。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4年10月2日21:52。)


[1]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敦煌漢簡》圖版106頁、釋文264頁,中華書局1991年。
[2]初世賓主編:《中國簡牘集成》(三),敦煌文藝出版社2001年。
[3]凌文超:《漢、吳簡官牛簿整理與研究》,《簡帛研究二〇一一》第188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4]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等編:《肩水金關漢簡(壹)》下冊,中西書局2011年。
[5]詳參李天虹著:《居延漢簡簿籍分類研究》第150-153頁,科學出版社2003年。
[6]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釋文皆引自該書,不再出注。
[7]胡平生、張德芳編著:《敦煌漢簡釋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8]孫占宇:《放馬灘秦簡甲種日書校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出土文獻研究》第十輯第10頁,中華書局2011年。
[9]孫占宇:《放馬灘秦簡甲種日書校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出土文獻研究》第十輯第10頁。
[10]劉釗:《讀秦簡字詞札記》,《簡帛研究》第二輯,法律出版社1996年。
[11]方勇編著:《秦簡牘文字編》第529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
[12]朱湘蓉:《〈睡虎地秦墓竹簡〉詞語札記十則》,《古籍整理與研究學刊》,2006年第5期。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