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水金關漢簡》文字考釋五則
作者:伊強  發布時間:2015-02-19 00:04:33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文學院)
(首發)

   (1)地節三年十一月癸未朔辛丑軍令史遂敢言之詔書發三輔太常中二千石
      里□□自言作日滿?謹案□□□□□□□□十一月乙酉□□□□(73EJT1:126)

  按,“滿”字原作,此簡左側有殘缺,當是“備”字。“備”字肩水金關或作:(73EJT6:74),漢代文字資料的例子則如:
  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43、武威漢簡儀禮54、西峽頌[1]
  這類用法的“備”字,如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簡138:“其日未備而入錢者,許之。”《秦律雜抄》簡35:“冗募歸,辭曰日已備,致未來,不如辭,貲日四月居邊。”[2]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具律》簡90-91:“繫日未備而復有耐罪,完爲城旦舂。”[3]因此,從字形及辭例看,簡文中原釋爲“滿”的字當釋爲“備”。


  (1)□不具語今旦幸賜書又遠(73EJT4:184A)
  按,“”原字形作,竹簡右側略有殘損,當是“煩”字,肩水金關漢簡中“煩”或作(73EJT 26:65),可參照。《廣雅?釋詁一》:“煩,勞也。”《左傳》僖公三十年:“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史記?滑稽列傳》:“煩大巫嫗入報河伯。”《漢書?張良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簡文雖然殘缺,但“又遠煩鄭……”的意思還是可通的。


  (1)告利數見貴人(73EJT23:80A)
  按,“告”原字形作,隸書中告、吉字形非常接近,古書有吉、告相混的例子,《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鄭玄注:“故書吉或爲告。”《禮記?緇衣》“尹吉曰”,孔穎達疏:“吉,當爲告。”《周易》中數見“利見大人”一類的文句,與簡文“利數見貴人”辭例一致,如:
  《蹇》上六爻辭: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
  《損》上九爻辭:弗損益之,無咎,貞吉。利有攸往,得臣無家。
  《萃》卦辭: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中孚》卦辭: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

以上引文中“利……”前一句的末一字恰是“吉”字,與簡文非常一致。因此,簡文第一個字當據上下文釋爲“吉”。


  (1)不行禁不止使少驕其子長毋文理不效其□(73EJT24:739)
  按,原釋爲“效”的字,字形原作,當釋爲“敬”字。“敬”字漢代一般寫作如下之形:
     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161、《史晨碑》[4]
  肩水金關漢簡73EJT24:121
其左上角的兩筆,也有連寫成一橫的例子,如:
  戰國縱橫家書05、《周易》031、《稱》154[5]
因此,原釋爲“效”的字當是“敬”字。最末一字僅存上部作,從殘存的筆畫並結合文意看,當是“事”字。“敬……事”的例子,傳世古書及出土文獻常見,如:
  《元年師簋》:敬夙夕用事。
  《大克鼎》:敬夙夜用事。[6]
  《論語?衛靈公》:事君敬其事。
  《漢書?翼奉傳》:有司各敬其事,在位莫非其人。
  《漢書?五行志》:故敬其事,則命以始。

對比可知,殘存的字當是“事”字。“不行禁不止”,類似的話也見於古書,如:
  《漢書?王褒傳》:“其得意若此,則胡禁不止,曷令不行?”
因此,簡首殘缺部分當可補出一“令”字,

  (1)十二月甲子居延令弘丞移過所如律令/令史可遣佐安世(73EJT31:66)
  按,“可遣”,“遣”原字形作,當釋爲“置”。“可置”作為人名,肩水金關漢簡還有下面的例子。
  (2)十一月己亥居延守丞左尉武賢移肩水金關出來復傳入如律令   /掾可置令史安世(73EJT31:148)
  (3)地節三年正月戊午朔己卯將兵護民田居延都尉章右尉可置行丞事謂過所縣道河津關遣從史畢歸取衣用……(73EJT24:269A)
  (4)□安樂里白延壽與從者長樂里蘇奉親俱隨取衣用張掖
       □毋河留止敢言之
       毋河留止如律令/掾延年令史可(73EJT24:250)
  (5)戍卒梁國己氏官里陳可置(73EJT1:75)

(1)、(2)中“可遣”、“安世”同時出現,因此這兩簡的“可置”當是同一人。(1)與(5)中“可置”同為令史,因此二簡中的“可置”當是同一人。(3)的“可置”也可能和(1)(2)(4)中的“可置”爲同一人。(2)中“可置”職位是“掾”,(3)中的“可置”則是右尉,“右尉”的職級要比掾、令史高,大概是“可置”的職級不斷升高。(5)中的“可置”與(1)-(4)中的“可置”是否爲同一人則難以判斷。

  (編者按:本文收稿時間爲2015年2月13日09:42。)
  
[1]字形俱見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編《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第554頁,四川辭書出版社1986年。
[2]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釋文第51頁、88頁,文物出版社1990年。
[3]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第21頁,文物出版社2006年。
[4]字形皆見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編《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第646頁。
[5]字形皆見陳松長編著《馬王堆簡帛文字編》第378頁,文物出版社2001年。
[6]見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明文選》(三)第199、215頁,文物出版社1987年。
© Copyright 2005-2021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版權所有