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一棵树烽隧漢代緝令簡集注
作者:李明曉  發布時間:2014-12-30 15:08:57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所  出土文獻綜合研究中心)
(首發)

  【解題】
  2009年1月,敦煌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隊在距玉門關西南65公里的西湖灣窖盆地中部新發現一烽隧遺址,因附近地名為“一棵樹”,故該遺址被命名為“一棵樹烽隧”。隨後在勘察保護中,普查隊員吳榮國、楊俊採集到簡牘16枚,其中有字簡9枚、素簡7枚,有字簡中漢簡7枚、晉簡2枚,均為就地取材的胡楊、紅柳材質,內容有檄書、日常屯戍簿冊、私人書啟及法令簡。楊俊先生於《敦煌研究》2010年第4期撰文《敦煌一棵樹漢代烽隧遺址出土的簡牘》,以簡報形式初步公佈了這批新簡牘,但未加釋文和深入考證[1]。其後,李正宇先生(2011,2012)[2]、李巖雲先生(2012)[3]、石明秀先生(2012)[4]、趙寧先生(2014)[5]均對簡牘內容作了進一步地考釋。現結合相關研究成果,對其中1枚漢代通緝令簡進行集注。
  【釋文】
  寬中客,美陽不審里男子田博[1],一名譚,字子真[2],一生(姓)王氏[3]。年卅五六,爲人黃色[4]、中壯、美髟(髮?)、少須[5]。坐與寬中共[6],投臨涇獄宇[7],篡取死罪囚王博等與偕亡[8]。初亡時,衣皂布單衣,白绔[9],□□□,履弋韋沓□[10],冠小冠,帶刀劍,乘革色車,毋蓋[11]。駕騩牡馬[12],載黑弩二,熊皮服[13],葥(箭)橐各一[14],葥(箭)百七十枚[15]。中仲子穉載[16]。(08dh-3)
  【校注】
  [1]寬中客:李正宇先生(2011,2012:157)指出:“寬中,人名,即鄭寬中。”李嚴雲先生(2012:121)亦指出:“寬中客:寬中,人名,蓋指鄭寬中。《漢書·儒林傳》載,鄭寬中字少君,西漢平陵人……田博,美陽人,為鄭寬中之幕客。”石明秀先生(2012:53)指出:“寬中,人名。《漢書·儒林傳》有鄭寬中,此簡所涉寬中是否鄭寬中還有待其它直接材料佐證。田博,美陽人,為寬中之門客。”[6]
  美陽:古縣名,戰國秦孝公置,治所在今陝西武功西北。
  不審里:李正宇先生(2011,2012:157)指出:“不審里,謂不詳所居里名。”石明秀先生(2012:53)指出:“不審,裘錫圭先生認為是‘漢人常用語,意為不知道,不清楚’。”李嚴雲先生(2012:121)作“不害里”。“審”,居延新簡E.P.T56:125作“”;害,居延新簡E.P.T59:27作“”。二字上、下部結構皆有不同,區別還是比較明顯。因此,此字當作“審”。
  [2]真:原字形作“”,從石明秀先生(2012:52)釋。李正宇先生(2011,2012:157)、李嚴雲先生(2012:121)均釋作“莫”。“真”,居延新簡F.P.F22:248作“”,與此字形相同。而“莫”,居延新簡E.P.T59:65作“”、E.P.S4.T2:114B作“”,額濟納漢簡2002ESCSF1:2-27作“”,銀雀山漢簡362作“”,“艹”字均下穿。兩相比較,以“真”字為佳。
  [3]李正宇先生(2011,2012:157)作“一姓平氏”,並指出:“謂田博本姓田,又姓平。按:古人偶有二姓。”而李嚴雲先生(2012:121)釋“庸平氏”,並指出:“庸平氏:庸,受雇於人者。庸平氏,謂受雇代平氏戍邊。平氏,或指平姓某人;或指地名,《漢書·地理志》南陽郡有平氏縣。”石明秀先生(2012:52)則作“一姓王氏”。細察圖版,此處字形作“”,似是“一生(姓)王氏”,只是如此釋字,文意還需斟酌。
  [4]六:李正宇先生(2011,2012:158)作“右”,此字圖版清晰可見,應是“六”。 李正宇先生(2011,2012:158)作“為人黃色”,石明秀先生(2012:52)作“(為)人:黃色”,而李嚴雲先生(2012:121)釋“臉入黃色”。細察簡影,應以前二說為佳。敦煌漢簡683有:“興客,不審郡、縣、姓,名習、字子嚴,年卅所,爲人短壯、黃色、毋鬚、短面。”亦可作為佐證。
  [5]李正宇先生(2011,2012:158)、石明秀先生(2012:52)作“髮”,李嚴雲先生(2012:121)釋“髯”。髮,居延新簡E.P.T20:17作“”,與此字作“”不類。簡文此字似是“髟”,“髟”指長髮下垂。此處是否就是指“髮”呢?待攷。
  [6]石明秀先生(2012:52)釋“與”,而李正宇先生(2011,2012:158)、李嚴雲先生(2012:121)作“典”。與,居延新簡E.P.T68:25作“ ”。而“典”字,居延新簡E.P.T68:66作“ ”,主要區別在上部是否是開放結構。細察簡影,應是“與”字。李巖云先生(2012:123)還指出:“坐典寬中共:典,主之。共,通供,謂供給、供養也。謂田博由於掌管鄭寬中之供給(失職)而坐罪。”此說文意解說可從。
  [7]投:投入。臨涇:在今甘肅鎮原南,西漢時爲安定郡治所。獄:從李正宇先生(2011,2012:158)、石明秀先生(2012:52)釋。李嚴雲先生(2012:123)標以缺字符號,並釋:“‘□’字不識。‘□宇’,疑是人名。”但獄宇實際上指監獄。
  [8]篡取:奪取。偕亡:從石明秀(2012:52)釋,一起逃亡。李正宇先生(2011,2012:158)、李嚴雲先生(2012:121)作“借”。李巖云先生(2012:123)還指出:“篡取死罪囚王博等典借勒亡時衣:非法攫取死罪犯人王博等人質借的勒亡時衣物。《漢書》卷47《文三王傳·濟川王明傳》:‘謀篡死罪囚。’顏師古注云:‘逆取曰篡。’勒,人名。‘’即‘方’,勒可釋作‘方勒’。”
  [9]初:從石明秀先生(2012:52)釋。而李正宇先生(2011,2012:158)、李嚴雲先生(2012:121)作“勒”。皂布:黑色衣服,從石明秀先生(2012:52)釋。而李正宇先生(2011,2012:158)作“早(卓)布”,李嚴雲先生(2012:121)作“早布”。白绔:白褲子。李正宇先生(2011,2012:158)釋“白”。趙寧先生(2014:420)釋“白绔”,其說可從。
  [10]履弋韋沓:從石明秀先生(2012:52)釋。李嚴雲先生(2012:123)指出:“履弋:猶言麻繩鞋。梁沈約《答沈驎士書》:‘約少不自涯,早愛蟲鳥,逐食推遷,未諧夙願。冀幽期可托,克全素履弋,釣泉皋以慰閑暮,則生平之心,於此遂矣。’韋沓:猶言皮鞋。”李正宇先生(2011,2012:159)指出:“履弋,疑為黑色無系帶之鞋。韋遝:皮鞋。”石明秀先生(2012:53)指出:“猶言穿黑皮鞋。韋沓即皮鞋,《鹽鐵論·散不足》:‘古者庶人鹿菲草菱(音技),縮絲尚韋而己……今富者……婢妾韋沓絲履。’弋,當即黑色。裘錫圭先生解釋‘戈韋沓’時說:‘弋,疑當訓為黑。《漢書·文帝紀贊》’身衣弋綈’,顏注:‘弋,黑色也。’‘弋’說明沓的顏色,‘韋’說明沓的質料。”石說可從。“沓”下一字,李正宇先生(2011,2012:158)作“梁”,石明秀先生(2012:52)釋“幘”,而李嚴雲先生(2012:121)作“美”。細察簡影,此字左邊“巾”旁清晰可見,但右邊不似“責”,待攷。
  [11]乘:從石明秀先生(2012:52)釋,居延新簡E.P.T50:10作“”,字形相近。而李正宇先生(2011,2012:158)釋作“兼”、李嚴雲先生(2012:121)釋作“蒹”。革色車:青色或白色皮革包飾的車。《周禮·輪人》:“革色青白。”宋王與之《周禮訂義》卷75引王昭禹曰:“革色白,如茶莠。其質雖美,必疾浣之,不使久居水中,則堅而難壞。”
  [12]騩牡馬:毛淺黑色的公馬。
  [13]熊皮服:即熊皮箙,即熊皮所制弓袋,弓袋謂之弓箙,又作弓服。《漢書·韓延壽傳》“抱弩負籣”,如淳曰“籣,盛弩箭娘也。”顏師古曰:“籣,盛弩矢者也,其形如木桶。”
  [14]箭橐:即箭袋。石明秀先生(2012:53)釋“箭鬲”,並指出即箭隔,就是箭囊。《漢書·薛宣傳》“西州鬲絕”,顏師古曰:“‘鬲’與‘隔’同。”趙寧先生(2014:424)指出此字形為,應釋“橐”,其說可從。
  [15]箭百七十枚:從石明秀先生(2012:52)釋,李正宇先生(2011,2012:159)、李嚴雲先生(2012:121)作“箭百十,十枚中”。
  [16]中仲子穉載:從李正宇先生(2011,2012:159)、石明秀先生(2012:52)釋。李嚴雲先生(2012:121)作“中子樨(稚)載”。中:符合。仲子穉:人名,姓仲名子穉。載:記載。整句理解意為通緝令所描述的對象情況跟仲子穉所交代的筆錄情況相符。此處意在強調通緝令所描述情況特徵的客觀真實和不容置疑。
  【譯文】
  鄭寬中的門客田博,是美陽縣某里的男子,又叫譚,字子真,或說姓王。時年三十五六歲,其人黃色皮膚,中等壯實身材,頭髮漂亮,少胡須。田博由於掌管鄭寬中供給失職而坐罪,被投入到臨涇監獄。(在監獄中)釋放死罪囚犯王博等人一起逃亡。最初逃亡時,身上穿著黑色單衣、白色褲子,腳上穿著黑皮鞋,頭上戴著小帽子,佩帶刀、劍,乘坐青白色的沒有車蓋的車子。騎淺黑色的公馬,裝載兩把黑色弓弩,熊皮所制弓袋、箭袋各一個,箭一百七十枚。(通緝令所描述的對象情況)跟仲子穉所交代的筆錄情況相符。
  【圖版】
  
  (引自石明秀:《敦煌一棵樹烽隧新獲簡牘釋考》,《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年第6期頁53)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出土先秦兩漢法律文獻整理與研究”(12XZS006)。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4年12月30日13:43。)


[1]楊俊:《敦煌一棵樹漢代烽隧遺址出土的簡牘》,《敦煌研究》2010年第4期頁88-92。
[2]李正宇:《敦煌一棵樹烽隧新獲漢簡初識》,張德芳主編:《甘肅省第二屆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7-16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3]李巖雲:《敦煌西湖一顆樹烽隧遺址新獲簡牘之考釋》,《敦煌研究》2012年第5期頁119-124。
[4]石明秀:《敦煌一棵樹烽隧新獲簡牘釋考》,《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2年第6期頁50-57。
[5]《散見漢晉簡牘的蒐集與整理》,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4月。
[6]施謝捷先生在紀念容庚教授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20屆年會(2014年10月,廣州中山大學)上指出“寬中”是否指鄭寬中還需進一步考證。在此感謝施謝捷先生的提示。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